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文化与齐文化

吴文化与齐文化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齐气、楚风鼎足而立,在流派纷争、分门立户的明代诗坛上显示了恒久的生命活力。自明中期始,诗坛的主流趋势便是齐气与楚风,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学角逐之中。即使如此,江南一带,仍然有大批文人不受齐气、楚风所拘囿,一直在强势话语之外保持独立的吴歈特色。晚明诗坛实际上是在三种不同地域诗学宗尚的相互抵抗、相互对峙和相互包容中递嬗行进,并一直延续至清初。

朱丽霞

明代文坛的门户之争固然与明代特殊的政治社会思潮密切相关,但更为深层的却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争,与区域诗学休戚相关。明遗民张岱云:“五方风气不同,一时诗学之角立不相下。”(1)所言即由于文化习俗不同,不同地区各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地域诗学。楚人杜濬于易代后“虽淹留于吴数十年,几忘其为楚,然其诗之卓然自立,仍未失乎楚也”(2)。这说明,文化内在的张力如何深刻地影响到个体的创作,以至于移民异地数十年,仍然保留着本土的文学风格。康熙三十五年(1696)费锡璜《国朝诗的序》论诗坛三种不同趋势云:“吴越之诗婉而驯,其失也曼弱;楚蜀豫章之诗,勇于用才使气,其失也剽而争;中原之诗雄健平直,其失也板而乏风致。”从地域范畴和大文化圈的背景论,“吴越之诗”可归入吴,“楚蜀豫章”可并入楚,而“中原之诗”则指以齐为代表的秦晋齐鲁(3)。明中后期流派纷纭的文人社团大致可分别归属于齐、楚、吴三大地域,诗坛总体呈现出三类不同风格:齐健、楚幽、吴柔。齐气格调宏肆,楚风凄清幽独,吴声适情达意。齐气、楚风、吴声交相并起,建构了自明中期至清初诗坛的总体格局——“齐吴代兴,江楚特起”(4)。清初山左遗民徐夜论前七子诗学功绩云:“齐风大出歌诗后,越见高临气色来。”(5)前七子鼓扬“齐风”而出,诗坛上便充坼了“高临气色”。万历进士王象春的诗便“才气奔逸,时有齐气”(6)。徐夜并认为后七子的诗学成就在于:“重开历下盟齐会,一洗江南变楚风。”(7)所谓“楚风”(8)乃公安、竟陵诗派。同时,与齐气、楚风共时而存的是江南“吴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绵徐逝。”(9)“吴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10),与齐气、楚风鼎足而立,在流派纷争、分门立户的明代诗坛上显示了恒久的生命活力。

自明中期始,诗坛的主流趋势便是齐气与楚风,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学角逐之中。即使如此,江南一带,仍然有大批文人不受齐气、楚风所拘囿,一直在强势话语之外保持独立的吴歈特色。晚明诗坛实际上是在三种不同地域诗学宗尚的相互抵抗、相互对峙和相互包容中递嬗行进,并一直延续至清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