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秀林镇究竟因何得名?马家大院,井陉古窑有过怎样的辉煌?灵岩古寺,为何会有“小苍岩山”之称?
隋唐时期,河北出现了四大名窑,有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其中井陉窑融汇其他三座名窑的优势,成为中世纪最早以煤炭为燃料、最早大规模使用印花模具大批量生产瓷器的名窑。
井陉中部,绵曼河东岸,距县城7公里的秀林镇,就是井陉窑瓷器的产地之一。
“秀林镇”这个名字,在1988年前是没有的,在1988年11月,原梅庄乡、南张村乡合并建镇,鉴于梅庄乡秀林村的村名更古老,也更上口,因此,新镇并没有沿用南张村乡、梅庄乡原来的旧名字,而重新起名叫秀林镇。秀林镇总面积58.7平方公里,总人口两万多,下辖南秀林、北秀林、南横口、北横口、东柏山、西柏山等二十个行政村。
秀林何以成为“北方陶瓷之乡”?
秀林镇的秀林村历史悠久,据《井陉县志》记载:北魏时期,葛荣造反,反抗鲜卑族统治者,派遣他的大将王秀林在井陉盆地的险要地方驻守。这里背山面水,易守难攻,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王秀林就在这里创建了一座城垣,名“秀林城”,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后来葛荣起义被镇压,秀林城废毁,有村民来此定居后,就叫秀林村,再后来又分为南秀林村、北秀林村。
⊙ 井陉窑瓷器
其实,这座古老的村落的历史远比北魏还要早。因为在绵曼水畔,秀林山下,发现过战国到汉代的古代陶窑坑,证明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烧制陶器。
秀林镇有着陶瓷重镇的美誉,它拥有丰沛的河流,丰富的土壤和优质的煤炭资源,很早就开始了陶瓷业的生产。据考古挖掘的瓷窑遗址分析:秀林瓷业兴起于盛唐,产地在秀林甘陶河东一带。秀林镇南横口地区考古发掘的青花瓷器证明,井陉窑是目前发现的河北最早烧制青瓷器的窑场。现如今在梅庄,就有一处井陉窑的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晚唐五代时期,井陉陶瓷在南秀林等地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宋代时,井陉的陶瓷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其所烧白瓷,胎质坚细,和色莹润光洁,产品为官方所用。这里还成为出口日本的瓷器生产基地。至金代,井陉陶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井陉在北方瓷业生产中独树一帜,在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井陉瓷器多由水路直达正定,正定是井陉瓷最大的集散地。到了清代,秀林这一代的陶瓷闻名燕赵大地,有了“北方陶瓷之乡”的美称。当时井陉陶瓷一度出现了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在井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横口村的“马家大院”
秀林镇的南横口村是秀林瓷业发展的集中地,该村位于甘陶河与绵河的交汇处,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原来这个村里都姓马,并没有外姓。清咸丰年间,华北地震,北方最大瓷产区彭城镇大部分瓷窑震塌,瓷器奇缺,各地商贩踊跃到井陉秀林这一带采购。当时南横口村村内技术人才缺乏,于是就从彭城聘请了谢、贾、吕三姓师傅在村里传授陶瓷技术,村内瓷业迅速发展。但是因泄露了祖传技术,这三姓人等无法回彭城原籍居住,只能在南横口村定居。故现在村里存有谢、贾、吕、马四大姓。
⊙ 井陉窑炉遗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交通便利,销路好转,井陉瓷花色品种渐渐增多,产品质量也逐渐提高,作为主要产品的碗也发展到楼台碗、三花碗等数十个品种。村内窑户在获鹿、正定、石家庄先后设“庆和”“红升”瓷店,产品开始销往北京、天津、德州等城市。
该村制作的陶瓷由于光绪年间与日商抗衡,获得“五品功牌、六品顶戴”,并三次获国际巴拿马奖。
该村制作瓷器规模较大的是马家大院的马家人。马家大院是清代建的,分南北两院,北院是马铨文所建,南院是其兄弟马印文、马多文所建,当时他们都经营陶瓷,规模比较大。
据《井陉县志料》记载:清代,南横口村曾出过两位杰出的陶瓷实业家。一位是马家大院北院的建造者马铨文,马铨文字序东,清副贡,以文章知名。家中开设碗窑,经数世。“至先生,颇能穷其理”。他特别注重瓷业理论总结。另一位杰出的陶瓷实业家是马清华,重瓷业实践创新,光绪年间,因率众击退伙匪,被直隶总督恩赏六品功牌。他力图改良,所研制电用瓷器及陶瓷品,确有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南横口传统的陶瓷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南横口最大的私营业主马济霖带头实行公私合营。两个月内,两户生产合作社、一户农业生产社、七户合伙经营、二十三户个体经营,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井陉县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横口陶瓷厂诞生。
