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协助句践设计越都,不是单纯地模仿伍子胥的设计,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变化,有所创造。首先是规模小于吴都。吴都周长四十余里,辟有八门;而越城仅辟四门,周长为吴都的二分之一。小城更是为吴小城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这是根据腹地大小、居民密度与经济配置而精心设计的。吴国据有太湖流域,面向广阔的江淮平原,腹地广阔,人口较密。而越国,西南至今衢州,北至嘉兴,其中心偏在今浙东平原,幅员相对较狭。从句践返国后急欲实行发展人口与经济的政策看,当时越国人口稀少,经济亦欠发达。因此越都的占地较吴城为小,规模在列国中与一些中小国家的国都相似。范蠡的设计符合于本国的国情。
范蠡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军事上的需要。越在大城之西卧龙山顶建了一座飞翼楼,作为瞭望塔,用来观察山岳原野的起伏与道路河流的方向,一有军事动静,即能及时发现。今绍兴城内的望海亭,传说是春秋飞翼楼遣址。范蠡并“起离宫于淮阳,中宿台于高平,驾台于成丘,立苑于乐野,燕台于石室,斋台于襟山”(8)。淮阳,即准阳宫,在会稽(今绍兴)县东南三里。中宿,《越绝书》作“中指”在会稽东七里。燕台,《越旧经》作“宴台”在东南十里。襟山,据《越绝书》,当作“稷山”在会稽东53里。这些离宫楼台,实质也是防守的城堡。范蠡还在山阴城的外围,浙江边上筑了一道城冈,派兵屯守。这里依山傍水,便于固守,因此取名“固陵”。可见,范蠡设计时已考虑把越都置于军阵之中心,用来巩固国防,防止吴国入侵。
范蠡的设计还体现了某些政治谋略,在筑山阴大城时,故意缺西北一角,在于表明,有吴国使者与军队前来,越国“不敢壅塞”,越完全委命于吴,永为臣藩之国。目的是不使吴国怀疑越在积极备战,而故意示弱。其实这做法,是一柄双刃之剑,一方面吴军来越国可通行无阻;但另一方面也可使越快速出兵,迅速攻击吴军。“城缺西北”的设计表明了范蠡政治军事谋略的高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