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武园艺场的新旧地名解读

灵武园艺场的新旧地名解读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园艺场将房屋作价收回后,租赁给本场职工酿酒、居住之用。经相关专家反复勘查电测,灵武微波站选择在灵武园艺试验场东侧建设,并需占用园艺场部分土地。1972年10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218工程办公室和灵武园艺试验场签订建设用地协议,由此园艺场划拨了15亩土地,建设了微波站,当时的协议现存场办公室。

灵武园艺场的新旧地名解读

灵武园艺试验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六十多年来,林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平整田地,开渠引水,种植树木,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岁月逝去,在人们辛勤的耕耘下,这片土地上,树木成行,绿林成荫,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栩栩如生的田园风景画,成为了灵武东郊的大花园,是灵武市区东郊的“绿色屏障”。曾几何时,这里地处毛乌苏沙漠边缘,风起沙飞,遍布坟墓,荒丘深壑,兔跑狐窜,曾是那么冷凄荒凉。在未开垦前,有很多因地表特征及埋葬亡人姓氏而命名的地方,如锅底坑、芦草洼、庞家沟、文家沟等等。自50年代开始,从山南海北来到这片地方的有志青年,他们不停地开发着土地,种植着树木,把50年代的50亩果园面积增加到12000亩,他们将很多新开垦出来的地方重新命名,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既展露着卓越的韵致,也灌注了原生原汁的林木苍茫情愫;既有典型的西北粗犷之美,还构筑了新韵昂然的文化韵味。这中间固然有建设者的豪气,更有这片土地的丰厚底蕴。辑录万亩果林新旧的地名,将历史记录,更期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和气概,永存天地之间。

老园子:

老园子位于灵武市东郊,距市区3公里,现东塔镇果园村五队处,建于1945年2月,据说是解放前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避暑花园,占地50亩,是园艺场1950年建场的场部所在地。建场后十几名干部工人在老园子北面的荒丘山岭上又开垦了56亩荒地,总占地面积达到106亩,先后栽植苹果树47亩,梨树8亩,葡萄树5亩,桃树10亩,李子树、杏树共1亩,苗圃菜园35亩,成为场苗圃和果树、蔬菜试验基地。当时地面的建筑物有马鸿逵老公馆一处(后为职工住房),破败的六角亭一座。自1950年后,又建设办公室5间,会议室3间,伙房和库房6间,住房3间,马棚3间,果窖1个,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在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园艺场又向东部山麓进行开发,同时也对场部进行搬迁,大部分房屋被拆除,变为果园用地。1993年实行果园承包后,老园子的果树由职工承包。由于老果园果品转型更新工作没跟上,很多当年承包土地的职工已退休,便将土地转包,由于管理不善,园内已没有多少果树,甚至出现荒地。果园围墙多处倒塌,2008年、2011年场里两次划拨资金进行维修。老园子这片土地已变成待开发的土地。

地震台:

上世纪60年代末,初建在老烈士墓旁边,占地十余亩,原地表状况是沙漠荒滩,功能是为宁夏灵武检测地震情况。1970年搬迁到灵武园艺场四站大慢坡南侧,重新建机房办公室十余间,全为青砖柱土坷垃墙壁起脊建筑。1992年,园艺场果林内横贯大古铁路,火车运行时对仪器产生波动,影响地震监测,1993年迁到灵武城内,因地皮属园艺场所有,后将房屋折价处理给园艺场。地震台有流动工作人员13人,驻站工作人员6人,长期从事地震检测工作,提供数据分析。园艺场将房屋作价收回后,租赁给本场职工酿酒、居住之用。租赁职工在此房周围开荒种树,形成果林。2010年园艺场按照总体规划筹措50万元资金修缮房屋,砌筑围墙,建筑彩亭,因山庄西南洼地栽种百余株秀丽挺拔的白杨树,且路有大湾一处,故改名为白杨湾山庄,招商引资,进行租赁。此处白杨树景色壮观,彩亭高耸,游客众多,成为到园艺场游客观光餐饮聚集的景点。

微波站:

坐落在灵武园艺试验场四站三级东侧,占地15亩。

微波站的作用是利用微波进行通信,微波通信具有容量大、质量好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可用于各种电信业务传送,如电话、电报、数据、传真以及彩色电视等均可通过微波电路传输,因此,它是国家通信网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也普遍适用于各种专用通信网。

微波站工作人员介绍微波站的情况是:初建时这个单位没有具体名称,只知道这是一个保密单位,对外称是218国防工程,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解密后他们才知道218国防工程的作用是中途转接信息。当时,宁夏军区在银川举办了一个专业技术学校,宁夏邮电管理局委派16名青年到该校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微波站开始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搞通信,人员编制包括后勤工作人员30人。他们从事着从牛头山接转过来的信息,先接收,然后再将信息传送到银川规定的几个部门。

据档案记载,在70年代,微波建设工程是一项“平战”结合的战备工程。经相关专家反复勘查电测,灵武微波站选择在灵武园艺试验场东侧建设,并需占用园艺场部分土地。1972年10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218工程办公室和灵武园艺试验场签订建设用地协议,由此园艺场划拨了15亩土地,建设了微波站,当时的协议现存场办公室。

微波站现单位名称是宁夏电信公司。2004~2005年之间,微波站工作人员及部分机械设备陆续搬迁到现灵武市电信局大楼,留有个别仪器在原地运行,2011年底终止运行,现人员编制20人左右,还是一个单独的机构,工作性质和以前一样,全部在市电信局大楼上班,这片土地上的附着建筑仍在,电信公司委派一名职工长期看管。

猪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园艺场为了解决果园施肥、改良土壤、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并向原灵武县商业局提供商品生猪,决定筹建养猪场。先后在原一队东侧杏树园内,二队现四号抗旱井旁,三队五号泵站东侧,四队微波站南侧建起了猪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进程中,园艺场决定取消场属各猪场,1983年关闭最后一所猪场(一队猪场),随后除四队的猪场原址至今未进行改造,其他三个队都推平猪舍围墙等设施,在原址上栽植了各种树木。

三间房:

三间房建于1965年春季,坐落在三站高渠西边40米处,位于三站路面北的果园中,中间有正房三间,两边有耳房两间。该房的建造是为了看护苗圃及拱北台、锅底坑一带的果园。因为有正房三间,所以被人们叫三间房。那时,果园中的房屋建筑很少,12年里,耕种果园的职工休息吃饭时都在三间房,对房子印象很深。该房于1978年拆除。

芦草洼:

芦草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约20余亩,位于四站与一站交界处,因地势低洼,盐碱较大,地下水位很高,而且外渗严重,过去经常出水,夏季芦苇摇曳,杂草丛生,到了深秋和冬季由于东高西低的地势,冰水向西横流成为冰场,很多少年在冰面嬉戏。在六七十年代,被人们称为二号冰场。芦草洼地势东高西低,属生荒地几十年未开垦,两侧地势高为梯田山丘,东面坐落着二郎山。芦草洼在2008年被整治推成方块田,并栽植国槐树270株。

东湾:

东湾位于一站辖区东北面,因其渠道和一条砾石路弯曲而得名。2011年秋根据场总体规划建成了东盛苗圃,当年秋季植树4100株,硬化了复兴路东延伸段,修建了东盛桥,开挖了东盛湖,建设了东盛亭,命名东盛区。祈愿和祝福园艺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一号渠:

一号渠是园艺场引黄灌溉的两条引水主干渠之一,全长1200米,系梯形混凝土板砌护挖方渠道,渠口断面为上口3.6米,下口1.2米,坡比1:1,渠口建在秦渠下游上闸段,闸口为0.8米,最大进水量为4000立方/小时,承担场内2600亩果园灌溉任务。在70年代时,该渠因淌水与村民频频发生纠纷,后将该渠废弃,在秦渠下游灵州花园小区秦渠桥处新开进水渠,1998年因新渠水位低,场内高田很难灌水,鉴于淌水困难的原因重新将该渠移回原位。因为该渠是园艺场第一条引黄灌溉主干渠,所以叫一号渠。改造前是土渠,渠道弯曲,杂草丛生,淤积严重,行水不利。1998年改造砌护了上半段,2009年改造砌护了下半段,两期工程总投资50万元。

二号进水渠:

开挖于1963年,原叫做五号机房抽水渠,是土渠。在60年代初,它的走向是由老秦渠通向沙丘,越过现在三站苗圃通向果品公司果窖大门口,在复兴桥由柴油机抽水,由南向北流淌向三站水塔附近的出水渠。

1964年春第二次改道是从秦渠过关庙桥南侧开口做斗门通向教场滩,水流经过园艺场干部杨和家西厢房门口,再通到被服厂菜地南侧“死娃子沟”处,进入园艺场的“老宋园子”的渠道后再淌入到场内果林,渠底与地面高差大。渠道土质是沙壤土,塌方严重,用木桩维护渠道两边的基础。这段渠在开挖时十分困难,地下水位很深,渠底的水一尺多深,无法取土施工,难度非常大,渠坝全靠人背肩挑筑成。

1979年,秦渠改道(就是现在秦渠)要从上游改道到现在的位置,水口的位置(复兴桥旁50米处)。渠道流进我场果园,自2007年后,新的问题接连而来,水利部门实行“水权转换”,秦渠来水量越来越少,加上过去渠道两旁的树况成林带,多年无人修剪管护,枝杆无章杂生,树根盘根错节,挤渠压坝,渠道杂草丛生,从东看不到西的渠道三天两头断流,这条水渠由于资金紧缺年久失修,渠道弯曲狭窄,渗漏严重,不能节水,渠底杂草淤泥堆积,每逢春秋两季,三站组织职工清挖时费工费时,严重影响着场属三站近千亩的土地灌水进度,直接影响着群众增产增收和干群关系。为此,场党委下决定制订方案,筹措资金重修此渠。

2010年冬水来临之前,全体机关人员用两周时间将两边的土方、杂草、杂树进行彻底清除,动用了挖掘机械修筑打通了渠两边的道路,筑固了渠坝,杜绝了过去拱北台子的支渠向这条进水渠决口的隐患。2011年春,在市财政部门支持下,落实了自治区水利奖补项目,随即又抓紧时间进行了招投标工程的工作。在春季淌水之前用机械彻底清挖了渠道,加护了渠道水泥板。这条进水渠经过彻底的修整,为今后职工群众增收及生产交通便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号渠改造工程投资28万多元,总长560米。

此渠名的来历是因为场已经有一号进水渠,按顺序排列定为二号进水渠。锅底坑:

灵武市东山群峰经过千万年山洪的冲刷,形成了千万个沟壑深沟。庞家沟、文家沟和烟洞沟也是其中的3个泄洪通道。经历了多少岁月,这三大沟每年泻下数以百万立方米的洪水又在场子东边冲积出一个500亩大的像锅底一样的滩地,因四周高,中间平缓,所以叫锅底坑。此处不但土地贫瘠,乱石成堆,而且偶遇暴风沙土漫天蔽日,尤其是每年七八月由东山而来的山洪、泥石流漫野肆意横行,一泻而下,巨浪翻滚,曾在1973年发生了一次50年不遇的山洪,现在还能在三站二级处看到被淹没后果树的痕迹。灵武人民有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几十年来,以顽强的毅力与恶劣的大自然环境搏斗,治沙整田,种树固沙,使稀疏的地表被绿荫覆盖,树木增多,恢复了植被,减少了山洪的侵袭,锅底坑也早在50年代及60年代被平整成田,种植了树木,锅底坑已名不副实了。

1960年,开垦锅底坑,栽种沙枣树、杨树、柳树等固沙树种。1971年种植的苹果主要有红元帅、黄元帅、国光等品种。

2002年,有部分田地改种植灵武长红枣。因地势低洼,仍延续过去的地名,现在还是叫“锅底坑”。

拱北台:

原灵武县至磁窑堡,有一条砾石路,在修建307国道时,这条路被废弃,被围进园艺场果林中,路边有近15亩大的一片空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埋葬着回族一个有威望的长者,并修建了一个“拱北”,因地势高被人们称为“拱北台”,在60年代末,因暴雨冲刷,“拱北”倒塌,后来回族同胞将坟迁走,场里平田整地种上了桃树、蔬菜,1984年种植苹果,主要品种有:黄元帅、津轻、秦冠、红星等品种。现在这片田地人们仍沿袭过去的地名,还是叫“拱北台”。

庞家沟:

位于三架山区域烟墩沟和文家沟中间,宽200米,长2000米,东起下白路,西至种质园,是一条从东向西泄洪的山水沟。

原来的位置位于我场三架山辖区,东西横贯三架山南面。

原地表状况是砂石、红胶泥、沟壕、山丘、坟地等,沟深5~20米不等。

因为灵武庞氏家族的祖先在清代时期埋葬在大沟侧畔,故被人们称做庞家沟。

改造情况:年代是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0月,对三架山区域(包括庞家沟)进行改造,成为三架山绿化带和东湖、东盛湖。

