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射鹿,为何射出清澈的泉溪?神秘祠堂,隐藏着哪些历史之谜?是何缘由,让元曲大家在莲花山下隐居?
在石家庄市的西部,有这样一个村子,它被称为鹿泉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不仅有清澈甘甜的泉水,古老神秘的泉神祠,还有巍峨的群山,青翠的树林。传说这里的莲花山、抱犊寨曾是当年韩信背水之战侦查赵军的萆山,元杂剧大家元好问也曾在这里居住。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子,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有幸见证了这些历史风云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鹿泉市的白鹿泉村,去那里追寻历史的足迹,体味鹿泉文化的魅力。
韩信射鹿得神泉
白鹿泉位于鹿泉市中部偏西山区,距鹿泉市5公里,南靠长寿山,北倚抱犊寨。白鹿泉村原名白家窑,建于汉代,1935年经村民合议,村名改为白鹿泉。说到这个村名的由来和变迁,那还得从上图中这眼泉井说起。
⊙ 泉井
相传,当年韩信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统领三万人马前来破赵。大军行至土门关西扎营,全军将士四处找水,却不见水源。被派去找水的军卒皆因未能找到水源而被斩杀。三军无水,不战自灭。韩信焦急无奈,只好派最得力大将胡申前去寻水。胡申深感责任重大,即对韩信发誓:“主帅放心,找不到水源,决不回来见您。”
然而,胡申踏遍青山终未找到水源。他自感无颜返回军中,就在一棵古柏上自缢身亡。韩信在大营迟迟不见胡申回报,心中惆怅,但他坚信胡申一向忠心耿耿,定能找到水源。时值深夜,韩信不觉恍恍惚惚伏案而睡。只见胡申策马飞奔而来,双手抱拳说:“回禀元帅,多亏神仙保佑,水已找到,速跟我去。”韩信惊醒,原来是一梦。正在纳闷,却听帐外有嗒嗒之声,遂出帐外观望。只见一只白鹿如雪似玉,见到韩信向他点点头,尔后飞身而去,韩信即策马赶追。翻过一道山,越过一道岭,只见那只雪白的神鹿在一座山脚下缓缓停下,回首凝望韩信,两只前蹄不停的在地上刨起来。韩信性急,搭弓射箭,只听嗖的一声,那鹿化做一道白光不见了。韩信所发之箭深入泥土之中,下马伏身取箭,用力一拔,只听一声巨响,一汪清澈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并不时有串串气泡簇涌,恰似散落的珍珠一般。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
这当然都是当地人演绎的神话故事。其实,白鹿泉是早在地质年代就形成的,绝不是人类住在这里之后才有的。这名字也绝非因韩信而得名,那是因为古代太行山的鹿群来此饮水而得名。隋朝曾设县,依此泉命名鹿泉县。白鹿泉村因这眼泉井而声名鹊起。听村里的老人们讲,白鹿泉之所以最初被称为白家窑,是因为村里姓“白”和“柏”的人家最多,后来姓“柏”的人家也被人们叫成了“白”,就这样,渐渐地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了“白家窑”。白家窑这个地方,虽说历来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但是这个村名却很少被人们记起。于是,村里的人们便有了要改村名的想法。那这村名要如何改,改成什么呢?就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时候,有个人突然说,要不把村名改成白鹿泉吧?这一下,全村人都安静了下来。因为村子本身就因泉水而闻名,以泉命名不也是实至名归吗?想到这里,村里的人们都觉得这个村名不错,既响亮又好记,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村名——白鹿泉。
据史书记载,白鹿泉泉口直径1米,深3米,状如圆锥。此泉为汉代古泉,泉水甘洌可口,两千余年来不泯不灭,四季长流。“鹿泉八大景”之一的“鹿泉水涌若珠倾”说的就是这里。现在我们看到的泉井口,用一块厚20厘米、长宽各145厘米的石板砌筑,石板边缘雕有莲花浮雕图案,中间是六角井口。飞珠溅玉,东流成溪,清澈见底,惠泽一方。泉井周身凉亭遮阴、庙宇作拜,从古至今,皆是骚人墨客赏景赋诗的胜地。
