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灵武汉族百姓葬礼述略
自明清以来,受甘肃、陕西一带葬礼习俗的影响,灵武汉族百姓在葬礼中的讲究也很多,虽然很多做法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作为一种风俗,确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灵武的百姓对长辈去世后的安葬,都采取的是土葬的形式,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灵武一带汉民族的习俗,是适应了一定时代的需要而被保留下来的,具有旧时代的一些特征。
一、合龙口
几百年来,灵武地区的农村,十分推崇这样的做法。一些老者过了55岁以后,即使无病无灾,也开始给自己选寿材并选择日子,请手艺好的木匠给自己做寿材。解放前,灵武县城的汉族老人一般都是请陈永宽做寿材的。陈永宽性格倔强,为人正直,手艺很高,也没什么架子,为人相当不错。他做寿材有时在自己家做,有时也到别人家去做。他做寿材时,木头用鱼鳔和骨胶黏合,缝隙衔接十分严密。特别是寿材前面的合头,他巧妙地使用了木头的年轮,仔细地拼对,等胶干后,用净刨子刮了出来,合头严丝合缝,花纹拼接得非常漂亮。他的徒弟韩永先、陈万富等人都得了他的真传,木工活做得非常细腻,在灵武享有很高声誉。20世纪40年代前的寿材合头上一般是不刻花的。当时灵武的杨木、柳木都可以做寿材。我曾见过北门、东门外出土的明、清时代的棺木,体积比现代的小,用料比较薄,整体呈弧形,全用木制铆钉。在20世纪40年代前,凡农民家盖房子,大梁一般为杨木、柳木,都讲究用一些粗大的材料。有的人家老人去世后事情紧急,家中实在无钱,就将房屋的柳木大梁用细梁顶替下来做寿材。进入50年代后,寿材的用料档次提高,有柏木、松木和其他杂木。柏木数量较少,松木是做寿材最好的木料。那时实行计划经济,即使是松木,国家也控制得非常紧,要买木材也得到有关部门去申请,拿到指标后到物资部门去办手续,采购木料。也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悄悄托人到陕西及甘肃南部山区去买木料。这样的家庭做寿材时,除了外形大、气派外,还做寿材内的七星床子、紫盖子。进入80年代后,寿材的款式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做寿材的木匠开始在合头上刻“寿”和“福”字,还有刻龙凤呈祥等图案的。做寿材时,主人家十分精心,每日好酒好菜地招待木匠。当寿材做好后,主人还要置办酒席招待乡邻和酬谢匠人,儿女们都来庆贺,这个风俗叫“合龙口”。女儿要用新笤帚将寿材(灵武人叫“房子”)内扫得干干净净,用红布包上五谷粮食放在寿材内。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酒席,对老人说“房子盖得好、木料好、匠人做得好”等赞美的话。一些从贫穷生活中走过来的人,目睹过很多乡邻的长辈去世后,因家中贫穷,无力购买棺木埋葬老人,儿女无法,只好用家中的长木柜装殓老人埋葬的情景。现在老人亲眼看着自己的“房子”摆在眼前,心里非常高兴。“合龙口”的仪式在大家酒醉饭饱、亲朋好友的赞誉声中结束。一些人家在老人的寿材做好后,就开始准备老衣了。老人一般自己预备老衣,一件件慢慢地置全。有的家庭是儿女按照老人的吩咐给置办。老衣包括被褥,将被里被面、褥里褥面缝成夹层的。被褥不絮棉花;衣裤为三身,两单一棉,衣帽鞋袜裤带齐备。家庭条件好的还有长袍马褂,妇女还要准备手巾和头上戴的首帕。在20世纪50年代前,做寿衣时用土布和绸缎的都有。60年代中期,有一年暑假里我曾在东门外挖苦苦菜时,见到灵武东果园一家搬迁坟墓。那座坟墓是清朝末期的,可能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棺木讲究,里面的衣物保存完好,棺木中的死者,身着蓝色绣花长袍,头戴很精美的头帕。可见寿材的薄厚及木料的质地是非常重要的。