在平整2600亩荒地时(包括庞家沟),动用大型装载机、挖掘机、人力,栽种树苗投资320万元,人力用工12000工日(含在320万元中)。

老名字的含义是安葬庞家故去人氏的地方。

这片地方虽然将坟已迁走,因地名久远,故保留,人们仍将这片地方称为庞家沟。

三级渡槽:

地理位置:红柳山庄南侧,微波站北侧。

地表状况:东高西低,秦渠到飞天渡槽的落差56米,土质主要有白僵土、砾石层、砂土、红胶泥、卵石。

三级渡槽在60年代,按照地理位置,已开荒的沙地比二级扬水灌溉的田地还要高25米,为了使新开荒的沙地能灌溉上水,经过广泛调查勘测,决定在此处建设10米高、200米长的渡槽向高田淌水。

改造情况:年代是1966年8月18日正式开工,用砖砌筑立柱,上架混凝土U型水槽。渡槽采用浇灌混凝土制成,共计25节,每节重1000公斤。架设时,职工用几根白杨木捆扎成10米高的支架,用3根导链连在一起代替起重机吊浇注好的渡槽。历经30天的时间,在9月18日,这座离地面10米高、200米长的三级渡槽竣工。

投入资金和人力:各站共抽调人力30人,投入资金共计7000元。几十年过去了,这座水利设施已退役,仍耸立在果林中,它是园艺场林业工人“牵黄龙上山”的标志性建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飞天渡槽”。

红旗渠

这条渠地处的土地是园艺场果林境内地质复杂的地方,土质多为白僵土、砾石结层非常坚硬,红旗渠是三级渡槽前面的一段渠,渠深坝高。在60年代末,为引水上山,这条渠是老一辈林业工人硬是用铁镐、铁锹开挖出来的。当时劳动强度非常大,但是园艺场职工发扬了奋发图强的精神,顽强地和自然环境搏斗,开挖了这条渠,历经三十年来,仍在服役使用。在2005年,场里筹措资金,加砌了水泥护板,在60年代末,挖这条渠时的情景,给老职工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已退休的老职工仍然非常喜爱它,建议场领导把它更名为红旗渠,如今,三级渡槽前这条渠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当年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一代林业工人应传承学习的榜样,我们将永记老一辈在那时的奋斗精神和豪迈气概,永记他们曾用双手谱写的艰苦奋斗历史,顽强拼搏不休的精神。

八大块:

这是几块土地的称谓。它有11.65亩,位于四站二级,紧靠二级出水渠。在开挖建设二级时,此地东边靠二级渠,南北西各有一条生产道路,平整分块时根据地势将它分成了八块,独立渠道灌水,因为独特的地理现状和数量,因而得名“八大块”。

棋盘山:

又名转盘山。位于二级南三号口,即栖霞路中段南侧。60年代开发建设此山梯田时,依山势将田块平整为梯田形式,自上而下进行灌水,梯田层层相连,环环相叠,形似转盘,因而得名转盘山。2009年,修筑栖霞路将山势推筑,建起了栖霞亭,此山也更名栖霞山。

五棵树:

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叫的一个地方,它位于一站林区文家沟东段,现在的烈士陵园前面的一处古墓西侧,地表荒凉,为荒丘和深壕,周边全是沙丘,文家沟自东西横贯其中,沟坡旁有几座清代古墓。五棵树是柳树,树干很粗,其中有三株的树干两人合抱不过来。由于缺水和树龄苍老,五棵树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死亡。因当时文家沟周边没有任何树木,没有任何特殊的标志,唯独只有几座坟墓和这五株古柳树,所以人们把这片地方称作五棵树。柳树树干粗、树冠大,据很多老年人猜测柳树是古墓的后人栽植的,树龄至少在百年以上。2011年秋季,园艺场党委决定在烈士陵园周边平整荒山栽树育苗,当年在五棵树原址平整出土地30余亩,栽种沙枣、火炬、长枣等树木3200株。五棵树的地名,在树枯死后,再没有人称谓这个地方,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职工,还这样称呼这个地方叫“五棵树”。

教场滩:

灵武东门外秦渠东侧有很大的一片荒地,据清代《嘉庆灵州志迹》记载,这里曾是清代官府的演武场、教场,灵州署的官兵和乡丁曾在这里演武、操练,因此人们把这里叫做教场滩。清末后,地方军队在这里操练得少了,教场滩失去了作用,到了民国年间,人们开始在这里埋葬亡人。自20世纪40年代后,人们逐年平整土地广植树木,开垦田地,种植蔬菜,特别是50年代开始,园艺场老一代林业工人在这里迁移坟墓,开沟挖渠,广植树木,当年荒芜的教场滩改变了过去的模样,成为了绿树繁花的果林。

乏牛冈子:

地处园艺场四站辖区东部。这片地方原北靠一条从灵武城到磁窑堡的砾石道路,东邻毛乌苏沙漠。在50年代前,黄沙堆积,车辆行人路经此地,极为难走。40年代前,往返灵武到磁窑堡运煤、拉草,运输工具为老牛车,坡高沙大,黄牛负重,步履艰难,到了这里,无不人困牛乏,人们把这片地方叫做“乏牛冈子”。自上世纪50年代始,园艺场老一辈林业工人平荒丘、种树苗,将这里平整成田,现在这里已是郁郁葱葱的果林了,“乏牛冈子”的称谓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是老年人记忆中的一个名称了。

果品加工厂:

上世纪80年代,园艺场水果进入盛果期,产量每年剧增。到了秋季,苹果落果、残次果多,果窖贮存的苹果损耗大。1985年4月,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区政府副主席马英亮到园艺场观察工作,作出了关于发展多种经营,搞好果品加工的指示,在农牧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产品单一的经济结构,为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场党委于1985年6月向自治区农牧厅打报告,决定筹办果品加工厂,利用原机务队办公旧房屋进行改造厂房(地点现办公楼前篮球场东边,环境整治中被拆除),拟定土法上马,先试制果脯、果丹皮两个品种,摸索经验,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再继续扩大生产。建厂预算投资3万元左右,资金来源场子自筹。

