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国,石珤如何被人陷害遭罢官?两袖清风,一辆牛车怎样承载他毕生清廉?石氏墓地,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
藁城市西南10公里处有一座村落——徐村。关于徐村这个名字,据考证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徐氏的先祖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取名徐村。徐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真正让这个村子留名青史的,是在明朝时这里出了一位阁老,他为官刚正不阿,清廉自守,致仕辞官离京返乡时,只有一辆牛车的家当。他就是当地尽人皆知的石珤,百姓称之为石阁老。
刚正不阿石阁老
据民间传说,生石阁老的那一天,有两个将军正好南下路过徐村,天下起了大雨,两个将军就到他家门楼外避雨,这时候老太太正拿着一块红布出来。北方有个习俗,刚生了孩子就要在门上系块红布,意思是警告别人家里生孩子呢,不让别人到家里来。在门口避雨的两个将军一看便问道:“老太太,今儿个有大喜?”老太太道:“生了个小子!”将军一听:“好家伙!你家这个小子可了不得,出生时两个将军给他守门。”老太太说希望孩子将来有个一官半职。果不其然,这个孩子将来以后就成了气候。
石珤字邦彦,于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出生在徐村,出身于藁城的名门望族、官宦人家,父亲石玉官至山东按察使。石珤少年时,受父亲影响,敬仰历代清廉官吏。他博览群书,睿智聪慧,与他的胞兄石玠,以文章学识知名乡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石玠石珤兄弟二人一起考中进士。同年二十二岁的石珤改任庶吉士。这个庶吉士,也叫庶常,源自《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二十五岁的石珤被授予检讨官的职位,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弘治五年(1492年)前后,石珤数次因病而居于家中。养病其间,石珤经常抱病游历石家庄一带的名山,尤其游览封龙山最多,创作了名噪一时的《登封龙山赋》、《登封龙山》等诗赋。因为他非常喜爱封龙山熊耳峰的风景,留下“封龙山势壮,嵯峨见熊耳。山峙云霄间,下听几千里”的诗句,因此取别号为“熊峰”,人称“熊峰先生”。后人将他的诗赋整理成集,名为《熊峰集》。
1501年,三十七岁的石珤被召还京师,充任为皇帝整理书籍的经筵展书官。
1505年明孝宗病逝,明武宗即位,四十一岁的石珤迁任国史馆修撰,参与编修《孝宗实录》。第二年也就是正德元年,明武宗初开经筵,以石珤为讲经官。他在经筵上论道,纵涉古今,横及诸学,鉴古昭今,阐述治国之道,使他的治国方略得以在朝堂上阐发。正德三年(1508年),石珤迁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次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转年改为北京国子监祭酒,同年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十年(1515年)改任礼部右侍郎。石珤正直敢言,在朝中颇负声望。
明武宗是个贪玩的皇帝,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提出要到北部边境要地宣化府(今河北宣化)巡游,石珤考虑到当时瓦剌军不断袭扰边境,连年战争,百姓徭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会给河北北部军民增加沉重负担,因此上疏极力谏阻,说瓦剌军袭扰边境,皇帝出巡不安全。于是明武宗又想南巡南京,一些朝廷诤臣极力谏阻,受到明武宗严厉呵斥,甚至招致贬官之祸。石珤不顾个人得失,依然直言上疏,使得武宗有所悔悟。后来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正德十五年(1520年),石珤主持吏部会试和武举选拔,秉公清廉,选士公正,受到朝野赞许,次年又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学士,执掌詹士府事,成为明武宗朝的要臣。