二、穿老衣
长辈在弥留之际,有一阵子可能是凝聚了全身的能量,忽然非常清醒,这叫回光返照。此时,做儿女的都围在旁边,都想让老人见上最后一面。他们在此前会想尽办法通知亲属,特别是在异地的儿女来见老人最后一面。老人也要安排一些牵挂之事。就在这个时候,乘老人清醒时还要请理发师给理发、刮胡须。如未来得及给老人理发,老人去世后,有些儿女也要高价请理发师来理。老人未去世前,儿女要给洗澡。有时情况危急,来不及洗澡,就用新毛巾或白布一方,用温水给长辈将面容脖颈擦净,然后在前心擦七次、后背擦八次,或者前心擦三次、后背擦四次,擦完后将双手和脚洗干净。在老人快咽气时,由儿女或乡邻将上衣尽快穿上,咽气后再穿裤子。因为有的老人在咽气之前,有遗尿的可能,细心的儿女为防老衣染上污物,在老人咽气后才给穿裤子。裤带用红布打成活结,然后用一根长线拴一枚银制“口含钱”放在去世的老人口中,长线的另一头拴在衣扣上。刚咽气的老人身体尚温,很多儿女在这时及时给老人整容和整体,特别是目未合、嘴张着的,要用手慢慢地抚摸着,将眼、嘴合好。有时嘴合不上,得慢慢地摸着,同时要给老人说着话,化解着老人牵挂的心事。待脸部及手腿平整好后,再将穿戴一一整理好。子女们瞻仰遗容后,用黄纸盖在死者的脸上。正屋铺麦草(人们叫“黄金条”),请乡邻6人将死者抬放在麦草上,头朝门的方向。这时一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内的荞麦皮或是稻壳子倒在门外大路中间,儿女烧一些纸,这叫“倒头纸”,乡邻就会知道死了人,就会在起经的日子来吊纸祭奠。当天晚上儿女们在遗体旁边开始守灵,将一小方桌摆在死者遗体头部前,桌上的物品是长明灯、香炉、一碗饭上插一双筷子。自摆好以上物品后,香炉内三炷香要不停地烧,长明灯要时刻添油加捻子,一直亮着,直到起灵埋人。桌子上还要放“五谷粮仓”。“五谷粮仓”制作方法也很独特,用白布绞成似塔的形状,用线缝制,内装五种粮食,摆放在遗体前的小方桌子上。女儿烫点面,用锅铲子烙好7个叫“打狗饼”的小面饼。用一根竹筷子拴上细麻绳,叫“打狗鞭”。将这两样东西用细麻皮子套在死者的手腕子上。这些程序迷信色彩很浓,老年人说,死者走上阴间的路途后会遇到恶狗拦路,采取用鞭子打和喂面饼两种方法,可避过恶狗。当这些准备工序完成后开始烧纸(烧纸意味着给死者送钱),在一陶盆上担一刀片,用小木棒压着纸,一张一张地烧。当夜烧“夜宵纸”,儿女们到大门外去烧纸。这时候,死者家属就要请一位非常懂行的人来做主事总管,安排丧事的全部程序。这个总管必须由年纪较大、阅历丰富、办丧事有经验的人担任。总管安排以下几件事:赶做孝衣、报丧、请阴阳看坟地、批殃、组织营造墓穴人员、安排宴席等。这些事非常繁琐,但有一些人专操作这门业务,被人称做“大料”(总管),他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批殃
总管派人将死者的生辰八字、死亡时间和儿女们的属相写好送到阴阳先生家,请阴阳先生写出“殃单”,推算埋人日期,计算请几个阴阳先生念经、粘多少纸货,并决定看坟地的事项。为图吉利,送葬那天和死者属相相同的亲属还要回避。当天阴阳先生开出两个单子,一是殃单,二是购买做道场、念经所用物品(如香烛、黄表等)的清单。请阴阳先生的人回来后,将殃单平铺在死者胸前,将另一张清单交给总管,总管安排人去购买。为通知亲属参加葬礼,还有一项事情是报丧,死者的儿子由亲属领着去告知亲朋,但不进人家的门,由领路人进去说明,亲朋出来后,孝子要“磕孝子头”并告知亲戚起经的时辰。
