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河上永安桥

太平河上永安桥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北部的于底村,原属获鹿县,1955年划入石家庄市郊区。这座桥名叫永安桥,南北走向的桥身,看上去不足10米长,只有3米高,桥洞不足1米高。后来因为太平河下游干涸,原来的河道修成了永安路,石桥大部分被埋在地下。但太平河这个名字,是明清以来百姓的俗称。太平河的洪水沿渠向北分流,从此,于底免受水患之苦。而流经村子的太平河没有了上游的汹涌来水,逐渐淤塞,永安桥也失去了作用。







古镇于底,与栾城小于底究竟有何关系?永安桥下,古代河水究竟何来何去?虚云禅寺,与禅宗大师又有怎样联系?


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北部的于底村,原属获鹿县,1955年划入石家庄市郊区。古镇于底在历史上是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村中仍有部分的遗存和印迹。


古镇名字的来历


关于石家庄于底这个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于底村位于古代太平河下游的漫散处,太平河流至此地分为两股向东和东南方漫散,中间淤积成一条土堤,形似鱼,所以取名“鱼堤”;另一种说法是因在淤积地建村,取名“淤堤”,后谐音演变成“于堤”和“于底”。查上京毗卢寺明嘉靖、万历间碑文中“于堤”和“于底”二名交替使用,清代以后碑文上就只有“于底”一名。

在栾城县,也有一个于底村,历史上名叫“小于底”。这两个村子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据说,栾城县小于底村的先民都是从于底村迁到那里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于底村的村民迁到几十里以外的栾城县定居呢?

原来,历史上,太平河从白鹿泉一带的山上流下,主流一股穿于底村而过。这条河平时水量不大,一遇山洪暴发,因为流程短而坡度大,所以流量猛增。在明朝嘉靖年间,一次水灾淹没了于底村南庄,迫使那里的村民东迁,在栾城定居成村,从而形成了小于底村。


永安古桥历风雨


沿着于底的主街永安路一直向西,走到西头,有一座破旧的小石桥映入眼帘,它就是于底村的第一宝。这座桥名叫永安桥,南北走向的桥身,看上去不足10米长,只有3米高,桥洞不足1米高。由于年代久远,屡经风霜的桥身已经破败,石栏板上的雕刻图案也模糊得难以辨认。

这座市区内唯一的古代石桥,眼下只有桥两侧孔洞上方的浮雕吸水兽,显示着它当年的气势雄伟。耐人寻味的是,东西两侧的吸水兽长得并不一样。西边的石兽表情平和,两只爪子平放在下巴两边;东边的石兽看似狮子,却有角,怒目圆睁,前腿立起,爪尖如钩——它愤怒而紧张地盯着桥下,仿佛下边有什么怪物,随时准备一口吞掉!

于底的永安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东西两侧的兽头,其实是一对饕餮(tāo tiè)。据说饕餮也有雄雌,雄的长角,雌的神态平和。传说饕餮是龙生九子之一,一般用在青铜器上,因它又能喝水,所以也将其刻在桥梁外侧正中。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永安桥位于于底村西部,所以,朝西的吸水兽面相还算平和,因为上游的水刚刚进村,而朝东的吸水兽面相就凶猛多了,可能是因为怕水淹了东边的村庄吧。

提起这座桥,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于底有位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将村子南北隔开,决心化缘筹资,创建一座石桥。于是便身背点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过一店,拜一店,即使脊香烧灼皮肉,也面不改色,照念经文,从于底古镇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化缘筹资,感动了当朝的皇后,赐纹银百两,以还立德高僧修桥的夙愿。从此,于底村结束了被水隔为两半的历史。

⊙ 永安桥今貌

在20世纪60年代,永安桥的桥拱还很高。当时的桥面长20米,高7米。后来因为太平河下游干涸,原来的河道修成了永安路,石桥大部分被埋在地下。今天再看这座市区内唯一的古代石桥,只有桥两侧孔洞上方的浮雕吸水兽,显示着它当年的气势雄伟。

如今的永安桥下只有一条马路,河水上哪去了?


