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幸存的灵武南鼓楼石门楣

幸存的灵武南鼓楼石门楣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中国传统习俗和古文化的影响,灵武的古建筑特别讲究安装石制门楣,即门洞上镶嵌石牌匾。经过查找资料,确认它是石刻门楣,是灵武的古代文物。灵武城的城门分东西南北门,门洞上方均有石刻门楣,东门为“澄清”,西门为“孕秀”,南门为“弘化”,北门为“定朔”。城中康熙年间建筑的两座鼓楼也镶嵌了门楣。根据杨森君发现的这块石料的大小及字体、内容,我认为这块石料确为灵武城内南鼓楼南门洞上方镶嵌的石门楣。

幸存的灵武南鼓楼石门楣

20世纪50年代,在灵武城内坐落着东鼓楼、南鼓楼,它们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除了报时外,在战争年代还可以作为指挥中心。其造型别致,巍峨壮观,历尽沧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数百年来,百姓多次筹资修缮.但由于种种原因,分别于1955年和1970年被毁。

受中国传统习俗和古文化的影响,灵武的古建筑特别讲究安装石制门楣,即门洞上镶嵌石牌匾。据很多史书记载,古建筑的牌匾制作极为讲究,而且得及早安排,往往在做地基时,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或建筑工程筹备机构就开始策划由谁来撰写门楣牌匾上的内容了。一般是请当地德高望重、才学高深的学究来撰写。如山海关的牌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肖显手书,江苏淮安关天培祠由林则徐题词。古建筑门楣牌匾题出稿后,请一些文人推敲定稿。第二道程序是用毛笔将撰好的内容写出来。如主政官员擅长书法,而且书法造诣有一定水平,那就当仁不让书写了,但更多的是由当地知名书法家书写,以饱众人眼福,还可流芳百世。第三道程序是由手艺精湛的石工选石精刻。刻石前,石匠要沐浴焚香,斋戒葱韭荤腥,以图吉利。当施工进行到安放石门楣时,匠人就小心地将刻好的石匾镶嵌上去。庙宇的联匾一般为木制,程序同上,不同的是木匠代替了石匠,以木制器材代替了石料。门楣、牌匾在过去的建筑中非常普遍,就灵武这个地方,也出现了很多,如民国县衙内曾立着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内容是县长秦学坚亲自撰写的,由当地著名书法家孙道毅书丹。据《嘉靖朔方道志》记载,灵州城内曾有30多方碑文,都是由当地知名的文人撰写,这些人中有拔贡、秀才等,其文学水平和书法功力都很高。

1955年和1970年,东鼓楼和南鼓楼先后被拆,古迹荡然无存。所拆下的石料、木材被生产队全部拉走,用在了不同的地方。灵武高庙等古建筑也都遭到了同样的厄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成为灵武百姓心中的一件憾事。

2007年6月21日上午,诗人杨森君和他的学生张文玉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他在灵武南部的一个乡村采风时,在一个老乡的院墙下发现了一块刻着字的石头。他仔细地拍了照,让我看这是什么年代的石头,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年代的文物。我仔细地看了这块石料的照片,上面书写着“景阳”二字。经过查找资料,确认它是石刻门楣,是灵武的古代文物。

现在的灵武县城建于明代,明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风翔主持修城,民工及匠人用砖包裹了4000米城墙。灵武城的城门分东西南北门,门洞上方均有石刻门楣,东门为“澄清”,西门为“孕秀”,南门为“弘化”,北门为“定朔”。城中康熙年间建筑的两座鼓楼也镶嵌了门楣。东鼓楼四门门楣上的字我曾问了很多老年人,都说没有记住,查找史料也没有记载。南鼓楼拆迁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这四门的门楣上的字我记得非常清楚,《灵武文史资料》第二辑也有记载,东门为“迎旭”、南门为“景阳”,北门为“靖朔”、西门为“安澜”。根据杨森君发现的这块石料的大小及字体、内容,我认为这块石料确为灵武城内南鼓楼南门洞上方镶嵌的石门楣。

珍贵的历史史料无论是文字或器物,对我来说往往有一种特殊的情缘。听杨森君讲,这块石料现在被农家砌在院墙底下,如不设法弄回,地基潮湿,长久腐蚀和风化,保持不了多久就会毁坏了。我和杨森君商量决定买下来。杨森君、张文玉两人又返回去和这位农民商量,用600元买回来。为了保护它并让人们能经常看到它,我又和几位朋友商量,把它摆放在了梅花苑小区的一块绿地上。经过简单装饰,古老的门楣成了住宅小区中一处造型奇特的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