第二天,死者儿子和亲戚到阴阳先生家,随同阴阳先生到山上看坟地。死者一般是进老坟,要是新立茔的话,阴阳先生就满山各洼地转找坟地。灵武汉族百姓去世后,一般都埋在灵武东山一带。坟地确定后,找坟地的人回到家中。这时家中帮忙的妇女们已将孝衣做好,孝子孝女们要穿孝衣,戴孝帽子,穿鞋要踏倒鞋后跟,意思是儿女悲痛得连鞋都穿不住了。孝子孝女们手里提着用白纸糊的“哭丧棒”。十岁以下的小孩孝帽子上缀上一点红布“避邪”。在服丧期间,女人是不能穿红挂绿戴首饰的,否则被人斥为不孝。停灵的时间一般根据当地的风俗确定,分为一天、五天、七天。在灵武历史上停灵最长时间的是20世纪40年代一家徐姓富户,在做过道场之后,因山向不利不能下葬,将灵柩封存在一屋内,一年之后才出殡的。灵武的另一杨姓人家,老汉去世埋葬后不到三个月,老伴又因病去世,阴阳先生推算“山向不利”不能合葬,儿女们只好在灵武城外找了个空房子,将母亲的灵柩封存起来。等到“山向顺了”后,已有一年的时间,儿女们才将两位老人合葬到一起。在旧社会,风水先生、阴阳先生看墓穴、建住宅极为讲究,他们根据“探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做甲乙以名曰谓之干;做于丑以名曰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的观点,按照封建传统的习俗进行操作,给死者家属带来极大的麻烦,而且一些程序既迷信且繁琐,死者家属从经济到身心都受到了损害。
四、入殓
人死之后的第二天中午,按照当地风俗要把遗体放入灵柩,灵武人把这个程序称为“入殓”。入殓时,先请乡邻、亲戚们帮忙将灵柩抬到遗体旁,然后众人抬着褥子将遗体慢慢放入棺内,用准备好的草灰包若干个,将棺内的空隙塞实。由于旧社会埋人一是靠人抬灵柩,二是用车拉。因路不平坦,用草灰包稳遗体,就可以使遗体在灵柩内不左右摇晃。入殓时是儿女们最悲痛的时刻,这时哭下的眼泪是不能掉在长辈的遗体上。老年人讲,眼泪是钉子,哭到死者身上就钉到上面了。入殓后,预订好的纸货就送来了,有童男童女、纸房子等。20世纪40年代时,灵武城中一徐姓有钱人死后,家里给粘的纸货很多,大约有50多件。20世纪80年代,北门一大家族的主人去世后,粘的纸货也大约有30件。纸货送来后,摆在寿材周围,以图气派。粘纸货也是一种迷信做法,据说粘什么东西,死者到阴间就可以享用什么东西。
五、铭旌
在红布上为死者写上盖棺定论的文字,铺在寿材之上的长幡叫“铭旌”。新中国成立前,阴阳先生让主家买一块红绫子或红阴丹布,有钱的人家用红绸子七尺,阴阳先生从中间破开,一半给死者用,一半由主家带回留给死者的配偶将来用。“铭旌”的主要内容是对死者的褒奖,上写名讳、身份、生卒时间。现在的“铭旌”由阴阳先生直接写了,而20世纪40年代前写“铭旌”却非同小可。一般商家、店东、政府官员、有钱绅士去世之后,儿女们把县长请来写“铭旌”,那死者的名声、儿女的脸面、家庭的荣耀就都有了,葬事也风光体面得很。“铭旌”请灵武的秀才、拔贡来写,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写“铭旌”的仪式非常繁琐,一张横桌上面放着给主笔人早早泡好了的茶,摆上干鲜果品,后面放椅子,主笔人威坐桌后,孝子贤孙跪在桌前,吹鼓手吹着乐曲,主笔每写一个字,孝子们磕一个头,一直到“铭旌”写完,仪式才结束。20世纪40年代前,“铭旌”上的字大约有50多个,孝子贤孙最少要磕50多个头。
六、念经做道场