果品加工厂筹建期间,场党委委派干部贾仁怀同志为果品加工厂临时负责人(正式投产期间,先后由干部马淑琴、刘光敬、马学仁同志担任负责人),抽调本场职工王志春、吴振奎二同志协助贾仁怀同志购买物资。筹建工作结束后,吴振奎同志担任果品加工厂会计、出纳兼库房保管,王志春同志担任车间技术员。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特从原灵武果酒罐头厂调来车间主任一名,张文华,回族,年龄50多岁。1985年8月上旬场抽调5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去中宁科委进行为期1个月的技术培训(王志春、章义康、唐淑琴、李萍、石秀玲)。培训结束后,于9月份进行试制生产,10月中旬产品试制成功。果品加工厂是季节性生产,冬季停产,每年8月份开工生产至11月份,生产人员半年在队上参加劳动,半年在加工厂工作。产品主要是果丹皮、果脯、果干,销往灵武、银川商场,随着苹果价格逐渐上升,加工成本逐渐加大,时值到1990年加工厂停办,厂房被职工更改成住房、车库。1990年2月16日党委决定,果品加工厂移交场供销科管理,工作人员唐淑琴、张文华、祖凤英、张海兰、吴秀琳5人被安排到场供销科工作,王志春调场办公室工作。

果品加工厂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收到了很好效果,达到了场党委制定的预期目的,解决了场里各个果窖在贮存苹果中存在的大量碰撞、挤压而造成的伤果、烂果现象,从而结束了园艺场多年来果窖内的伤果、烂果往外倒的“脏乱差”局面,变废为宝,改善了环境卫生,减少了损失,提高了场子的经济收入。

文家沟:

位于三架山林区最南面,最早是一条泄洪沟,东起胶泥山,横穿一站果园,西至果园村二队过去叫五棵树的地方。以前这里沟壑纵横,遍布坟丘,特别是现在的烈士陵园前面深沟侧畔有几座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墓,墓志铭上书写着墓主人的生平,是灵武文姓人氏,在60年代前,每年清明上坟的文氏家族后人很多,他们都叫这里文家沟。2008年,在平整三架山荒地时,这里虽然被铁路相隔也在整治项目内,文家沟被推成整齐的田块,已经栽满了绿化树。沟北面建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东面大古铁路横穿而过,西面是园艺场的红土地苗圃,因文家沟名称久远仍沿袭使用。

一站:

位于我场果园的最南端,与果园村相邻。前身是我场的老三队,1951年更名为一队。一队是我场栽植最早的果园之一,当时是科研引种培育重点区域,所以一队的果树品种繁多,早中晚品种各占三分之一,为园艺场的科研做出了贡献。2008年更名为园艺第一工作站。2010年果园土地普查,现有果园面积1658亩,果林净面积为581亩。2009年人口普查,在职职工47人,退休职工41人,户数68户,人口155人。

二站:

原是一片荒滩,地势较平坦,和市区自然高差26米。1958年进行开荒造田,是园艺场开发的第一片果园,属黄河水灌溉直流区,因为能够从果园二队秦渠直接能灌上水,所以称直流区,又称自流灌溉。1968年场部从老园子搬迁到现场部位置,随着不断开发建设,已成为园艺场政治文化娱乐中心。1968年,同时成立了二队。1986年将原有土木房翻盖成砖瓦房。1976年由灵武建筑公司承建了园艺场水塔,成为了园艺场标志性建筑。2008年二站上下水管严重损坏,党委一班人现场办公,于9月3日,全面改造上下水管,为改变职工出行难问题,在上下水铺设结束后,又铺设了水泥路面800米。现有在职职工87名,土地1043亩。按照果林区域划分,是园艺场水果的生产区。

三站:

三队场部正北方,紧靠秦渠和307国道。20世纪50年代前是一片由山洪淤积而成的荒滩,被人们称作“乏牛冈”“锅底坑”,土地贫瘠,乱石成堆,而且偶遇暴风沙土蔽日,尤其是每年七八月由东山而来的山洪一泻而下,巨浪翻滚,山洪、泥石流漫野肆意横行。50年代,园艺场老一辈林业职工在此地开垦整田,挖渠引水,栽种防风林木,将这里改造成了郁郁葱葱的果林。

1963年起成立三队,1979年老秦渠改道将原行走大河子沟,磁窑堡的老公路断掉后,果林面积由此扩大。

房屋建设的情况是:1964年在三队建筑土木结构房安排了一部分职工居住。

1976年建筑了队部及会议室,为青砖木结构,在此同时建筑了一部分家属区砖房。1978~1988年相继建筑家属区。2009年经市政府决定拆除原果品公司的旧库房、果窖,划归园艺场。

围墙建设的情况是:1981~1985年分两次建设,在1985年加高围墙。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拆除因倒塌、千疮百孔的原围墙,建设长3300米、高标准的铁制透视围栏。

水利设施情况是:1964年人工挖的五号进水渠,原以三队五号机房起名,叫五号进水渠。在2010年至2011年重新开挖,砌护了水泥板,成为了高标准进水渠,后更名为二号进水渠。

交通设施的情况是:2007~2010年分别硬化道路,复兴大道、三站路、富民路、大坝路,总长3580米,改善了广大职工生活、生产、出行的便利条件。现有土地1807.2亩,果园面积1410.8亩,总人口231人,职工93人。

原名叫三队,2008年园艺场党委决定更名为三站。

四站:

地形以山坡、丘陵为主,成立于1970年。上世纪在老一代园艺场职工的奋斗中,园艺场千亩土地在三级扬水设施旁产生。但是这里因为地势高于场内其他三个站,且地质结构复杂,地理环境恶劣,过去被人们称作“六沟八梁一面坡”,大部分果园是梯田,管理难度大。当时场里已有三个生产队,为管理好这片土地,党委决定成立第四生产队,将三级扬水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划分给四队管理,土地面积1779.4亩,果园面积954亩,总人口125人,在职职工人数55人。2009年经党委决定,将四队名称更名为四站。

拦洪大坝:

地处烟墩沟末梢(现红柳山庄西边)。在20世纪50年代未开发前,这里是山洪自然形成的泄洪口,每逢夏季7~8月逢暴雨形成山洪,浊流横溢,危及灵武县城,周边农舍、田地遍遭灾害。50年代,园艺场第一代林业工人在此开垦田地,修筑了一条拦洪坝。1973年夏季发生了一场50年不遇的山洪,冲毁堤坡,山洪由红柳沟直泄而下,一直淹漫到现在三站站部所在地,淹没了很多田地,冲毁了很多树木。1974年园艺场在三架山旁建设了泄洪导流工程,并用两个月时间,修建了100多米长、顶宽10米的拦洪大坝。从长远目标着手,在2008年8月,园艺场党委决定,又加筑了大坝,并加设了防洪林带,在坝顶修筑了大坝路,从根本上消除山洪的侵害。这条大坝从过去至现在人们一直称作“拦洪大坝”。

试验田:

位于二站二级扬水范围内,土地是60年代开垦的荒地,原地表状况是沙荒地,占地面积近20亩,全场的试验课题项目大部分是在此完成的。

(1)20世纪70年代,在试验田内场科技工作者用人工杂交育种定植实生苗,20多年先后培育出宁秋、宁冠、宁锦苹果。

(2)1980年至1986年在试验田进行新引良种试验,引进品种有红富士系的5种:秋富1号、岩富10号、长富6号、长富2号、青富13号以及乔纳金、蜜金、津轻等十几个品种进行推广。

(3)在试验田进行引种育种试验,引进元帅短枝型,有卡红、首红、超红、艳红、新红星、红矮生等。日本品种,北上、阳光、千秋、王玲。还先后引进惠、锈水国光、旭、嘎啦、华冠、葵花、秦冠等,在试验田,试验小组由二站职工5人组成并进行全年生产管理。场苹果品种集中在试验田。在几十年中,试验田的名字一直没有改变,沿用到至今。

医务所:

60年代前该所在一站老园子内。改造情况及年代:1961年场医务室建在老园子场部,70年代搬至二站马圈旁一间房,后搬至现在机关办公大楼后边原场部处,房间2间,一间就诊室,一间药房,医疗条件很简陋。随着场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保障医疗保健工作健康发展,1980年在场大门南边紧靠商店右邻建起了占地205平方米的医务所,内分挂号室、药剂室、诊断室、注射室、病房(两间四个床位)和药库,后又添置了一些医疗设备,有医生一名、护士三名,成为一个由主治医生挂帅、多人协助,药品齐全的医疗机构。1993年,随着包产到户工作的进行,医务所关闭。

老宋园子:

1964年,场党委决定组织全场职工开发荒地,该园子与原三队三间房子区域的荒地同期开发,果园净面积一直维持在36亩,东靠原食品公司果窖,南靠原农具厂、过关庙桥,西临原通向磁窑堡主干砾石路(现今的城隍庙旁),北侧与拱北台子旁砾石路相隔。因其东、南、西均与周边园艺村队、农具厂接壤,培育的新品种树苗,常常丢失。为便于看护,安排老职工宋志财居住看护。这片36亩的果园没有名字,很多职工便以老职工宋志财的姓氏,称这片园子叫“老宋园子”。自此,一直沿用了很多年。1999年灵武市扩大市容,修建东环路征用园艺场土地7亩。2006年园艺场为了建设灵州花园,把老宋园子还剩下约30亩的土地置换给灵武市,一年后由市政府划拨给灵隆集团建设了现今的物流中心。自此,“老宋园子”仅存于很多老职工的印象中了。

高台子:

位于三站、二站二级交界处。占地面积30亩,通过二号渠淌水,由于地势高淌水困难,水流整个绕了高台子一大圈,才淌进果林。

1965年三队建队后,在此土地定植的果树主要品种有:黄元帅、国光、红元帅、青香蕉、印度等品种。

1987年靠近二站边防风林有10亩地改为苹果树,主要品种:黄元帅、秦冠、新红星等品种。

2002年将部分老化染有腐烂病的老果树挖掉种植枣树,现已进入盛果期。高台子土地因为比三站别的田地高,如锅底坑、三间房子、二道防风林,根据地势现状自60年代起,职工便把它叫做高台子。

现在还叫高台子。

园艺中学:

园艺中学原址在现灵州花园住宅小区,地形特征属长形不规则地带。园艺场在50年代建场后,经过7年的开荒种地,引水上山,栽树种苗的工作进程后,深深感到培育新型果木需要培养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生产骨干,因此决定在1957年建立了园艺中学,主要学习果树技术管理,培养果树科技人才,先后培养了两期学生,当时执教老师有梅林、魏象廷、喻菊芳、区中美等。

1962年在园艺中学旧址上,建设了园艺场酒厂,厂房座北面南,成老式钥匙头型,厂前空旷,大门外路边栽植了很多杨树。人们因树叶形状奇特如手掌一般,为五爪形状,叫这种杨树为“鬼拍树”。厂房东侧建两排住房,东南角建三间灶房,在一棵大沙树上挂着链轨拖拉机上一块废弃的零件,用来做上班、学习的铁钟。厂内和场里果林的排水沟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横穿通向谢家桥,直至县城北城墙边流淌至灵武安家湖。当时建酒厂因为有数量很多的酿酒原料葡萄,场现一站清真寺前(原汽车队油库),是原料基地种植着36亩葡萄,现盛园桥过中兴路两侧有48亩葡萄地,全部都是酿酒原料基地。60年代时由于园艺场种植花果树尤其是苹果需要在花期中授粉,原场领导白凤魁指示从外购进36箱蜂群,作为授粉用。蜂群从少到多,最多时达400多箱。职工李光宗、李占录、马永春、罗世勋等人先后从事养蜂工作。当时蜂箱集中放在酒厂的空地上,故又称蜂场。60年代中期,在“文革”期间,因为园艺场果林肥料短缺,园艺场又成立了煤化肥厂,用煤末当主料制造肥料,故又称煤化肥厂。70年代中期,灵武县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灵武县和园艺场协商,在这块地皮上,又建了部分大仓库,放置物资局从外地批发的木材和钢筋等建材。当时建有砖混钢屋架库房10间,坐东面西,是灵武县物资局在这建造的。后决定将库房全部移交给园艺场。在几十年的过程中,这块地皮的功能不断转换,曾为各厂的厂址,也是一部分职工居住的地方。历经几十年后,在2005年为解决园艺场职工住房问题,经灵武市有关部门批准,建设灵州花园住宅小区。为建灵州花园,2006年为地皮方正征用了园艺村村民8亩地,西南角有12座坟墓,属果园一队村民赵姓家族祖坟,园艺场付给迁坟费用后迁出。

过去园艺中学、蜂场、酒厂、猪场、煤化肥厂、园艺场子弟学校等等设施的情景只存于老年职工的记忆中了。

马号:

灵武园艺试验场始建于1950年,当时为发展畜牧业刚建场时便在老园子的东北角处建了一个简陋的养猪场,土地面积有三、四亩大。1953年为了方便场内生产运输,上级部门给调拨了从军队退役下来的四匹马和一架马车,都停放在这个养猪的地方,后被称为“马号”。从1953年到1959年上面又陆续给场子里拨来了几十匹马,还有三、四架马车,其中有驴2头,还有一头白花奶牛。马号的建筑以简陋的猪圈逐步扩大,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马号。

1964年老园子的“马号”随场部一同搬迁至现在的二站后,人们称为机务队的地址,也就是现办公大楼的正对面篮球场的地址。搬来后原来的牲口太多,后来就分成了两个地方,一部分被分到现一站,过去的老三队“马号”,分到一队马号两架马车,部分牲口和一头奶牛,二队的马号留下了三驾马车和部分大型牲口。

