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有城市中,如果按其建成的时间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历史时期出现的,一般称之为传统城市;二是近代出现或成长的,当然属于近代城市;三是因经济或其他因素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就数量而言,传统城市在三类城市中,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国家,而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在众多的传统城市中,大多已经连续存在几个世纪,十几个世纪,少数甚至超过20个世纪,绍兴就是一座连续存在25个世纪的传统城市。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继承性、延续性和稳定性,许多方面甚至超出想像,成为一种奇迹。主要表现为:
首先表现在城市地理环境的安全可靠,这是最基本的稳定条件。纵观我国城市变迁历史,不少著名历史城市,不是被水冲走,就是被山体掩埋,不是被火焚烧,就是被战争摧毁。原因不外乎或因城市选址不当,或因自然环境恶化,或因资源匮乏,或因其他人为原因所致。如今西安城在地理位置上,因渭水改道,与西周沣镐,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均不相关,而是建立在隋唐长安城基础上的城市,城址移动了30多公里。又如今洛阳城,也离开了东周王城及汉魏故城原址,而是建立在隋唐故城基础上的城市(37)。与这些已经改变城址的名城不同,绍兴这座始建于公元前490年的古城,一直在原址上屹然不动。一座城市,能在原来的地理位置和建设者奠定的基础上持续存在达如此之久,不能不首先归功于主持者科学的城市选址思想和优越的城市地理环境。美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权威乔尔·科特金,把全球城市的共同特征,概括为“神圣、安全、繁忙”六个字,在他看来,安全是城市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之一,是万不可掉以轻心的。(38)虽然科特金心目中的安全,既包括地理环境安全,也包括社会环境安全,但对城市来说,地理环境是否安全,毕竟是千秋大业,必须是金城汤池,因为这是城市是否稳定的第一块基石。
其次,人口规模的相对稳定,是绍兴城市稳定性的重要方面。与其他传统城市一样,绍兴历代城市人口数,少有文字记载,但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仍可以找出其中的一些轨迹。如台湾学者赵冈先生,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人口比重(39),这就为测算城市人口数量,提供了很大方便,而且也较为可信。如春秋末年,于越部族的人口总数约为30万左右(40),按赵先生15.9%的城市人口比重计算,越都城居住人口约为4.8万人。而事实上,在越王句践准备伐吴前夕,已经建立了一支包括“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41)的军队,总数正好是4.9万人。假如军队全部驻扎城内,那么越都城城市中人口势必超过5万。东汉会稽郡人口有较大发展,总数为481196人(42),按17.5%的城市人口计算,郡城人口已经达到8.4万人。唐天宝年间(741-755),越州总人口为529589人(43),按20.8%的城市人口计算,州城人口为11万人。南宋因为绍兴地近临安,属畿辅之地,居住人口相当密集,嘉泰元年(1201),绍兴府有主客户273343户(44),按每户4口和22%的城市人口计算,绍兴府城常住和临时居住人口多达24万人,这是绍兴城市人口的最高峰。以后不断回落,至清宣统二年(1910),绍兴城内人口为112394人(45)。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的绍兴城区人口,1949年为10.85万人,1979年11.67万人(46)。上述数据表明,从纵向比较,除南宋外,绍兴城市人口规模,大体均在10万人上下浮动,其稳定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再从横向与西安、开封比较,两城均入中国七大古都。西安唐代人口60万左右,而清末只有11万;开封北宋全盛时期城内外总人口达140多万,然而清宣统二年(1910)已降至16万。(47)与西安、开封的大起大落相比,更见绍兴城市人口的稳定性。
第三,与城市人口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城市用地规模的稳定性。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长期来,由于绍兴城市人口数量稳定,因此对于城市用地需求来说,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尽管南宋城市人口高度集中时期,绍兴城市面积很有超越城墙而向外扩展的可能,但就总体而言,城市规模的稳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里不妨把当年的越都城与当今的绍兴古城周长作一比较:前面已经讲到,越都城由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两部分组成,小城周长三里八十二步,大城周长二十里七十二步,两者相加为二十三里一百五十四步,按度地法和战国度量制换算,即为11639米。到民国初年,绍兴城墙保存完好,以后分两次拆除,合计为13566米(48),与越都城建成之初相比,周长仅增加1927米,实际面积到20世纪80年代测量为8.32平方公里。从越都城到现在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中间已经相隔2500多年了,其城市规模竟稳定到如此程序,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是事实。
第四,在城市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城市内部肌理,居然也有超乎想像的稳定性。这些城市肌理包括城市河网水系、路网结构、城门位置、市民住宅区、市场分布、功能区布局和城市至高点等等,尽管有着逐渐形成的过程,但一旦成型之后,往往长期稳定不变。一个突出例子是城市河道,绍兴是个水城,在8.3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33条城河。(49)这些城河,由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两部分组成,当然以人工河道为主。最后一条人工河道,是始挖于唐代的“新河”,嘉泰《会稽志》说:“新河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浚。”(50)这些河不仅构成了城中水网,丰富了水城景观,而且在解决城内外水上交通、方便市民生活用水和城市防洪、防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市民长期来须臾不可缺少的城市基础设施而始终稳定不变。另外,如在六朝时期依据南高北低地势条件形成的南部多住宅、北部多生产性用房的功能分布特点,唐宋时期形成的由沿河街、前后街、丁字街组成的路网结构,以及唐宋时期根据居民生活需求形成的大江桥市、大云桥市、清道桥市(51)等传统市场,也是长期没有变动。这些城市肌理的稳定性,尽管有它保守、发展缓慢,有时甚至缺少活力的一面,然而也有它的另一面,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表现得更为强烈。
作为传统城市的绍兴,其稳定性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比如,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市功能没有产生突发性的转变,自然界的外力冲击没有影响到城市的安全,资源供给和市民需求之间没有发生过大的差异,较少受到战争之类的人为破坏等,这些都是产生城市稳定性的外部因素。就城市内部因素来说,关键是不应该去追求虚假的繁荣和过度的发展。实际上城市自身发展,有一个内在的控制系统,即对城市规模的有效控制。因为历史时期的每一座城市,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它的扩展和繁荣,往往受到环境、资源和人文方面的制约。一座城市的规模,究竟以多大范围为宜,最基本的,就得看能否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从根本上给人以安全感。这在以自给自足经济为特点,对外交流并不发达,城市的中心功能又相当有限的传统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无法满足甚至失去平衡,城市就会失控而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以致遭到破坏。有鉴于此,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城市“有机体有限增长”的主张。他认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城市的发展应当有一定的限度,“罗马的解体是城市过度发展的最终结果,因为城市过度发展会引起功能丧失以及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失控,而这些因素都是罗马继续存在所必不可少的”(52)。绍兴的优点就在于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了有效控制和“有限增长”。这不仅是绍兴城市保持稳定不变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