葬礼的正日子是念经做道场。做道场的阴阳先生是办丧事的主家在请阴阳先生批殃的时候定下来的。是念大经还是开黄经及转“麸子城”,由主家根据家庭情况和阴阳先生商定。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一些有钱人去世后,还有专门去请和尚到家念经做道场的。自50年代后没有了这种情况,只是请阴阳先生念经。念经的时间由阴阳先生和主家商议,有念一天和念三天的。做道场转“麸子城”的程序是这样的:阴阳先生用麦麸子在地上画成一座城的样子,东西南北画四个城门,城内画几条街,这个城就是阴间的“丰都城”。城的图形上摆放着灯盏,是用面捏成碗,里面放着用植物油和棉花搓成的灯捻子,点着后共24盏。领头的阴阳先生身着道袍,头顶道冠,右手握着扎有香表的长剑,左手持法铃,领着五位拿各种法器的人念着经,围着“麸子城”转圈,后面跟着掂着香的孝子贤孙们。诵经的目的是破地狱“丰都城”。先破四门后破“地狱”,经声震动“丰都城”,城门大开,放出鬼魂,这就是道场中转“麸子城”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迷信的做法,意思是佛法无边,佛经震破地狱。这里面有一个习俗“抢灯碗”,在做转“麸子城”道场时的晚上,很多乡邻来看,有不生男娃娃的夫妇和不生娃的少妇,在“转城”的过程中,抢一个灯碗拿回去,图个吉兆。据说今年抢走灯碗,明年必生儿女。这自然是迷信。这种道场在旧社会里只有有钱人和一些有身份的人死去才能做得起。做一次道场需开支许多银两,因此一般穷人是做不起的。
七、吹鼓手
灵武汉族百姓的葬礼中吹鼓手是必不可少的。阴阳先生、粘纸货的人家和吹鼓手都有联系。在请阴阳先生批殃的时候,给阴阳先生讲好葬礼中需要几个吹鼓手,在正日子,做道场念经的阴阳先生和吹鼓手一起来,从起经、亲朋吊唁、抬祭、起灵,一直到下葬,吹鼓手要不停地吹奏着《雪梅吊孝》《苏武牧羊》《雁落沙滩》等悲哀的伤怀古曲,非常辛苦。按照灵武的风俗,吹鼓手的工钱是由死者的女儿出的。
八、过天桥
20世纪40年代前,在汉族百姓葬礼中,有钱的人家做道场时还要“过天桥”。“过天桥”是在离办丧事家不远的街道旁,由死者家属出资雇人用木头搭起架子,上铺木板,形成高3米的“天桥”。“天桥”上绑着扶手,用白布将“天桥”裹好,扶手处挂满用白布挽好的圆形白花球。“天桥”的出入口用木架子分别搭成两个拱形门,用白布裹好,每个门挂四盏白纸灯笼。灵武和吴忠虽然相隔不远,但两地的风俗就不同了,所谓“百里不同俗”。灵武“过天桥”的道场是夜晚举行,吴忠则是白天。“天桥”的前面,用桌椅板凳搭起诵经台,阴阳先生高坐经台,头戴道冠,身着道袍,口中念念有词。先在台上念,后领着众助手拜台,行三叩九拜之礼节。经念完后,遍撒用面做成的小馒头,撒完后才结束“过天桥”。整个过程阴阳先生把它叫做“消夜撒食”。这种现象在解放前有过,但多为绅士和富户举办。自解放后,这种“过天桥”的道场就很少见了。
九、吊纸
出灵的头一天,亲戚朋友要前来“吊纸”,也叫“吊孝”。办丧事的人家在大门旁的屋顶上横放木杆,一头用重物压在屋顶上,一头悬在空中吊着纸串子,纸串叫“百岁吊”。20世纪40年代前,木杆不是平放而是立栽,叫“幡杆”。一般以死者的年龄多少剪纸条,年龄有多大,纸条就有多少条。纸吊出去,亲戚朋友就陆续来祭奠亡灵,孝子在亲戚朋友烧纸时,磕头还礼。亲戚朋友走时,孝子在大门处磕头送行。凡有亲朋来“吊纸”,吹鼓手便要吹奏丧曲。吊孝时送的物品有挽幛、“供养”。解放前,百姓家景都不太好,一般送“供养”的较多(蒸的馒头和黄纸)。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时代的进步,亲友们开始送花圈,一直沿袭到现在。
十、抬祭