自1988年秀林建镇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纵深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纷纷介入陶瓷业,秀林瓷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1998年,秀林境内陶瓷企业达十三家,陶瓷龙头企业——石家庄市原火陶瓷公司,成为河北省内日用陶瓷的重要出口基地,年产高耐热系列砂锅一千万件。“原火”牌白砂锅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全国科技进步金奖和省、市、县几十个奖项,并获得多项专利。
⊙ 秀林镇民居
远近闻名解元府
南横口的瓷业极其有名,在其紧邻的北横口村,武解元李志元的府第也是远近闻名。
整个解元府共有房屋百余间,占据北横口十字街东大半,府第、楼阁、牌坊等,布局错落有致,曾是井陉县境内除天长古城古建筑外,颇具规模的古建筑。可惜的是,武解元李志元的府第已经在前几年被拆毁。
《井陉县志》记载,李志元,乾隆甲午年(1774年)武解元。既娴弓马,尤工文瀚,作书法颜柳,笔力超拔可喜。
李志元的父亲叫李乾,中年病逝,那时候李志元还小,他的母亲侯氏就效仿北宋欧阳修之母,沙土为纸,折草为笔,教子读书习字,后又请先生教他学文练武。李志元从小就聪明好学,因此进步很快,不过十年,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背诵如流。功夫也学到了一定程度,十八般兵刃样样精通,在乡试和府试中都名列前茅。
⊙ 解元府观音阁
李志元中解元回乡后,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为母亲建宅,而后又将他母亲的事报县学,经县、府、省呈朝廷,朝廷为此赐银建坊旌表。解元府西南街口的节孝牌坊,就是乾隆年间武解元李志元为其母亲侯氏所建的,李志元亲自题写“荻影风清”四个字的匾额悬挂牌楼之上。“荻影”是用荻子棍在沙地上练字的意思,因当时家穷,“风清”指母子相依为命,教他苦读的情景。
李解元为母亲建起牌楼后,比解元小的官吏和文人,一进横口镇口就得下马,一直步行出镇方可上马,如果从牌楼经过,只能走牌楼之下,如果比解元大的官,可走牌楼夹道。
千年古刹灵岩寺
除了马家大院、解元府,在秀林镇南部,位于西柏山村村南的千年古刹灵岩寺也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灵岩寺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古风古韵,依山势分别建有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阁、菩萨殿、皇姑殿、龙王堂等庙宇。该寺以山势雄伟、悬崖陡壁、古柏苍翠、灵秀之气充满寺宇而得名,其庙宇犹如空中楼阁,富丽堂皇,掩映在古柏绿荫中,幽静典雅。
除了庙宇,灵岩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古柏,粗壮的古柏长在岩石细窄的缝隙中,使人难以想象,有的甚至就像长在岩石上。据考古专家现场勘察,这里树龄三千多年的古柏就有八九棵之多。
《井陉县志料》里有对灵岩寺美景记载,其中说“在县治(今天长镇)东南十五里,环山之上部,柏树成林,常年青翠可爱,甘陶河围绕山麓而过。山之下部,两旁赤壁峭立,中有路径,盘盘曲曲,可通山坳。山坳中有古寺一,深邃而幽静,斯亦隐君子所称为避世之佳境也”。
⊙ 灵岩寺
灵岩寺究竟建于何代,我们没有找到明确记载,根据寺内遗存的残碑和建筑造像风格分析:石佛殿应该建于北齐,大雄宝殿和观音堂则建于唐代。
《井陉县志》记载,隋末唐初,柏山岩就有人居住并有唐代庙宇,所以灵岩寺始于北齐,兴于唐代。后又经宋元明清不断修缮扩建,是寺庙永存,香火不断,又建龙王殿、皇姑殿、念佛堂、山门、牌坊、石阶云梯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从历代修缮碑文记载看,寺庙全是由当地和邻村村民自愿捐资建成。
相传,隋末唐初,三皇姑出家路经此地,居住一百天,后到苍岩山,人们为了纪念三皇姑,设专门庙会,赶庙会的习俗延续至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六、四月十五、腊月初八为灵岩寺庙会日。逢此,附近村庄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参加佛事活动。
因为灵岩寺历史悠久,建筑古老,古柏繁多,景区丰富的独特风貌,素有“小苍岩山”之称。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给人以身临仙境之感。
除此之外,北秀林村的马火会,南张村造型独特、极具美感的面塑贡品,北横口村的华严寺,等等,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由于秀林镇紧临井陉县城,307国道、井元公路、宜沙公路、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分别在境内交汇相织,穿镇而过,而且石太高速公路在该镇设有上下道口,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秀林镇被列为井陉新县城南延西扩的重点发展规划区。而井陉“原火”陶瓷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镇工业发展,如今的秀林镇,煤炭营销加工、陶瓷、钙镁和交通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该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正是:
井邑重镇名秀林,瓷窑烽火传古今。
荻影风清母子情,灵岩古刹听禅音。
⊙ 秀林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