⊙ 石珤像
1521年,明武宗死了。他生前无子,就立了明孝宗弟弟的儿子,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为世宗,这就是嘉靖皇帝。当时王琼任吏部尚书,卖官鬻爵,培植亲信,使得吏政混乱,冗员泛滥。石珤刚正不阿,谢绝请托,上书皇帝,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世宗初立,正需要整治吏治,严明朝纲,选拔贤德刚直的要臣主持吏治。在朝议中,众朝臣首推石珤,嘉靖欲拟诏批准。可是扶持嘉靖即位有功的要臣、大学士杨廷和不喜欢石珤的诤言直谏,影响嘉靖皇帝改变了主意,让石珤仍兼翰林学士,在内阁专管诰敕之事,监修《武宗实录》。
石的“官风”
嘉靖元年(1522年),已经五十八岁的石珤奉旨到山东祭祀孔庙及东岳泰山,礼毕回到藁城老家。他上书说:“我年迈体弱,请求辞官致仕。”但许多朝臣都说,皇帝初即位,需要石珤这样德高望重的贤臣辅佐,请求朝廷重用石珤。于是嘉靖皇帝召他回京,让他做全国科考会试的主考官。第二年,任命五十九岁的石珤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虽几近人臣之极,石珤仍然不改直言进谏的作风。有朝廷勋戚依仗权势强夺畿内民田万余顷,置为官庄之田,引起百姓极大愤恨,但迫于权势,敢怒不敢言。石珤得知此事以后,查明真相,立即上奏:这些田庄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产业,强行占去,会激起民变,希望皇帝以安民治国大业为重,还田于民。皇帝只好下诏废除官庄,将强抢的民田还给百姓。
石珤为官,沉静寡默居于官府,从不轻易发言。一旦遇到大事,他会慢慢道出一两句话,句句都能切中要害。所以,朝臣中不少人都认为他性情过于刚直,欠缺雅量。入阁期间,他多次主持会试,都是以平直、简要、刚正的文风取士,“力去浮夸险怪之说”。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使得明朝中期生员士子们的文风为之一改。
嘉靖皇帝想在奉先殿的侧面修建一个偏殿,用来祭祀自己的生父安陆王朱祐杬,还颁诏要给生父生母加称穆献皇帝和圣皇太后的尊号,这显然不符合明朝的礼制。石珤认为此举有悖祖制,极力谏阻,其他一些要臣也纷纷上疏谏阻。次年,嘉靖皇帝决定在太庙东侧为生父建世庙,要毁掉神宫监,砍伐林木,这种拆毁旧宫、大兴土木的动议,再次遭到一批朝臣反对,带头直谏的朝臣惹怒了嘉靖皇帝,于是参与直谏的官员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人被削夺俸禄,有的人还被贬出京城。
忠臣的下场
此时石珤监修的《武宗实录》完成,进呈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很高兴,赐宴于礼部,为石珤庆功,特加封石珤太子少保、英武殿大学士,厚加赏赐。皇帝又召大学士费宏、杨一清、石珤、贾咏对诗,极力赞许石珤诗文不凡,赐诗:“黄阁古政府,辅导须才良,卿以廷荐入,性资持刚方。在木类松柏,在玉如珪璋。可否每献替,忠实无他肠。”其实嘉靖皇帝这些举动的用意,意在安抚,堵住石珤的嘴,免得他重提为安陆王建庙之事。可是,石珤作为一朝老臣,坚持谏阻嘉靖皇帝违背祖制建庙之事。嘉靖皇帝不听,坚持建成世庙,并且准备奉其生母亲自前往拜谒。此时六十一岁的石珤终于表态:“臣不敢阿谀以误君上”,按大明祖宗之法,后妃入宫,不许“无故出宫”。再者,这又不是祭祀祖宗的时辰,即使皇上也不能随便去太庙,何况王妃呢?意思是说,你母亲是王妃,她不是太后,你身为皇帝,应该知道这一百五十年的祖制啊!这句话噎得皇上脸都紫了,可是石珤根本就不看皇上的脸色,接着还说:“老臣怎么不知君命难违,但是唯恐有负圣德,所以不敢顺旨屈从。我不能看着皇上因为这件事,导致皇权覆载。”他的这番说教,让皇帝非常生气,但却无话可说。