祭奠死者的有亲朋、同事,女儿、女婿、侄儿“抬祭”。祭礼是宰杀后的羊一只,去掉内脏,头蹄仍带在羊身上,将羊四蹄分开平放在一张桌子上,羊头顶一块扇状羊油,寓意“顶孝”。另一张桌子上摆着馒头,每个馒头重达半斤,5个一摞,一桌放5摞25个。祭礼有几家出资合抬的,也有独家抬的。来人到死者家门口时,孝子出门磕头迎进,来几次抬祭的亲朋,孝子就得迎几次。还有一种是抬“活祭”,即将活羊牵到灵柩前面让死者“领牲”。主事人将白酒灌入羊口并洒在羊身上,如果羊摇头摆尾,这就是“领牲”了。如果羊不动,主事人往羊身上泼一点冷水,羊也会摇头摆尾,表明死者“领了牲”。对于来祭奠吊唁中送挽幛的亲友,主家要“破孝”。20世纪40年代前,来吊唁的亲友每人得一匹白布做褂子,除此之外还得一顶孝帽。50年代后,用6尺白布破孝,主家将来祭奠的亲友拿的东西收下,同时退还两个馒头。
十一、抓饭
到了埋葬亡者的前一天傍晚,家里的亲人要为亡者“抓饭”。一位年长者将供奉到灵柩前木桌上的“倒头饭”倒入准备好的陶盆内,掺上掰碎的蒸馍,倒人白酒,然后手拿几把燃着的香站在桌旁,这时孝子贤孙们每人向主事人要过一支香插在香炉内,然后用手指捏三撮饭放人“凉粉罐”(陶制罐子)里,将三杯酒倒在罐子内,磕头离开,这叫“抓饭”。孝子贤孙们完成这个仪式后,亲戚朋友们开始抓饭,直到将陶盆中的饭全部放进凉粉罐,用手压实,用黄麻纸封好罐子口,再用麻绳子扎紧,至此“抓饭”程序完成。
十二、打坑
即挖墓。打坑的人一般为就近乡村的农民。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内有专门抬棺打坑的“帧房”,帧房有下葬所用的木杠、麻绳、棺罩、铁锹等物品,抬灵、打坑全部包工,丧事办完后付给费用。自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灵武城北门、东门外有不少自发组织起来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他们经验丰富,信誉很好。死者家里派人在发丧的这天早上领着这拨人去打坑,选中的墓地不管是砂礓土、羊肝土,都照打不误。灵车到来前,墓坑就早早地挖好了。灵武一带的墓坑分两种,一种是按灵柩形状打2.5米×1.2米左右、深2米左右的坑;第二种是先挖一个墓坑,然后在坑壁上掏成窑状的洞,将灵柩放入,再用砖砌好。
十三、掩棺
到了下葬的这一天早晨,阴阳先生吩咐人将灵柩盖移掉,手持酒瓶,喝上几口白酒喷向棺内遗体,然后用剪子剪断遗体胸前、腿上绑的麻皮子,揭去遗体脸上的黄纸,让儿女及亲友们瞻仰遗容。儿女、亲友、乡邻围着灵柩转一周,这是和亲人见的最后一面,做儿女的这时心如刀绞,泪落千滴,悲声震天。
十四、起灵
到了出殡的时候,主事人吩咐起灵,孝子中一人手端几天来烧纸的盆子,在鞭炮声中将盆子摔碎,众人抬着灵柩走出灵堂。在20世纪40年代前,由8人或由12人相互替换抬着灵柩到坟地,50年代后用牛车或大马车拉着灵柩到墓地,进入80年代后雇用卡车拉灵柩。20世纪末,灵武城专门有人将大轿车改装成灵车,承揽拉灵柩的事务。出殡的路上,长孙手执“引魂幡”走在最前面,子女、亲属们肩拉用很长的白布系在灵车上的纤,缓慢地向城外走去。出了城之后,将纤收起来,众人坐上准备好的车辆随灵车向坟地驶去。路上专有一人负责撒纸钱(将黄麻纸剪成圆形,中间留方孔)。
十五、安葬