园艺场从1953年到1963年从一架马车发展到五架马车,30多匹骡马。在当时的灵武,是运输力最强的一支畜力运输队。车把式有李希林、郭兰、余占河、张生金、王占傲、杨文忠、杨天宝七位同志。由于马车队运输任务重,承担着土地平整、拉苗运草、外出搞副业等任务,由梅林场长亲自担任车队负责人,后未分号时由刘生祥同志负责。

1966年场子迎来了“上海牌”工农7型拖拉机,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引进,园艺场马车队逐渐任务减少,随着机械化的升级,“马号”及畜力运输队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园艺场建设的工作系列。

防风林:

园艺场始建于1950年。场子开发以前,这里是一片沙滩,荒无人烟,每年的春、冬两季,灵武的主导风向西北风刮着流沙,如同洪水一般肆意泛滥,把硕大沙堆天天挪地方,严重威胁着人类居住的地方。在民国期间有一年,毛乌苏沙漠起暴风,竟将黄沙吹的堆到县城东南拐角城墙下二米多高。

园艺场在1950年建成后,在开垦荒地时,首先在田边栽种防风林。随着果树和防风林的逐渐长大,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有效阻止了风沙的侵袭。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它有效地阻挡了毛乌苏沙漠西侵。防风林的作用可见一斑。

在90年代前,经历40年的风雨岁月,树木长得又高又壮。园艺场的防风林纵横成行,每隔200米左右就东、南、西、北各设一道防风林。防风林的组成品种有杨树、柳树、沙枣树、海棠、杜梨等树种。特别是钻天杨,高大,挺拔,高度20米,最粗的胸径两个人合抱不住。它们挺拔秀丽,如巨人、勇士守护着灵武的东大门,守护着园艺场的万亩果林,在阻沙抗风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难怪文学家曾赞美它们的品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

1993年以前,园艺场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防风林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了果园温度,阻止冷空气侵袭果园,美化了果园环境。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1991年,可憎的天牛开始危害防风林,天牛虫害的发生,比森林火灾的危害还严重几倍。场领导决定,开始砍伐防风林,当时按照树木的粗度(胸径),每厘米粗度0.4元工钱,与砍伐树木的承包人签订了协议。

1994年园艺场的防风林全部砍伐完毕。砍伐完老的防风林,历经14年,再没有种过防风树木。没有了防风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印象中大的自然灾害有1991年、2004年、2007年。自然灾害使水果连年减产,有的年份基本绝收。较小的灾害几乎年年都发生,霜冻寒流使个别低洼片区水果产量严重减产。

2007年党委总结历史经验,审时度势,为减少霜冻对果林的危害,建成3600米透视围栏,自从2009年安装透视围栏后,自然灾害几乎没有发生过。在同样的低温下,由于空气的对流,冷空气在果园内无法停留。自此果园没有受早霜和晚霜的侵袭,稳定的产量给了职工稳定的收入。

同时,为了治标更治本,党委下了恢复防风林的决心,自2008年开始,在三架山、红土地苗圃、杏花村苗圃、品种园、烈士墓前后及各主干道两侧、各进水渠大量栽植防风林,四年中栽植了乔灌木达40万株,是建场栽植固沙防风树木最大数量,旨在尽快弥补因没有防风林给果园造成的自然灾害。

铁路:

隶属于宁东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原来的位置是位于园艺场东南端,横穿三架山、四站三级(六号、七号、八号、九号)渠,穿越原一站文家沟。原地表状况:铁路东边是荒山地,被历年采砂石、挖胶泥而形成千疮百孔、坑坑洼洼、破碎不堪的地理现状,同时这块标段还坐落着368座坟墓。在铁路西边四站片区上种植着苹果树。一站片区文家沟是荒漠。原名大古铁路公司(青铜峡大坝电厂至古窑子),是铁路运煤专线。磁窑堡在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改名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后,大古铁路公司也相应改名为宁东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15日横穿园艺场四站和一站境内,铁路全长1460米,开挖土方1652.04立方米,回填土方2555立方米,铁路工程占用地35亩。铁路穿越园艺场境内,整个工程资金200万元,其中包括给园艺场赔偿树木、土地征用费20万元。铁路南北走向,横贯园艺场东西果林中,场保卫科协助铁路保安部门维护铁路安全,被宁东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授予“护路先进单位”称号。

明口子:

是园艺场职工对一级进水渠至二级渠的分支渠的名称。因为一级出水渠由于地势现状高,灌水时有时会超过警戒水位,所以叫“明”口子,它的作用是用于排水以及灌溉。70年代是职工的自留地,主要用于种植蔬菜。1993年承包,2002年被全部承包到户,种植长枣、葡萄等。

兴园桥:

位于场部和清真寺与一号渠相交处。建于70年代,桥面宽3米,无桥栏杆,桥基用毛石砌筑,由于使用年代久远毛石松动,南边桥基向外倾斜,已属危桥。因转弯角度小,而且桥窄无栏杆,曾发生过车辆跌落渠底的交通事故。2008年4月在原址重建,现桥宽7米,长度12米,投资6.04万元,由宁夏德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桥很简陋叫的名字也很随便,过去叫做大渠桥或场部桥,还有一种叫法是场区内一号进水渠上的桥。2008年重建此桥后,命名为兴园桥,寓意是振兴园艺场,园艺场兴旺发达。

盛园桥:

此桥属于新建桥,位于二站三号一区至四站明口子片区与一号渠相交处。原处无桥,职工们进场部办事或到田中耕作,需绕路1.5公里,生活工作十分不便,为方便广大职工生活及工作,2008年9月决定新建桥梁,工程投资10.90万元,由宁夏德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该桥建成后,命名为盛园桥,寓意园艺场职工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园艺场事业繁荣昌盛。

复兴桥:

灵州大道至复兴大道与秦渠的相交处。此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桥面宽4米,未硬化,无桥栏杆,破旧不堪也无具体名称。由于没有栏杆和桥面窄小及桥和道路呈直角拐弯现状,存在着交通隐患。2009年9月场党委决定对原桥维修改造,硬化并加宽桥面,安装金属桥栏杆,加固桥基,粉刷桥体,投资2.30万元,由卢升建筑工程队施工。

老桥名原有三种称呼:果品公司桥、果品公司库房大门桥和秦渠上的桥。该桥重修后,命名复兴桥,寓意二次创业,重建家园,园艺场重新崛起,重振雄风,决心使园艺场复兴腾飞之意。

清风路:

清真寺至红土地苗圃。原为沙质土路,路面狭窄,弯曲不平。2009年6月修建,硬化长度664.7米、宽度5.5米,投资37.88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老路名:在兴园桥头东侧原建有场里汽车队的油库,后拆除,建清真寺。人们把这条路叫做油库路或清真寺路。此路修筑好后,命名清风路,含义是树立良好的场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另有一种用意是清真寺坐落在路旁,清脆的梆子声随清风而来在果林中弥漫。

文家沟路:

秦水路至烈士陵园。原为沙质土路,路面狭窄,弯曲不平,2009年8月修建,硬化长度969.9米、宽度5.0米,投资46.02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老地名:学校路或金它恩(水果名称)壕路。路西端有原子弟学校旧址,路东端有金它恩苹果壕区。此路修筑好后命名为文家沟路:新修道路向东到达文家沟。这条路旁原是历史上的文家沟,此沟侧畔因在清乾隆年间,埋葬有文姓人氏而得名,因道路沿着沟边的原址修建,因此沿用老地名仍称做文家沟路。

秦水路:

清真寺至二级泵站。原现状为沙质土路,路面较窄,高低不平。特别是一号渠紧靠路西,其中一级泵站在路畔一号进水渠进水池边,深十几米,存在的交通隐患极大。

2009年8月决定修筑此路,硬化长度904.4米、宽度6.0米,投资51.55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在修路中间,场内又筹措资金,砌筑了高达十几米的石坝,南北纵向堵在路的西侧,消除了交通隐患。

这条路的老路名是四队路。修筑竣工后命名为秦水路,其意是位于一号渠西侧,果林灌溉秦渠水,故曰其名。

栖霞路:

明口子闸门过四站居住区至建筑小品“绿化祖国”石刻。原740米长度,全为沙质土路,路面较窄,高低不平,坡度大而陡。上坡难,下坡快,曾出过交通事故,路难行的现状给职工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不便。

2009年8月修建,硬化长度743.2米、宽度5.5米,投资41.8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老路名是大下坡路、大慢坡路。修筑好新路后依据路旁南侧坐落栖霞山,山顶建有栖霞亭的地理地标,故命名栖霞路。

富民路:

三站老居住区至拦洪大坝。西段858.6米路属沙质土路,原路况狭窄弯曲,高低不平,东段近300米原无路。

2010年6月场党委努力争取了自治区财政交通奖补项目后,决定修筑此路,该路工程硬化长度1158.6米、宽度5.5米,投资59.14万元。宁夏宁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老地名:“走大坝的路”或“走二级的路”。

此路修好后,很多职工建议:党的政策好,下拨资金修路建桥,这是富民之路,按照职工建议,命名为富民路,感谢党的政策,祈愿职工生活走向幸福、安康、富裕。

复兴路:

复兴路是园艺场主要干道,走向是东西横贯,它从进入园艺场的果林复兴桥开始到盛园桥——世界帐篷博览园——铁路“平改立”涵洞桥至下白公路。

西段原有800米长度的沙质土路,路面仅4米多,非常狭窄,而且高低不平,东段原无路,复兴路修筑总长3509米。

一是帐篷博览园以西段:2009年9月修建,硬化长度2160.5米、宽度7.0米,投资146.3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二是帐篷博览园以东段,2011年10月新建,硬化长度1348.5米、宽度6.0米,投资100.6万元。宁夏晨阳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原路老路名:果品公司路或中心路。

道路修筑好后,命名复兴路,其意为在上级党委支持下,园艺场举全场之力二次创业,重建家园,重振雄风,复兴腾飞,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三站路:

“长枣示范园”标志牌至三站老居住区。原现状为沙质土路,狭窄弯曲,高低不平,职工生活生产极为不便。

2008年9月修建,走向为南北。南接复兴路,北通三站站部。硬化长度696.5米、宽度5.5米,投资38.04万元。银川金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老地名是三队路。路北尽头为三站居民区和三站办公区,故仍沿用老路名,仍叫做三站路。

大坝路:

这条路属于新筑路,北通307国道,南至富民路东端。原为沙质土路,狭窄弯曲,高低不平,场内唯一的一条拦洪大坝位于此路中段。

园艺场于2009年建设红柳山庄,前面无大路,进入不方便,且影响投资租赁,还有很大一部分三站、四站的职工果林因无路,生产极为不便。拦洪大坝坐落路中间,长达100米,是烟墩沟的末梢,大坝历经几十年,也需加固。在2011年6月场党委决定修建此路,硬化长度712.3米、宽度5.0米,投资52.58万元。宁夏宁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在此同时,用土方加固了大坝,并加设了6米宽的防洪林带。

老路名:“三队的二级路”或“东粮库墙边路”。新路名:这条路筑在拦洪坝上,故名大坝路。

紫云亭:

过去的园艺场,果林中有近千座坟墓,无硬化大路,围墙东倒西歪,垃圾随意倒放的荒地里,形象不堪。很多人说园艺场有园无艺。2007年,园艺场纳入灵武市总体规划。园艺场也制定了总体区域规划,总体目标是把园艺场建成集休闲、娱乐、种植、观光、餐饮、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按照规划开始建设亭、阁、湖、山等建筑景点,紫云亭便是其中之一。地址位于芦草洼东南旁边原有两座荒芜小山丘的东峰上。

这两座荒丘四周,过去是一片坟茔用地,坐落着十三座坟墓,有近半数坟墓年代久远,坟堆下陷。这片土地近20亩,树木凋零,荒草丛生,由于坟墓很多,自1950年建场,60多年内未开发任其自然留存,破败凄冷的现状和园艺场发展形势极不吻合,很多职工代表上书或直接到场建议改变现状。

2008年初,园艺场和坟主协商,和谐迁出坟墓13座。在开挖荷花池的同时,利用机械运土堆积两座山丘,加大增高,由于两山相望,如同兄弟相伴一般,故命名二郎山。同年9月在东边山顶新建紫云亭,仿古重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8.96万元。湖北省大冶市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紫云亭的寓意是紫气东来,祥瑞雨露福佑果林,政通人和,百姓安康幸福。

栖霞亭:

原四队大下坡路南侧荒芜砂石小山岗。

原称棋盘山、转盘山,居高下看,近处梯田环绕,远处方块条田呈棋盘状。这个山冈因地质复杂,全为鹅卵石、白僵土、砾石层多年未开发成田,形象外观欠佳,特别是地处四站站部的必经之路首端,外观形象不好,为营造美观浓郁的旅游氛围,2008年10月党委决定,改变旧面貌,在乱石岗上新建栖霞亭,彩亭为仿古重檐八角亭式结构,投资11.79万元。湖北省大冶市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亭中安放着巨型石碑,正面由中国著名画家巨匠张大千的弟子、灵武97岁高龄的书法家萧允中老先生书写的唐代诗人韦蟾的名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书法。石碑背面篆刻着宁夏作家年高撰写的散文“灵州礼赞”,叙述了灵州沧桑历史,讴歌了灵武人民的勤劳,歌颂了灵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灵武精神,锐意进取,高歌猛进的精神风貌。