据村里人讲,在夏季雨水充沛的时候,就在白鹿泉这里,还曾有过河不过泉的奇特景象。也就是说,当夏天雨季来临的时候,河道里的水位已经上涨到没过泉井的高度,但是这河道里的水却从来没有侵入过泉井里的水。这种现象在别处并不多见,因此也成为白鹿泉一道特别的景观,这也许是因为白鹿泉所在位置的地理构造所导致的。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河不过泉的奇特景象,他们更愿意与不远处的泉神祠联系起来。
有泉才有泉神祠
供奉泉神的泉神祠,距离白鹿泉的泉井不足百米。它始建于唐代,曾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倒塌过。到元代至正年间,才又在原址上重建,之后历代都有修缮,现保存下来的这座泉神祠为勾连搭式建筑。祠内存有元、清、民国重修碑刻三通。
⊙ 泉神祠
在村里人的记忆里,自打有了这泉和村,随后就有了这祠。它与泉井为伴,风风雨雨走过了七八百载,翻修很多次,如今依旧矗立在那里,与这泉井遥遥相望。
泉神祠雕花布窗,青砖瓦片,顶部高高的梁,镌刻着炫彩五爪的飞龙,再加上供奉的龙王、龙母,断裂的石碑,这一切都能把人们带到古远的年代。这座泉神祠,平日里不对外开放。只有在庙会期间,才会打开庙门,让村民们进来上香,祈福。每年四月初八,舞龙舞狮,煞是热闹。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大型的过庙活动还在进行。现在这种庙会活动还有,就是没有先前那么大的规模了,活动也少了很多。喜庆的庙会活动虽然减少了,但是村民们对泉神的敬仰之情,却丝毫没有半分的消减。在村民的心目中,这里供奉的泉神早就和白鹿泉融为一体了,二者相生相伴,有泉的地方必有泉神,而泉神的所在之地也必有泉水相依。
莲花山与“背水一战”
白鹿泉村,自古就是个好山好水的地方。好水当然是指白鹿泉,而好山说的是位于白鹿泉村东边的莲花山。莲花山山势陡峻,高低错落,形若莲蓬而得名。山体南北走向,有南北两峰,海拔518.2米,山场面积两千余亩。在莲花山上,有碧霞元君庙、崇仙阁、莲花阁等组成的一定规模的寺庙群。每到庙期,香客云集。山上还有当年韩信“背水一战”的古战场遗迹。“背水一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4年秋,韩信率兵破赵的时候。当时赵军二十万人扼守井陉口土门关,李左车献计赵军将领陈馀,井陉古道,车不能方轨,骑不能成列,可派人断韩信粮草,其不战自败。陈馀拒李计,笑曰:“吾二十万大军,岂惧汉军三万兵马乎?”韩信审时度势,于微水安营扎寨。夜选精骑两千,人持赤帜埋伏萆山,也就是莲花山。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次日,韩信背水列阵,意在置军士死地而后生。赵军不知,反笑韩信愚钝。韩信大张旗鼓正面出击,赵军果然倾兵出营。韩信伏兵自抱犊寨乘虚而入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汉帜,火烧赵营。赵军回望大营已被汉军占领,顿时军心大散,乱作一团。韩信乘胜追击,斩陈馀,捉赵王歇。
⊙ 莲花山
元曲大家安身莲花山
这莲花山,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冲,还是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当年,年逾花甲的元曲大家元好问就住在这莲花山下。他买下一处宅院吕氏园,虽是茅房草舍,在花卉果树的衬托下却也颇为清雅。有一年立夏时分,元好问换上薄底布鞋,又加穿黑色缎褂一件,盘理好发髻,带上文笔墨盒,由随从陪同,从前山直登不远处的抱犊寨。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登到半山,元好问已气喘吁吁,汗淌额鬓了。他坐在石崖上用眼俯视山下,颇觉有些头晕目眩。此时随从怕累坏了他,就说:“前山不好登,改日从后山再登吧!”元好问正沉思着,忽然听见一阵阵的驴蹄声在山峰中回响,原来是一个头蒙花巾的村姑,牵着毛驴往山上地里去送粪。这件事感动了元好问,增强了登山的勇气,他说:“驴驮载重几百斤,还能登上悬崖峭壁。难道人空手还不能上去吗?”
