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州鄞县史氏家族

明州鄞县史氏家族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州鄞县史氏家族以进士起家,一跃成为南宋望族,是宋代文官政治下通过科举白手起家的显贵家族的典范,在南宋政坛上具有非凡的影响力。鄞县史氏家族枝繁叶茂,家道昌兴,三代为相,一门中出了26位进士。鄞县史氏第一个出仕的是史才。史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影响巨大,而且家门文化气氛浓郁,在文学上也多有建树。家族中涌现了史浩、史涓、史弥巩、史弥宁等文学名人。

明州鄞县史氏家族以进士起家,一跃成为南宋望族,是宋代文官政治下通过科举白手起家的显贵家族的典范,在南宋政坛上具有非凡的影响力。鄞县史氏家族枝繁叶茂,家道昌兴,三代为相,一门中出了26位进士(2)。通过荫补入仕的更不计其数,生其门者,人怀卿辅之望,两制以下,或所不屑(3)。如此显赫的家族,最初也是一般的寒门,并无根柢。

史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命运是通过科举改变的。

鄞县史氏第一个出仕的是史才。史才(?—1162),政和八年(1118)进士,是鄞县史氏第一个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的人。遗憾的是史才投靠秦桧,位至副相,政治名声不佳。但他使史氏挤身官宦,并拥有荫补入官的特权。

真正使鄞县史氏崛起的是开拓了史氏“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辉煌基业的南宋名相史浩。

史浩(1106—1194),字直翁,绍兴十五年进士,孝宗隆兴、淳熙间,史浩两入为相,位极人臣,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他为史氏家族在南宋科场和政坛树立了新的形象和地位。史浩从小好读书,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作为长子他承担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他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步入仕途,得到高宗赏识,以此受知于朝廷,被选中出任高宗的养子赵昚(后来的孝宗)的老师,史浩辅助赵昚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并建立起非同寻常关系。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史浩任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成为孝宗朝重臣。他首先辨赵鼎、李光无罪,又为岳飞等平反。史浩为政几十年,先后引荐过许多有用之才,其中包括张浚、王十朋、朱熹、杨简、陆游、叶适等数十人。

史浩一共有四子,均步入政坛,第三子史弥远(1164年—1233年)尤其出色,是宁宗时右丞相,封鲁国公,封会稽郡王,追封为卫王,谥忠献。史浩幼子史弥坚(1166—1232),直奉大夫、兵部尚书,卒赠资政殿大学士。史浩堂弟史渐(1124—1195)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文人,40岁入太学,所生七子五人中进士,累封赠至太师齐国公。史渐长子史弥忠(1161—1244),字良叔,淳熙十四年进士。知庐陵、守吉州、提举福建盐茶,有政声。卒赠少师,封郑国公。史渐次子史弥巩(1171—1250),嘉定十年进士。官各地均有政声。召为司封郎中,为避侄史嵩之入相,引嫌乞辞,以直华文阁知婺州。史渐之孙史嵩之(1189—1257),嘉定十三年进士,是理宗时左丞相,封鲁国公、永国公,谥庄肃。史嵩之弟史岩之(1193年—1270年),嘉定十年进士,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史家能够保持家族的政治辉煌,主要由于自身的科举考试的杰出能力,如仅史氏“弥”字一辈人中,就有9人考中进士,通过荫补权有34人取得官位。

史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影响巨大,而且家门文化气氛浓郁,在文学上也多有建树。家族中涌现了史浩、史涓、史弥巩、史弥宁等文学名人。

史浩治学严谨,著述甚富,有《鄮峰真隐漫录》、《鄮峰真隐大曲》、《尚书讲义》、《周官讲义》、《论语口义》、《童丱须知》、《会稽先贤祠传赞》等,最有价值的是他创作的俗词。

宋室南渡后,社会相对承平,建都临安,两浙成为京畿之地,以娱乐为主的节序风俗与士大夫社会的日常生活开始渗透到词的创作中来。于是赋予了词很多社交的功能,大量应歌词、应社词、酒词、茶词、节序词、寿词的出现。史浩的词作,大多数为寿词、劝酒词和官场应酬之作,反映了南宋词坛风气,是“宫廷专事应制的供奉词人群”(4)的代表,叙说的是酒楼歌榭佐欢之乐,表达的是世俗情怀。史浩的词反映了仕宦生涯中燕饮侑觞和社交应制的普遍风气。如史浩的《满庭芳·劝乡老众宾酒》:

 

十载江湖,一朝簪组,宠荣曷称衰容。圣恩不许,归卧旧庐中。慨念东山伴侣,烟霞外、久阔仙踪。今何幸,相逢故里,谈笑一尊同。吾州,真幸会,湖边贺监,海上黄公。胜渭川遗老,绛县仙翁。纵饮何辞烂醉,脸霞转、一笑生红。从今後,婆娑化国,千岁乐皇风。

 

