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族教育发展
云贵彝族地区的汉文学校教育始于明、清时期。《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云南乌撒土官知府阿能,乌蒙、芒部土官,各遣其子入国子监读书”。到京城入国学,以培养彝族上层统治者。另外,在彝族地区明、清两代都兴建各级儒学、书院、义学和社学,以传播汉族封建文化。清末兴起新学废科举,将原来的教育设施均改为学堂。
民国初期又推行新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此后民国政府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和边胞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到1949年以前进入学校的仅是彝族的少数统治者及富家子弟,广大彝族人民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彝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做到乡乡有小学,每县有中学,还设立职业中学和专科学校等。彝族教师队伍正在成长壮大。云、贵、川3省的彝族每年有众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彝族已有了本民族的研究生、留学生和教授。毕业于各类学科的彝族大学生正为祖国和彝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是党的历史的一大转折,是一个新局面的重要开端。党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得以恢复和发展,彝族教育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获得了新生。近几年,彝族教育正在得到恢复和振兴,彝族教育正在稳步前进。彝族教育的黄金时代是会到来的。现在西南地区的很多民族高校都有彝学方面的专业或学院,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院(原来叫民族语言文学系,下设三系,其中的第三系是彝语言文学系)、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省彝文学校、云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原叫民族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彝语文学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原来叫民族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彝语言文学专业),这些高校为彝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各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