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大英博物馆惊现哪件宝物震惊国人?动荡岁月,中央工委在此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时移世异,百年传承的杨村秧歌为何倍受重视?
这是一座古老的小镇。2006年,河北省文化考察团到英国考察。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一幅壁画引起了著名社会学家梁勇先生的关注。他久久地审视,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照片。这幅壁画就和这个镇有着重大关系。
这幅壁画,挂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的中央墙上,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在这幅壁画下面有一个说明,写道:来自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行唐县的上碑镇,上碑镇位于行唐县城西北9公里,原属平原乡,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上碑村、磁沟村、杨村等十七个行政村。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猛,以农业、畜牧业、产品制造业为主。古代的时候,这里叫作“上坡村”。因该村从东向西是一溜的上坡路,因而得名。据当地老人回忆,上碑香严禅寺碑文上就有上碑曾叫上坡村的记载。相传在公元前206年,有一次洪水泛滥成灾,白浪滔滔,一片汪洋,庐舍淹没。有一个小孩,爬于一尊石碑的顶端,双手搂抱,幸免于难,以后便将此地取名为上碑并沿用至今。
⊙ 大英博物馆展出上碑壁画
大英博物馆里的清凉寺壁画
据清朝乾隆年间《行唐县志》记载:清凉寺修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正是金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大兴佛教之时。清凉寺曾是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地处太行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位于上碑镇的磁沟村。该地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是古代南方僧人和香客前往五台山的必经之地,故有五台山南大门之称。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名道高僧、达官贵人慕名来此,欣赏清凉寺的壁画,领略其神秘的风采。
古时清凉寺的各大殿内都画有精美的佛教题材壁画,人物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画中的山水画景色秀美,山势巍峨,有一览如身临其境之感。前面看到的那幅壁画,是后殿北墙上三尊菩萨的主画,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三菩萨壁画,可以说是上碑磁沟清凉寺的镇寺之宝。据见过此壁画的磁沟村老人说,那三尊菩萨的眼珠都镶嵌着珍珠,其心脏处还安放着一个铜铃和一面大铜镜,有佛心圣明、警人行善的寓意。那菩萨们的衣带飘举若飞,其仙姿犹如正从云端里徐徐降落到人们眼前。菩萨们的眼睛画得更是奇妙:如果在跟前看,好像是眯缝着眼;稍远一点看,眼睛好像又睁开了,在看你一样。有人曾对此壁画这样评价:在当今存世的中国古壁画中,有这么年代久远的,但没有这么大的;有这么大的,但没有这么年代久远的。
因为这幅壁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人物端庄,面貌丰润,体态丰满,肤色自然,人物造型全是盛唐风格,因此总给人是“敦煌壁画”的错觉,其实它跟敦煌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在上碑镇,关于清凉寺壁画的传奇故事有许多,甚至还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奇事,这又是为什么呢?防贼!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想,外贼可拒,家贼难防。
话说1926年秋末,行唐县上碑镇的大地主张老盘就对清凉寺的国宝动了邪念。他勾结定县一个英国买办文物贩子,把清凉寺的壁画卖给了洋人。我们仔细看看前面提到的大英博物馆里的那幅清凉寺壁画的细部,就不难发现整幅壁画是由被揭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拼接贴在一起的。大英博物馆展出的这幅三菩萨壁画只是前殿西墙的一幅,这幅壁画绘制于明代永乐年间,这并不是清凉寺面积最大的壁画,其他还有六面墙的壁画,不知下落,说不定藏在哪个欧洲的私人收藏家的手里。欧洲人将清凉寺的珍宝挖走,给清凉寺造成了实质性的破坏。
中央工委的“五一八”会议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河北宛平。随后,日军在河北境内疯狂肆虐,烧杀抢掠。清凉寺也不能幸免,几经战乱,终被夷为平地。抗日战争的炮火纷飞,上碑革命的火焰高涨。1945年抗日胜利后,全境解放。1946年6月,冀晋新三区党政军机关驻扎上碑之后,上碑更为边区人民所熟知。行唐过去流传几句顺口溜,叫“山前荣,山后雪,不及城寨侯土鳖”。这“山前荣”,说的就是上碑西南街的张家财主。在张家财主的大院,聂荣臻曾指挥过重大战役,朱德、刘少奇也曾在这里做出过重要决策,同时还萌生了一个重大念头——进驻西柏坡。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18日中央撤离延安。2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到达枣林沟。当晚,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央机关一分为二,分为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由朱、刘等组成的中央工委应运而生。中央工委这支战略预备队便开始辗转至华北。1947年5月6日,中央工委到达上碑镇。右图就是当时中央工委在上碑居住的地方。上碑镇的张家大院当时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朱、刘此行是带着指导晋察冀的任务来的,许多工作需要司令部去尽快落实。