元好问游览了抱犊福地,看到洞窟中雕刻的各种神态的佛像,以及旅游者的摩崖题诗,敬佩不已。元好问在游览金阙宫时,看到八仙图,尤其对蓝采和既同情又敬佩。蓝采和是个颇有才气的流浪汉,穿的衣装很似布袋和尚,歌不离口,因失敬官吏,被官府打了四十大板,后被汉钟离引渡成仙。这蓝采和像是一身小旦打扮,尤为可笑。元好问《题蓝采和像》云:“自惊白鬓似潘安,人笑蓝衫似采和。”他认为蓝采和决非姓蓝,是因其常穿蓝衫而得名。
剧作大家的故乡
好山好水的白鹿泉,不仅吸引来了元好问,在之后的历史岁月里,这里还吸引来了更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游览。青山绿水再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使这个小村子平添了几分人文气息。就在这个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的小村子里,诞生了一位充满文艺气息的剧作家——白良。
⊙ 白良
白良,1929年生于白鹿泉,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白良家与龙王庙为邻,庙前有座戏楼,求雨谢雨,经常唱戏。白良在母亲怀抱中时就学了不少戏文,十三岁随父到北平上中学,又经常到长安、吉祥、广庆楼戏院听戏,看尽梨园名角。他不仅是个戏迷,还粉墨登场,当了票友,参加学校晚会演出,为以后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痴迷戏剧的白良,毅然放弃在北平读高中的机会,冒着硝烟战火,步行七天七夜,投奔了当时新成立的石家庄文工团,开始了他的编剧生涯。自幼爱戏如命的他,常以连珠妙语给人带来欢乐,石家庄圈里人送他绰号“铁嘴白良”。
白良写戏,并非坐科,而是全凭痴情拙爱和自学成才。20世纪80年代起,白良的剧本创作进入旺盛期。他与马玉科合作新编丝弦古装戏《花烛恨》,于1981年进京汇报演出一个月,为石家庄地方戏打出了声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全国有一百多个剧团学演这个剧目,还被浙江越剧、湖南花鼓、河南豫剧等剧种移植上演,并作为保留剧目,至今久演不衰。
白良最得意的作品,是1985年创作的丝弦现代喜剧《瘸腿书记上山》。该剧获河北省首届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剧目奖,首届文艺振兴奖,并应邀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称赞。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台播出之后,在全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中引起极大的轰动。此后,该剧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即曹禺戏剧奖),为河北剧本创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邓兴器评价此剧:“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沉重的历史感。剧本提出了有关我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所有党的领导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红旗》杂志发表长篇评论,称赞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基调。前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对此剧十分赏识,原文化部长朱穆之来河北视察时,省委主要领导特邀他看了此戏,朱穆之观后激动地对白良说:“演得很精彩,你写得很精彩!多年没看过这么好的现代戏了!”并当场题字:“同人民挂钩,同时代挂钩。”
国家一级编剧白良先生,年届耄耋,仍笔耕不辍。2002年他写的京剧剧本《许世友下山》,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全国剧本奖金奖。2003年3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研中心正式与白良签订向全国有关表演院团推介的合约。同年他的《瘸腿书记上山》又获第三届戏剧文学银奖,并被编入《中国戏曲现代戏史》。白良创作的“上山”和“下山”,一个披金,一个挂银,都因其艺术的独创性而获得成功。尤其是“上山”由石家庄本土丝弦地方戏表演,别具一格的地方风情和浓郁的鹿泉方言,成为此戏标榜燕赵戏苑的显著标志。
白良先生写戏五十五载,成就辉煌。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戏剧颁奖大会上,白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成就卓著的老剧作家称号。令人惋惜的是,白良先生于2011年春节前辞别了他一生钟爱的戏剧舞台。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鹿泉这样环境秀美、人文氛围浓郁的地方,自然也养育出各色出众的人才。现今,白鹿泉村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结合鹿泉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准备建立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度假休闲园区,为白鹿泉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这正是:
鹿泉长流润山乡,背水之战美名扬。
元曲大师留余韵,戏剧创作有白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