就这样石珤与嘉靖皇帝间的裂痕渐渐拉大。但反对石珤的人,还是不能趁机钻空子,因为他们知道石珤“行高,不能加害”。嘉靖五年(1526年),皇帝让石珤为自己的生父编纂《恭睿献皇帝实录》,从封建宗法制度上为自己的生父树碑立传,石珤不得已而为之。不久,实录编成,进呈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再次厚加赏赐,而石珤却再次请求去官致仕。此时在内阁任要臣的王邦奇一直嫉妒石珤,得知他请求致仕,便借机在嘉靖皇帝面前进谗言,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党”,请求嘉靖皇帝除去二人。于是嘉靖皇帝诏准费宏“驰驿”归乡,斥责石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下诏“一切恩典皆不予”。
⊙ 明皇帝御赐圣旨
“友爱备至”待胞弟
作为一代阁员要臣,石珤回归藁城徐村故里,所有行装只有一辆牛车而已。当时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就是说,自古以来,宰相大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石珤清廉刚正之名远播各地。石珤回归故里之后,闭门不出,嘉靖七年(1528年)冬天,病逝在家,谥文隐。隆庆初年改谥文介,史称“石文介公”。
石珤一生,不仅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而且为人尤重忠孝。他为官治吏常讲“为臣必忠”。他认为,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心胸坦荡,就是对朝廷的忠;为官正直,严于律己,廉洁自重,秉公遵法就是忠。正是这种忠孝观,使得他不畏权贵,甚至不畏帝王,以敢于直谏而驰名。对于家人,他非常重孝义。他的胞兄石玠病故后,他抚养侄儿如亲子。他的姐姐嫁于周姓,亡故之后,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也是他抚育成年;对待三位胞弟同样“友爱备至”。因此,他罢官回家,他的侄儿们对他敬孝如父。
纵观石珤一生,以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报国才华而入仕,以刚正清廉而入阁,最后因刚正直谏而罢官,身后还是以刚正廉洁而留名。石珤留下了传奇的一生,也为徐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藁城小碑林
在徐村除了石阁老的故事外,村西南还有一块石氏的家族墓地,分为东、西两个墓区。东墓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的祖坟;西墓区始建于明朝中叶,是石氏五世祖石珤从东墓区脉生出来的,就是村民们常说的“阁老坟”。西墓区的规模比东墓区要大得多,显示出了封建官吏的等级差别。整个墓群1988年确定为藁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确定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氏家族墓残碑
⊙ 石像生
石氏家族墓的墓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
东西两个墓区都竖有御赐的神道碑,石人石马等石像生排列,还有石牌坊、祭堂等建筑。这里是徐村的制高点,立于此地,向南远眺,可见烟波起伏,紫气萦绕。20世纪40年代,这里古柏遮天蔽日,覆盖了整个茔地,望去一片翠绿,洗人眼目。盛夏季节,墓地野生花草别有异香,林间百鸟啼鸣。严冬季节苍柏挂雪,一派北国风光。每逢清明节,石氏在其宗祠亮祖先像时,吸引着游人,络绎不绝。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到此,称这里是藁城小碑林。据说墓群内的古柏计五百多棵,粗者三人牵手才能抱住,细者也得长臂人才能抱住。特别是石珤古冢上的一棵,树干挺直,树冠枝长茂盛均匀,像华盖一柄遮盖着他的墓体。
如今石氏人多有叹息,这些古树在20世纪40年代被私心者伐倒变卖,一座绝好的绿荫处便寥寥不堪一赏了。解放后,这里被辟为果园,为了防止被盗,将部分石刻文物埋入了地下。现在徐村人正在策划复建石珤的墓地,让这位清贫阁老的故事流芳百世。
这正是:
徐村阁老石邦彦,执掌翰林敢直言。
一世廉吏两袖风,苍松故冢美名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