首要的是土改工作,它是人民战争的源头活水。从华北转移途中,刘少奇感受到土改存在右的倾向。随后,在晋察冀边区掀起了一场意在解决右倾错误的“五月复查”运动。由于受当时特定历史氛围和贫下中农情绪的影响,五月复查中出现了“为挖浮财,吊打杀人”等严重的“左倾”错误。朱、刘二人当机立断,一面停止复查,一面召开纠偏会议。这些经验和教训为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做了准备,不久中央工委正式发出了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的通知。
⊙ 上碑村中央工委旧址复原图
在解决“源头活水”问题的同时,中央工委也不忘解决“中流砥柱”问题——军事工作。原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黄敬,是中央工委在上碑的重要当事人,他曾在笔记里记录了在上碑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五一八”会议。笔记中记录的“五一八”会议内容包括军事编制和后勤管理两大块。列举了纵队及团队战斗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发现了地方军超编情况严重;揭示了后勤人员冗杂问题。晋察冀军事体制的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并最终做出了成立新的野战军、打大歼灭战和建立统一的军区后勤部的决定,也确定了打青沧战役。青沧战役和正太战役、保北战役“三战三捷”的军事部署,都是聂荣臻在上碑进行的。之后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的胜利,也是中央工委在上碑军事工作的胜利。
上碑指向西柏坡
中央工委此行的任务完成过半,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那就是中央工委究竟在哪里长久地安营扎寨?为此,朱、刘与军区领导进行了慎重的讨论。当时,有两个地方可选,一是阜平,一是平山。讨论后决定在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的平山、建屏县一带选址。朱德提议由机要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与军区的余光文前去勘察。他们三人从上碑到平山,一路沿着滹沱河东西来回转。到了西柏坡,已是夜晚。借着月光,他们发现这里是个马蹄形的格局。村外的一片苇地与滹沱河之间有一条大路,可通大车。苇地里与村内还有一条小路,很隐蔽,能进能退,安全便捷,而且周围村子也比较集中,做中央领导驻地很合适。从此,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便成为全国瞩目的红色圣地。在这段特殊时期里,历史的渊源将西柏坡和上碑连在了一起。
“行唐第一班”
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除了有“中央工委在上碑”的红色史迹,当地的民间艺术——杨村秧歌也是独具特色,有口皆碑。杨村秧歌被称为上碑镇杨村的村魂,它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杨村秧歌的剧目大约有一百来出,如今有存目的仅剩五六十出,而能够完整唱下来、台词不残的就只剩下三十来出了。近几年老演员相继辞世,戏班的很多行头还是历代老艺人亲手缝制和置办下来的,有的戏服是从清朝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上面这件衣服上的图案,印有零零散散的小花,是人们纯手工制作而成的。妇女们要先用彩色丝线把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在白布上,然后再把白布浸在事先准备好的染缸里,泡上一定的时间,使白布充分地着色之后,再拿出来晾干。晾干之后,便把以前绣好的图案上的丝线全部拆掉,拆掉后便会留下图案的印记,与图案周围的颜色不同,却交相辉映,别具一格。
杨村秧歌唱出了“行唐第一班”的响亮名号,也唱出了安喜全“沙瓤西瓜”、杨喜“亮白糖”、安满院“园遭红”等这些名艺人,名号响彻周边各县。但是,杨村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一些老秧歌艺人的相继离去,杨村秧歌后继乏人。高尔基曾说过,一个老民间艺人的倒下,就好比一座小型图书馆的毁灭。再加上服装、道具也都非常陈旧,杨村秧歌面临传承不下去的困难。这一情况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2月3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在省市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专门到杨村进行实地走访,观看杨村秧歌排练。2013年2月28日,行唐杨村秧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2日,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杨村秧歌一定能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闪耀于中国乃至世界,上碑古镇也必将实现新的发展和腾飞。
⊙ 杨村秧歌
⊙ 清代戏服
这正是:
上碑壁画流英伦,杨村秧歌得翻身。
中央工委做决定,进驻柏坡定乾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