乌金沃野,井陉煤矿如何发祥于横西?生如牛马,横西矿工留下多少惨痛回忆?百年沧桑,井陉煤矿又经历了哪些战火洗礼?
井陉矿区的横西村,是井陉煤矿的发祥地。
井陉有三川:威州、秀林和横涧。三川之中的横涧川,位于今天的井陉矿区境内,呈东西走向,川涧底部有一条小河,由西而东,缓缓流淌。很久之前,在川涧两岸,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叫横涧村。
横涧古村开煤矿
大约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就有部分横涧村民沿着小河溯流而上,集体西迁,定居到了横涧村的西边,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取名横涧西村,后来被人简称为横西村。
这就是横西村的由来。
井陉煤矿能发祥于横西村,首先要得益于井陉矿区自古以来丰厚的煤炭资源。
站在西山上向下俯瞰这个山谷盆地,就是有着六十年光荣历史的井陉煤矿。实际上,井陉煤矿只是井陉煤田的一小部分。大约在两亿年之前,井陉煤田就在这里生长了。它分南北两部,因为断层关系,又分割成许多井田区。煤田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总面积有120平方公里。它是一片倾斜的七层煤群,总厚度有12米,总埋藏量约两亿多吨,都是品质优良的烟煤。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百一十一卷上有这样的记载,反映了井陉矿区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宋代明道元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己丑废真定府石炭务”,说明真定府曾设负责管理开采煤炭的机构。而当时,在真定府所管辖的范围内,只有井陉煤田。因此可以证实,在公元1032年以前,井陉煤田就已经开始开采了。
其实,井陉煤炭开采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河北省考古工作组的孟繁峰先生在唐代井陉瓷窑遗址中,发掘出煤炭和煤渣,证明早在唐代,井陉窑就开始以石炭代替传统木炭作燃料。井陉的煤炭,就成就了井陉窑的辉煌。
只是,近千年来,井陉煤炭都是浅层煤和露头煤的开采,直到创建了井陉煤矿,井陉矿区的深层煤才得以开采。
中外合资井陉矿
说到在横西村创建井陉煤矿,这还要从1898年的一件事情说起。
在1898年的正月,横西村的一位武生马会廷,将横西村槐树坟的十八亩地卖给了文生张凤起。由此引发了一件大事:中国十大矿厂之一的井陉煤矿,就在此发祥。
张凤起是井陉县南正村人,买横西的地就是为了开煤矿。这一年的4月,张凤起合股在横西村开煤矿的申请得到直隶总督的批准。一个月后,张凤起筹办的横西村煤矿在槐树坟破土动工,这便是井陉煤矿的雏形。但是由于工艺落后和资金匮乏等原因,煤矿时开时停,生产经营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第二年,张凤起就召集股东们商讨解决办法。大家一致决定:扩大股东,从外国购进机器设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开采煤炭。
张凤起想起了外国的有钱人,用今天一个时髦的词,就是吸引外资。
随后,张凤起去了天津,经人介绍认识了德国人汉纳根。
汉纳根被当代人称为大清皇帝的洋师爷,北洋海军的洋教头,“大清洋帅”、“大清红顶洋商”等。
⊙ 汉纳根
他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外甥,曾任德国普鲁士陆军炮兵上尉。甲午战争以前,他来中国协助李鸿章训练北洋海军,曾在中国水师学堂任教官。慈禧太后曾传见他,赏赐头品顶戴和黄马褂,并被清朝廷封为将军,任命为提督,人称“洋大人”。
汉纳根的岳父,是天津海关总税务官——英国人德璀琳。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汉纳根赋闲在家,曾经向德璀琳讨教在中国的发家之道。他们都很看好走在早期工业前沿的煤矿资源,尤其想到了素来有“北方最良之煤田”之美称的井陉煤田。
因为在一百年前,新疆、内蒙古的不少大煤矿还没有被发现,山西和东北的不少大煤矿,虽然已经被发现,但由于地处山区、林区或边远之地,煤炭难以运输。而河北、山东被发现的煤矿,煤质欠佳。综合考虑,当属井陉煤田地质结构简单、易开采、煤质好、好运输。
在当年正太铁路未修之时,井陉煤就可以走十里旱路运至井陉冶河岸边。然后上船改走水路,沿冶河进滹沱河,经海河水系运至京津地区。所以,井陉煤田素来就有“北方最良之煤田”的美誉。
所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曾是半信半疑的汉纳根就已经多次派德国技师来井陉煤田进行实地勘探。而到张凤起见到汉纳根之时,汉纳根不仅已经知道井陉煤田是北方最良之煤田,而且知道如果在井陉开矿,横涧一带是最佳位置,只是他当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正在寻找时机的汉纳根,恰好赶上张凤起来天津找开矿的合资商,二人一拍即合,就签订了一份草约。
⊙ 张凤起与汉纳根签订的草约
草约包括“遵照新章,华、洋商人各半出资,合办井邑横西村煤矿”等,一共十二条。张凤起出地十八亩,汉纳根出银五万两,开始筹措合办横西村煤矿的事宜。
