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区域,中国版图“胸膛”上的一个浅碟形地带,明清以降大多数学者眼中的“江南”,由于自然、人文、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早在中唐就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宋代就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进入明代以后,在长期背负“江南重赋”的沉重国家责任的情况下,这里并没有出现“塌陷”,却发生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变动,开始新的崛起:中晚明以降,这里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萌芽的沃壤,成为中国最先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开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并凭借“湖丝衣天下”的独特优势,成为明清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近代内忧外患的风雨洗礼之下,这里又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一大批“湖商”、“苏商”崛起为纵横上海的风云人物;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成为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的腹地,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典范和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心脏。在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环太湖区域的文化同样发生一系列从古代世界走向近现代世界的变迁。在近五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史、文学艺术史上,环太湖区域是最为独特的一个存在。
晚明以来环太湖区域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其它任何区域无可匹敌。如就传统的抒情文体词来说,张仲谋先生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五章《明代后期词坛(隆庆——万历时期)》,前四节分节专论4大词家,分别是太仓王世贞、华亭施绍莘、归安茅维、上元易震吉,均环布于太湖周边;第五节合论的9位词人中华亭陈继儒、嘉善潘炳孚、仁和卓人月与高濂等4人亦为环太湖区域作家,这就是说,明后期全部4位最重要的词家和接近一半其他重要作家都来自环太湖区域。第六章《明代女性词人》第一节表列整个明代(主要是晚明)49位名媛词人中,属于无锡、吴县、长洲、吴江、常熟、华亭、嘉兴、湖州、钱塘等环太湖区域的女词人有36人;第二节专论唯一家族女性词人群,为吴江沈宜修一门母女姑妗4人;第三节合论的7位女词人中苏州吴绡、吴县徐媛、云间王凤娴等3人,亦为环太湖区域作家,这就是说,明代晚期环太湖区域集中全国一大半的女词人。第七章《明词的光辉终结》第一节专论之华亭陈子龙,第二、第三节合论7位词家中夏完淳为华亭人,吴昜为吴江人,汤穿楹为吴县人,陆宏定、陆嘉淑为海宁人,这就是说,代表明词光辉终结的全国8位词人中6位都来自环太湖区域。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一编《清初词坛与词风的多元嬗变》,所举两大词派(云间词派、柳洲词派)和两大词人群之一的毗陵词人群均环列太湖周边;第二编《“阳羡”、“浙西”二派先后崛起和清词“中兴”期诸大家》论述标志清词中兴的两大词派,完全隔太湖而东西相望;第三编《清代中叶词风的流变》考察焦点亦几乎全部局限于环太湖区域;第四编《常州词派和晚近词坛》所标举嘉、道年间最大词派和晚近以来大多数词家如武进汤贻汾、江阴蒋春霖、宝山蒋敦复、秀水周闲、海盐黄燮清、海宁王国维、仁和龚自珍与谭献、钱塘项鸿祚与张景祁、归安朱孝藏等,也都来自环太湖区域;第五编《清代妇女词史略》列入章节名的6位女词人中,吴县徐灿、无锡顾贞立、金坛贺双卿、仁和吴藻等4位女词人都来自环太湖区域。从两部词史著作足见,在晚明以来四百多年的中国词史上,区区环太湖区域居然占据了全国词史差不多七八成的分量!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其他文体或艺术形式中。如以诗来说,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为单个诗人列专章论述的诗人7位,常熟钱谦益、太仓吴伟业、华亭陈子龙、秀水朱彝尊、仁和龚自珍、钱塘袁枚等6位均来自环太湖区域;名字列入专节标题的其他诗人26位,阳湖赵翼、武进黄景仁、长洲沈德潜、昆山顾炎武、秀水钱载、王昙、海宁查慎行、钱塘厉鄂等8位亦来自环太湖区域。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专章论述的单个诗人仅昆山顾炎武与仁和龚自珍两人,均来自环太湖区域;专章论述的诗派有19个,虞山诗派、娄东诗派、秀水诗派、格调派、性灵派、浙派、常州诗派等7大诗派均开创于环太湖区域,清初宗宋派和晚清同光体、诗界革命派等3诗派的相当部分健将也来自环太湖区域。再就中晚明以来极为兴盛的叙事文体传奇戏曲来说,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一编考察16世纪传奇文体的确立,全国出现四大声腔和三大里程碑作品,海盐腔、昆山腔等两大声腔均首创于环太湖地区,昆山梁辰鱼《浣纱记》、太仓王世贞《鸣凤记》等两大作品亦均出于环太湖作家之手,名字列入该编该时期节标题的所有4位其他重要作家,即长洲陆采与张凤翼、昆山郑若庸、钱塘高濂亦全部来自环太湖地区;第二编考察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初传奇的风行,浓墨重彩描述的全国两大传奇流派之一就是沈璟所开创的吴江派,其他不少重要作家如宜兴吴炳、秀水范世彦也来自环太湖区域;第三编考察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传奇的繁盛,专章论述的唯一流派即太湖东岸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合章论述的两大作家作品之一是太湖南岸的洪昇《长生殿》,另一专章论述的作家李渔一生亦主要活动于环太湖区域,其他多数主要传奇作家亦来自环太湖区域,如宜兴万树、无锡薛旦、常熟嵇永仁、长洲尤侗、太仓吴伟业、华亭周稚廉、仁和范希哲等;第四编论述18世纪初以降传奇的衰微和向地方戏的转化,唯一专节论述的作品是松江黄图珌的《雷峰塔》,唯一专节论述的剧种改革是起源于昆山腔的昆剧。再以此一时期同样兴盛的小说来说,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通过对17世纪白话小说的全面考察提出,凭借冯梦龙、金圣叹、袁于令、毛宗岗乃至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物的贡献,苏州地区白话小说创作与传播在17世纪我国白话小说发展中居于“轴心地位”,对白话小说文人化特色的形成乃至《红楼梦》的出现都发挥了深刻的影响。这说的是17世纪的苏州。如果扩大到整个环太湖区域,将湖州凌濛初、董说、陈忱等小说家纳入视野;并延伸到晚清,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中的三大小说家常熟曾朴、武进李宝嘉、丹徒刘鹗等也列为考察对象,可以说,晚明以来环太湖区域在我国白话小说发展中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再就书画艺术而言,16世纪初环太湖区域出现的吴门画派前后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发展史,成为中晚明以来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绘画流派;17世纪环太湖区域又出现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王时敏等“四王”为代表的吴中派、以蓝瑛代表的武林派等争奇斗艳的各种流派,促使传统绘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总之,在晚明以降的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环太湖区域占据极大的分量,堪称全国的首善之区,举世无匹的文学艺术渊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