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灵武的染房
自明清到民国年间,宁夏乃至灵武的老百姓基本以自织的老土布做衣服,宁夏不产棉花,一些店铺商号从外地将土织棉布贩运到灵武。没有颜色的白土布由于价钱便宜,被商贩大批运进宁夏。那时,织出的细布或粗布都是用染料染出来的。光绪年间,自陕西迁来一户樊姓人家,在灵武南大街鼓楼南边,购买了沿街坐落的两间铺面,后有一个小院,开了一家染坊。店铺门上挂着木牌子“樊家染房”。店铺的主人60出头,大个子,留着山羊胡须,剃光头,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布满皱纹显得很老相,常年穿一身黑色裤褂,戴着四棱瓜皮帽,满口浓重的陕西腔,他的大名叫樊水水。灵武城里人叫他樊老汉。染房不雇伙计,他既当掌柜也是大工,由他的两个儿子给他当下手。樊水水非常能吃苦,他染布的技术精湛,配色比例掌握的好,染出的布色泽匀称、光亮,很多主顾都说布料做成衣服后经风耐雨和日晒,很不容易褪色,再加上当时吴忠、金积等邻县都没有染坊,只有灵武这一家“樊家染房”,因此生意非常好,各商号进来的成匹白色棉布,都要送到这里染色,生意十分兴隆。那时,人们生活很贫穷,信奉这样的信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逢春节前,人们把经风日晒,褪色后的旧衣服也送到染房来重新染色,“樊家染房”也及时染浆,经染色后衣服新鲜光亮,很受灵武居民欢迎。樊老汉的大儿子比小儿子年长9岁,两人都在染房当伙计,樊水水性格很倔,人非常勤快,吃苦耐劳,平时除在店铺做活计,不经常出外,生意也管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在樊水水的安排下相处和睦。由于生意红火,很快便又扩充了铺面,购买了邻家沿街的房屋,沿街开出四大间铺面。樊水水开着染坊,在经营上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古训,平时配料染布只许大儿子在旁观其操作,一些送货和前柜的事情让小儿子打理,因此大儿子学到了他染布的技艺和配料的秘诀。小儿子只掌握染布技艺的皮毛,未得其染色技术真谛。民国初年,樊老汉病重去世,大儿子继承父业,成了“樊家染房”的掌柜,仍沿袭其父过去的做法,一些技术活不让其弟插手,因此弟兄俩在关系上慢慢产生裂缝,再加上年底算账分红时,由于经济上的纠纷弟兄反目为仇,弟兄两人一气之下,邀请了县城陕西几家店铺的长辈到家主持分家。自此小儿子搬离灵武在吴忠安家,在吴忠北门外也开了“樊家染房”。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手艺不过关,染出的布匹光泽不好,颜色不匀称,因此没有大店铺送来成匹棉布染色,只能经营量少零星染布顾客,生意清淡,勉强糊口,吴忠的“樊家染房”在1932年关闭。而灵武“樊家染房”由于染布技术好,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在民国年间,吸食鸦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樊家染房”生意兴隆,樊掌柜也经常出去谈生意、应酬客商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而且烟瘾很大,每天都大量地吸食鸦片,时间长了,影响了店铺的活计,店铺的管理也松懈了下来。鸦片毒瘾的经常发作,使樊家掌柜的身体也虚弱多病,生意每况愈下,甚至耽误一些店铺的正常生意,一些大的商号遂将布匹送往银川等地进行染色。1928年夏天,“樊家染房”由于主人多病,经济困乏,生意冷清而倒闭。至此灵武再也没有染棉布的染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