他们的办公地点就是现在矿务局院内的二层欧式小洋楼,当地人称它为西大楼。
随后,张凤起和汉纳根分别向清政府和德国驻华领事馆提出开矿申请,又呈请路矿总局批准。
然而,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了义和团运动,路矿总局就把他们的申请搁置起来,直到1903年4月,才批准了他们的开矿申请。
也就在这一年,汉纳根、张凤起很快就在横西村槐树坟南边开凿了第一个矿井,第二年6月,这口井开始出煤。
由于这口井位于槐树坟南面,所以取名叫南井。南井井深达184米。
从此,井陉煤田的深层煤,才源源不断地从地下运送至世人面前。
井陉煤矿留水塔
后来,井陉煤田上单靠人力、畜力对浅层煤进行挖掘的原始开采方式,被先进的蒸汽动力所替代,这标志着井陉煤田上有一口矿井、有一个煤矿步入了近代企业的行列,这在整个京畿地区都是一件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井是一个里程碑,是一个区分千年原始民窑和百年近代煤矿企业的里程碑。
正是因为用了先进的蒸汽机动力技术,至今在南井的旧址上,还保留着一座木质井架和一座水塔。
南井井架全部是木质结构,当时的井口,就在这座井架下面。站在这里,不难想象,当初乌压压的煤,顺着顶上的轮滑装置,靠蒸汽机的动力,被一车车运送出来。
⊙ 南井井口
⊙ 南井井架和皇冠水塔
由于南井是以蒸汽作为动力,必须需要有足够多的热水来提供水蒸气,所以就催生了井架旁边的锅炉系统——烟筒水塔。因为它顶部的形状酷似女王头上的皇冠,所以当地人又叫它皇冠水塔。
皇冠水塔修建于1915年,塔高36米,占地面积38平方米,全部是砖石结构。水塔底部为青石拱券的门窗底座,塔顶突出来的部分为水塔,能容纳50立方米的水。塔身分内外两层,内层走烟,外层有螺旋式的台阶,可以直接攀登到塔顶。
整个水塔外形呈八角状,均由红砖砌成。由于当时我国烧制红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些红砖都是直接从德国运过来的。
这座水塔,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既是南井锅炉房的烟筒,又是提供南井锅炉房用水以及全矿用水的水塔。矿工们出井之后,就用水塔里的水洗澡。
这座集两大用途于一身的工业建筑,凝聚着中外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在我国近代工业建筑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杰作,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官商合办井陉矿
南井出煤以后,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政府得知井陉煤田的深部煤层,地质结构简单,煤炭质量非常好,是炼焦炭的优质煤炭。于是,他们直接插手横西村煤矿的事务,想变中方民办为官办。
1905年6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决定成立井陉矿务局,代表国家管理井陉煤矿的资源,他派官员同汉纳根另议中德合办井陉煤矿的合同。汉纳根投资白银二十五万两,而井陉煤矿的发起人张凤起,被斥为“刁员劣生”,强行剥夺了其井陉煤矿的股权,再也无权过问井陉煤矿的事宜。
据说自此之后,张凤起每天都来井陉煤矿,看着源源不断的乌金从煤矿上运出,感叹自己的实业梦想被硬生生地扼杀在强权的枷锁之下。临死的时候,他要求儿子一定要把他安葬在煤矿附近的山头上。井陉煤矿就像他的孩子,张凤起在九泉之下也要守候在它的身边。
张凤起作为民族工业的第一代代表,他的悲惨结局也是时代的悲哀。
1908年7月,中德合办井陉煤矿的合同正式签订,定矿名为井陉矿务局,不过仍俗称井陉煤矿,办事机构就设在了天津。
与此同时,大量德国机电设备运到了井陉煤矿,使得井陉煤矿在石家庄地区率先用上了电力设施。
但是,在这技术高超的设备之下,依旧是矿工们备受摧残的身体和与每况愈下的生活。矿井之下,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矿工用生命挖出来的一筐筐黑亮的优质焦煤,变成了德国人汉纳根一堆堆黄灿灿的财富。但是工人们的工资却少得可怜,七百名矿工收入的总和,才相当于汉纳根一人的收入,矿工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井陉矿区万人坑纪念馆馆长田宏生说:“展厅里展览的是矿工们的苦难史,照片都是当年德国人随手照下的。当年的煤层,厚度不足1米,在德国都是训练专门的狗拉爬犁,来回运煤,但是在中国都是让人,钻到不足半米的煤层里面去拉煤斗。四肢在岩石上爬行,非常艰辛。”
⊙ 矿工的悲惨境遇
我们还根据老矿工们的回忆,仿制了一些他们当年拉煤用的一些工具。当年在井下,矿工们上身基本不穿什么衣服,煤筐特别硌背,他们就用四只布鞋底排成一排,用麻绳连起来,垫到后背上,这样,煤筐就不那么硌背了。
一些老矿工们回忆“吃着牛马苦,干着阴间活”,一天下来,工钱只够自己一人吃饭,别提养家糊口了。
当年的矿工,有累死的,有病死的,还有被日本人折磨而死的,在旧社会,大约一共有四万六千名矿工遇难。
井陉矿工血泪史