史浩的词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在南宋初年的词坛上,反映着词的社会文化风气和功能。因为无论是“词体本身的雅与俗,在构成和维持唐宋整体的社会文化中,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功能有高下之分,其价值有大小之别,对生活都是有效的。……由这一社会文化形态孕育而成的形而下的实用功能,则又是唐宋词体的生命力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5)。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但都具备有效的艺术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鄮峰真隐漫录》中保留了他创作的大曲的歌辞。共有《采莲》、《采莲舞》、《太清舞》、《柘权舞》、《花舞》、《剑舞》和《渔父舞》等七套。每一套又各有段落,还有段落的名称和细节。大曲多联章而咏,史浩的词保存了许多不易见到的宋代大曲的歌词,是研究唐宋以来舞曲的极为可贵的史料。吴梅跋《鄮峰真隐大曲》说宋时大曲,“如六一、东坡,往往仅作勾放乐语而不制歌词;郑仅、董颖之徒,则又止有歌词,而无乐语,二者鲜有兼备焉。《鄮峰大曲》二卷,有歌词,有乐语,且诸曲之下,各载歌演之状,尤为欧、苏、郑、董诸子所未及,宋人大曲之详,无有过于此者矣”(6)。史浩所作大曲适足代表时风。他不同于唐大曲重乐、舞,近于“曲”的表演形式,明显表现出“歌辞”向“文词”的转化趋势。有研究认为,史浩七套大曲在“曲”向“词”渐变之时,叙事性渐为主位,虽未入于“代言体”之戏剧,作为“大曲”之“曲”的嬗变,却是歌舞“声容”之“曲”向叙事“代言”之“曲”转化的表现,从表演艺术言,可谓转移;从叙事文学言,可谓发展。(7)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史浩晚年还创“四明尊老会”,与魏杞、汪大猷等咏诗品茗,写下大量诗作。又和地方上学者和亲故建“月湖诗社”,以吟咏为乐。

史氏家族自史浩而后,文脉绵延,文学创作之风大炽,出了不少文学人才。史浩之五弟史涓,曾为删定官,是从事文字工作的,积学自然深厚,故史氏称“自删定以来,父子祖孙,人人有集”,后人辑有《史氏世宝集》。史弥林(史涓之子)在学术上颇有影响,他是明州心学学派大师杨简和袁燮的高徒。史浩之堂弟史渐以太学生读书京城多年,回家后潜心教子获得巨大成功,培养了五个进士儿子,成为典型的宦官大族兼书香世家。

“弥”字辈中,史浩之长子史弥大天资聪慧,早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不幸的是英年早逝。史浩的四弟史源之子史弥宁擅诗,以荫补入仕,官至淮东转运使,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据《光绪鄞县志·艺文志五》记载,这一辈中有文集的有7人,史弥大有《朴斋文集》、史弥应有《自乐山翁吟》、史弥忠有《自斋集》(50卷)、史弥坚有《沧州诗稿》、史弥巩有《独善先生文集)(20卷)、史弥宁有《友林诗稿)(2卷),此外史弥林也有《文集》。可惜的是这些著录的文集只有史弥宁的《友林乙稿》幸存1卷,尚可一睹史氏“弥”字辈创作的风采。史弥宁的《友林乙稿》在艺术上竭力追踪“诚斋体”,颇能在活处见智、灵、趣、理,别具自然诗性,是“诚斋体”的优秀后继者(8)

“之”字辈中,留名史籍的有史岩之等23人,有文集的有史岩之《寿乐稿》、史宅之《云麓稿》、史宜之《用拙斋集》、史定之《月渔集》、史嵩之《野乐集》(百篇)、史安之《类稿》、史慥之《拙斋集》等。史浩之长孙史守之,追随楼钥、杨简、袁燮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是南宋时宁波的一大藏书家。史定之著有多本易学专著,是易学专家。他在饶州为官时主持了饶州地方志的编写,在当时的学界颇有名声。史嵩之是史氏的第五代传人中的佼佼者,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位至参知政事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二年(1242),进高、孝、光、宁帝《纪》,《孝宗经武要略》,《宁宗实录》、《日历》,《会要》、《玉牒》,可谓政干、史识、文才兼备。史嵩之弟史岩之(1193—1270),嘉定十年(1217)进士,仕至资政殿大学士,也是很有学识的朝臣。此外如史能之、史隽之等也俱有文才。史隽之留下的作品虽不多,风格却豪放悲壮,不乏感怀时事之作,他的《望海潮·浮远堂》词有乃祖史浩之遗风:

 

危岑孤秀,飞轩爽豁,空江泱漭黄流。吴札故邱,春申旧国,西风吹换清秋。沧海浪初收。共登高临眺,尊俎绸缪。凤集高冈,驹留空谷接英游。

八窗尽控琼钩。送帆樯杳杳,潮汐悠悠。千古兴怀,关河极目,愁边灭没轻鸥。淮岸隔重洲。认澹霞天末,一缕青浮。未许英雄老去,西北是神州。(9)

史氏家族在词曲的创作方面也有自己的艺术贡献。史浩、史弥巩、史弥远、史隽之、史卫卿等均能作词,但现在留下的词集仅有史浩的《哪峰真隐词曲》一部。“弥”、“之”辈以后,史氏见诸史籍者日见式微,但家族中仍有不少人苦苦地守望着文学的一方净土。如史蒙卿有《果斋文集》(40卷)、史矩卿有《诗稿》、史文卿有《野语》、史卫卿有《桂山小稿》、史徽孙有《诗文》与《观物和陶诗》(50篇)、史明孙有《起村集》、史越伯有《云间集》等,但这些诗文集均不见传于世。

综观史氏家族的子弟,堪称才人辈出,抱玉怀珠。这个家族不惟具有超强的科举能力,而且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学创作上别具风采。史氏由一般的耕读人家一变为科举仕宦世家,仍不失文化世家的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