灵柩拉到墓地后,将灵柩慢慢抬下,放在两个横木或两条长凳上,但不能落地。阴阳先生开始用罗盘定位划线,祭酒燃香申表后,用银钱器划好墓穴的位置,雇好的人开始挖墓坑,也叫“打坑”(也有在灵柩未到墓地前,早已打好坑的)。此时,孝子贤孙们跪在灵柩旁烧纸,一些亲朋则在墓地四周找石头,按阴阳先生划的圆圈垒石头,叫“垒坟圈子”,如同人间房屋的院墙。墓坑打好后,挖坑人在坑壁上掏一个小窑洞,放进盛“抓饭”的凉粉罐,上面扣上一只新碗、一双筷子和“五谷粮仓”,然后打坑人将墓坑底下用铁锹刮平而不留脚印。底下操作的人上来后,主事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五谷粮食均匀地撒在坑底,撒几个麻钱、铜元。自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撒一些硬币,有条件的人还准备1块银元扔下去,这个风俗叫“壮地”。然后,众人在棺材下横穿两根粗绳抬起灵柩,在坑的两边慢慢松绳,将灵柩放入坑内。阴阳先生将一根红线一头递给对面坟边站着的人,一头自己拿住,主事人将一张银币系在上面。阴阳先生用罗盘仔细地吊线后,打坑的人用木杠子拨正灵柩,然后将铭旌铺在棺盖上,先由孝子贤孙们捧上土扔进坑里的棺材上面,然后打坑人分两边向里填土。墓坑填平后,阴阳先生将一根木棒插在中央,人们向上堆土,最后形成坟堆。两人手执一根木棒的各一头,将土向坟堆上面赶去,这个风俗叫“圆坟”。圆坟时一人将从家里带来的素汤沿坟泼一圈,儿女们开始烧纸、烧纸货。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给去世的长辈送花圈,圆坟的时候,帮忙的亲友将花圈堆在一起焚烧,另一人拿着粗麻绳在坟圈内将人们的脚印扫去,这时人们全部往回走。按照当地风俗,任何人不能回头看。回到家后,阴阳先生摇铃贴符,开始“清宅子”。清宅子前,雇人用新笤帚打扫灵堂,将放遗体的柴草打扫出去堆放在一起,埋葬死者的人们回来后点燃,然后送殡的人逐一从火堆上跨过,以图吉利。死者的儿女们开始洗脸,脸盆中放着剪子和菜刀,寓意女人可以做针线、下厨房了。洗完脸后照一下镜子,意味可以进屋用餐了。这时帮厨的人端出一碗熟肉,儿女们每人吃一块肉,这叫“开荤”。然后儿女们开始进人灵堂。灵堂里放着一块石头和一袋子大米,众人抢着去坐,这叫“压宝”,意思是沾去世长辈的福气,谁第一个坐上去谁就最有福气和财气。从长辈下葬这一天开始,每七天烧一次纸,49天内烧七次。第49天时要“过七期”。一百天后,请阴阳先生念经,叫“过百日”。
20世纪40年代前,长辈去世后三年内儿孙家中春节不得贴红对联,第一年什么也不贴,第二年贴黄纸春联,第三年贴绿纸春联。自50年代后,三年中春联就干脆都不贴了。过周年时家中富裕的,就请阴阳先生做道场超度亡灵。孝子们服丧期间不得喝酒行乐,特别是百天之内,不剃胡须,以严守孝道。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内容进步健康,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这些风俗习惯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和长期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且需要不断发扬光大。但有些习俗产生于过去的时代,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些落后的东西终久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灵武汉族百姓葬礼中的一些程序,属于封建糟粕的,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和态度去认真对待和审视,要移风易俗,革除陋习。这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