抗日战争打响之后,日本人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土地上丰厚的矿质资源,第一个就是煤炭,好实行他们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1937年10月,井陉煤田被日军侵占之后,横西村人们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日军在井陉煤田上的种种罪行,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涌现出了许多抗日锄奸英雄。这锄奸英雄中,有一位是横西村人,叫耿晚子。
耿晚子,又叫耿佩玉,1902年11月30日出生在横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十三岁的时候,耿晚子就开始在井陉煤矿当童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开进太行山,耿晚子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八路军,在八路军北冶兵工厂做军工。后来,他被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选拔为锄奸队员。
耿晚子每天起早贪黑,苦练杀敌本领,射击、刺杀、格斗、拳术等多种军事技能样样精通。他双手使枪,弹无虚发,飞檐走壁,智勇过人。再加上他非常熟悉矿区一带的地形,哪里有汉奸,哪里就有他锄奸的身影,神龙见首不见尾,让汉奸们对他闻之丧胆。
在《井陉矿区文史资料》丛书里,记载了很多关于耿晚子的故事,这些都是根据见证人的回忆整理的,其中就有这么一件事。
有个汉奸叫李玉林,住在凤山矿,无恶不作,群众要求除掉他。耿晚子接到任务之后,就埋伏在凤山矿,逮着一个机会,拿枪射穿了李玉林的肚皮,五天之后这个汉奸一命呜呼。
耿晚子儿子耿栓清说:“我父亲在四里八乡比较有名望。在一年以内,除掉的汉奸人数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名。他锄奸的武器是二八大盒子。当时日本人出钱悬赏,谁能除掉我父亲,悬赏两千块,即便是给日本人通信儿说出我父亲的行踪,也悬赏两千块。所以,家里住不下去了,全家就躲到了天户峪的一个山洞里。”
村民葛不理说:“耿晚子他们住的窑洞有3米宽,纵深5米,进去之后一拐弯还有一个洞连洞。”
耿晚子的儿子回忆说:“有一天,我自己在洞口玩儿,那时候我还非常小,被敌人发现了。我母亲、姐姐和我就被逮到监狱里了。在日本人的地牢里待了八个半月,受了很多苦。我父亲为了救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说如果你们杀我家一个人,我就会杀你们一个,最后在我父亲的威逼之下,他们才把我们放了出来。
“我母亲日后一回想当时的经历就会哭,说打死也不去日本人的地牢里了,受够了。”
因为有像耿晚子一样的锄奸英雄在,横西村的老百姓腰杆硬了,抗日热情高涨。饱受战火洗礼的横西村和井陉煤矿,也最终回归到了人民手中。
百团大战英雄谱
1940年8月20日晚8点,华北五省的八路军,共一百一十五个团,四十万兵力,同时向华北主要的交通线展开战役总攻击,著名的百团大战正式打响。杨成武将军率领八路军攻打井陉煤矿。
上将杨成武回忆说:“我当时是晋察冀军区中央纵队的总指挥,在百团大战中,我们的一个任务是拿下井陉煤矿。”
⊙ 耿晚子
时任三团一营四连通讯员的杨仲山说:“我们在手榴弹周围放上辣椒、石灰,用布包起来,等打敌人碉堡的时候,扔进去,相当于毒瓦斯。”
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作战参谋的周子维说:“我们一个排就有一挺轻机枪,一个连最多有三挺轻机枪。虽然装备落后,但是当时拿下井陉煤矿那是死命令,没有办法,我们就采取四面围攻啊、放火啊、浇汽油啊很多种方法进攻敌人。当时毕竟敌人人数少,最后还是被我们攻克了。”
井陉煤矿被八路军攻克之后,朱德同志无比欣喜地说:“井陉煤矿的破坏,是中国一个大胜利,在经济战中,尤其有它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国民党于11月2日派遣人员接收、占据了井陉煤矿。直到1949年4月17日,解放军解放了井陉煤矿,横西村的老百姓和井陉煤矿一起重获新生,为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民总理来视察
1959年6月6日这一天,周恩来总理来到井陉煤矿视察。周总理身穿灰布中山服,脚着黑色便鞋,亲切地跟矿工们握手,千叮万嘱要求注意安全生产,保障矿工们的生活。而他自己当天的午餐,却只是一小碗米饭和半块花卷。周总理的这次视察所提供的发展理念,被井陉煤矿和整个横西村传承至今。
井陉煤矿的历史,着实是一本伟大的史书,并不是三言两语便能完整呈现的,我们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些历史文物,体味井陉煤矿所经历的百年沧桑,展望横西村建设的美好未来。
现在,横西村的新民居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以前的横西村已经被横西社区所替代。旧貌换了新颜,老百姓的日子也真正日新月异的红火起来。
这正是:
横涧川里横西村,井陉煤矿起风云。
累累白骨血泪史,旧貌新颜慰忠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