永安桥下斯洨水


乾隆元年的《获鹿县志》中有这样一幅地图,从图上来看这座永安桥是建在太平河上的,那么,如今这条太平河哪里去了?

太平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获鹿县西部山区。但太平河这个名字,是明清以来百姓的俗称。在汉代《水经》中,名叫“斯洨水”,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斯洨水,首受太白渠。”太白渠,就是从黄壁庄水库引水入市的石津渠一线。金元时期称为冶河,东入贳县(今辛集市东南)。直到如今,在鹿泉市城区还有太平河上游的河道。

那么,这条河道如今为什么干涸了呢?

清代以后,冶河不再向东南流入太平河,而是从平山汇入滹沱河。于是太平河水流减小了。1940年,在康庄村西、岳村西北挖了泄洪渠,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市区西面修筑了防洪堤。太平河的洪水沿渠向北分流,从此,于底免受水患之苦。而流经村子的太平河没有了上游的汹涌来水,逐渐淤塞,永安桥也失去了作用。1984年,永安桥以西的太平河故道被填平,修成了水泥马路,从此永安桥下就再也没有了河,太平河在于底村彻底失去了踪迹。原来建造永安桥南头的一座巍峨的过街阁,也在后来的建设中拆除,改建成了民居。

⊙ 20世纪60年代的永安桥

如今古太平河的模样,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而它曾流经于底的见证,就是永安桥。


重胜古寺今安在


在永安桥向北,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寺庙——虚云林寺。说起这座虚云禅寺,就不得不提起一位杰出的爱国高僧,他就是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生于1840年,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生于福建泉州。他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道场十五处,重兴中国佛教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的五大宗派,信徒数百万。1912年,虚云禅师应僧众电请,到上海联络僧界,并作为代表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1913年,他参加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并出席成立大会。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救亡活动,主持修复韵关大监寺,安置难民。新中国成立后,虚云禅师作为首席发起人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1953年,他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并被礼请为名誉会长。1959年9月13日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电视剧《百年虚云》,纪念这位高僧。

⊙ 虚云禅林

于底村怎么会有一座以虚云禅师名字命名的寺院呢?

原来,在虚云禅寺这片土地上,原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叫重胜寺。大约创建于唐代,是于底村的第二宝,方圆十里之内著名的寺院。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胜寺的主殿和山门等建筑还存在,主殿墙上还镶嵌着一通石碑,另外,还保存着一些残碑、石刻。在今天的虚云禅林寺里,保存着明代重胜寺的零部件,寺内还有一碑,碑文记载,元末因为战乱,寺院一度荒芜,僧众离去。明嘉靖年间,于底数百村民捐资重建,清康熙初年,又有三户村民捐地扩建,从此寺内香火旺盛。到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倡导破除迷信,创建新学堂,因此,学堂就占了寺庙后院和迦蓝殿整处院落,当时有句民谣:“中华民国改了良,拆了大寺盖学堂”,说的就是重胜寺。

新中国成立后,重胜寺成了于底第六生产队的仓库和牲口圈,寺前广场成了养猪场。但大殿里供奉的释迦牟尼石佛像还保留着。“文革”时期重胜寺遭厄运,塑像被捣毁,殿顶抹了一层白灰。眼看石佛要保不住,村民赫明建等人就地挖坑,把石佛埋入土中,这才使珍贵的文物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初,于底村民自发捐资重修重胜寺,挖出石佛,重新安放。1992年,河北省佛协接管了重胜寺,改名“虚云禅寺”,以纪念虚云禅师。现在经过多年的扩建,寺院面貌一新,而那尊珍贵的石佛,也被镀了金身,在古佛殿中接受信众膜拜。于底村第二宝也得到新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