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十年代灵武城里流行的一句话

四十年代灵武城里流行的一句话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等米下锅”。粮食在20世纪40年代前,是集上普遍的货物,那时灵武城和崇兴大寨子都设有集市,地点分别在县城的南街,北街,崇兴的大街上也设有集市,灵武城里的集市设集时间是农历一、四、七,崇兴大寨子的集市是农历三、六、九。从20世纪流传在灵武城中“等米下锅”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状况,是城市居民生活贫穷的一个真实写照。

四十年代灵武城里流行的一句话

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等米下锅”。时隔60多年,至今一些年逾古稀的老年人讲起这句话,面容上仍浮现出一种悲戚凄凉的表情,因为这句话是旧社会很多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

1949年前,在马鸿逵集团的统治下,老百姓被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盘剥的家徒四壁,生活非常困难,居住在城里的很多城市市民,很多人家的生活非常贫穷,他们每日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天亮之后,家里的男人就得出去干活,或到城外的薄滩子西湖岸沟边渠旁打草,卖给一些车马店,或者给人帮工,挣钱养家糊口,家里的主妇也不敢闲着,给人缝补、浆洗,挣一点钱补贴家用,即便辛勤劳作,也难以度日,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如一天挣不上钱,全家还要饿肚子。他们的生活被人形容是:“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

很多老年人讲,那时城里的居民家中没有存放10天以上的口粮,因为那时穷,哪里像现在,城里人成袋子的米面堆放在家里。他们还讲起那时的一些情况,那时,最怕亲友们串门,因为没有粮食,无法招待亲戚们吃饭,一些主妇因在装米面的空柜中刮得乱响,一些串门的亲戚心知亲戚家中断粮,赶紧找个借口匆匆离去,使双方都很尴尬。

粮食在20世纪40年代前,是集上普遍的货物,那时灵武城和崇兴大寨子都设有集市,地点分别在县城的南街,北街,崇兴的大街上也设有集市,灵武城里的集市设集时间是农历一、四、七,崇兴大寨子的集市是农历三、六、九。基本都是三天一集,那时城市居民很贫穷,家中的粮食最多有三天的口粮,逢集去买2升粮食,那时1升粮食相当于现在的4.8斤。除了集上卖粮食,街面上所有的店铺,不论经营什么生意,都有粮食和油这种商品,价格比集市稍贵,有些人家家中没有粮,没有集市的时间,就到店铺上买上一斤半斤。

“等米下锅”这句话很多老年人讲实际存在于20世纪40年代前,很多家庭主妇在吃饭的时间,家中的锅里水不知滚开多少次,而无米下锅,主妇们一次次到街门口眺望自己的丈夫买米回来下锅,这种情景在当时非常普遍。

从20世纪流传在灵武城中“等米下锅”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状况,是城市居民生活贫穷的一个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