栖霞亭,在露珠闪烁的清晨,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丹霞流宕、霞光万道。站在远处遥望栖霞亭,朝霞晚霞衬托着彩亭,霞光如美丽的花卉,姹紫嫣红,彩霞凉亭树木融合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瑰丽景色,美不胜收。

凌云亭:

位于三架山主峰。

原峰顶有大集体时代为看管果园而建筑的二层岗楼。岗楼历经三十多年,被顽童敲击,倒塌半边,在307国道或下白路遥望时,三架山也被采砂人挖掘去半边,岗楼残破山峰残缺,形象丑陋欠佳。2008年,园艺场林业职工开垦荒地,广植树木,改变了荒山的面貌。

2009年7月拆除岗楼残垣断壁,新建凌云亭,仿古单檐四角歇山亭式结构,投资9.46万元。湖北省大冶市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凌云亭的寓意是讴歌老一代林业工人壮志凌云,放眼青山,荡胸林海的豪迈气概,也激励新一代林业工人传承他们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以“壮志凌云,激情跨越”的气概,努力奋斗,为园艺场更加美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白云亭:

位于三架山林区东湖南侧小山顶。园艺场在三架山区域开垦了2600亩土地后,种植了几十万株树木,为了看管林木,将看护房建成古亭式样。也为游人休闲歇息之用。

2009年7月建筑白云亭,汉白玉石材,单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8.8万元。银川飞龙石材厂承建。

白云亭:白云飘荡在绿林中,游人伫立亭中,心旷神怡,思绪胸襟如白云一般纯净。

傲雪亭:

坐落在红柳沟北侧砂石高地。

2010年6月新建傲雪亭,此亭为红柳山庄区域内建筑小品,汉白玉石材,单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12.12万元。陕西省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承建。

傲雪亭坐落红柳林侧畔,亭阁巍然耸立,如巨人一般伫立红柳丛中。赞颂红柳在干旱盐碱恶劣环境顽强生存精神,讴歌红柳抗沙尘、斗风魔的气概。红柳迎风傲雪,斗严寒战酷暑,亭亭玉立,气韵久存。

凤来亭:

位于红柳沟东部小山岗上。

2010年6月新建凤来亭,地基是红柳沟内采砂时留下的一方长20米,宽25米,高5.5米的沙土堆、砂土墩,在低洼的砂石坑上尤为注目。为建设红柳山庄,根据设计者的建议,建观光亭于此砂石堆上,建议被采纳后,经勘测设计,招投标后开工建筑,彩亭式样为仿古单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8.0万元。湖北省殷祖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凤来亭取古诗中字句“有凤来仪”,寓意为招商引资,让红柳山庄红火起来。

飞花亭:

位于红柳沟北侧果园内。是红柳山庄内附属建筑小品之一。

2010年6月新建飞花亭,仿古单檐四角亭式结构,投资6.81万元。湖北省殷祖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飞花亭:取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之字句,寓意园艺场春满果园姹紫嫣红,百花绽开,果林无处不飞花的美景。

读月榭:

红柳沟翠镯湖上。

在建设红柳山庄时,挖掘了翠镯湖,用挖掘的土堆砌了“三富山”,为使山、湖、宅、亭、榭形成一幅和谐的图画。2010年7月决定在翠镯湖边建筑读月榭,水榭为仿古单檐四角亭式结构,投资16.44万元。湖北省殷祖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读月榭:诠释为仁者爱山,智者喜水之含义。描绘游人、文人墨客在柳枝轻拂彩榭,月影倒眏湖中聚集在此举杯邀明月,吟诗赋词之情景。

新月亭:

位于清真寺旁山顶上。开挖园艺场主要引水渠道一号渠时,堆积了大量土方,形成了山丘。山丘的土方光秃秃的形象给人感觉极为不佳,后决定在山丘上植树绿化,并于2010年8月在山顶上新建新月亭,汉白玉石材,单檐六角圆顶亭式结构,投资5.62万元。陕西省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承建。植树建亭后,即成为风景独特的建筑小品,同时也为林业防火的眺望制高点。

新月亭:建造时设计为伊斯兰风格。新月亭建于清真寺旁边,为将其融入清真寺内,和清真寺风格相吻合,成为寺边的建筑小品。

闲云亭:

位于白杨湾山庄果园内。

2010年8月按照园艺场总体规划,把园艺场建成集休闲娱乐、种植观赏、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公园,将原破败不堪的地震台房屋修缮。在此同时,将原地震台地下仪器上方的荒土堆整理后,新建闲云亭,仿古单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6.6万元。湖北省殷祖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闲云亭寓意是让游人在万亩果林中,在白杨湾山庄里漫游时,心旷神怡,心绪如闲云野鹤般轻松,疲惫烦劳之感随云而去。在闲情逸致中吟诗赋词,品味果林之美,置身于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风光美景中。

留香亭:

位于留香湖南岸。为使建筑小品和湖泊有机地融洽结合,形成湖亭渠树的自然景观。2011年7月在碧波荡漾的留香湖畔新建留香亭,汉白玉石材,单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10万元。陕西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承建。

留香亭寓意是果树花开飘香四溢,老一辈创业精神流芳千古。他们曾用热土浇灌了这片热土,热汗如甘泉般芬芳,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东盛亭:

位于东盛湖北岸。

2011年10月在铁路“平改立”工程结束后,市人民政府下拨50万资金,支持园艺场修筑复兴路东段,路东段有职工砖厂用土挖掘的25亩大的巨坑,结合修路,将巨坑修整成湖。在湖边新建东盛亭,凉亭体身为芙蓉色大理石材,石亭设计建筑为仿古重檐六角亭式结构,投资10.6万元。陕西省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承建。

东盛亭坐落在东盛湖岸边。这片地方曾因道路弯曲被职工叫做东湾,全属荒地。2011年秋季平整为防风林种植用田,建设东盛亭,“东盛”二字寓意园艺场东边这片林木茂盛之意。

园艺场位于灵武市东边,将融入灵武市“双争”滔滔洪流中,为灵武做贡献,同时也振兴园艺场经济,在全场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使这片东麓果林繁荣茂盛。

种质园双喜亭:

坐落在宁夏引黄灌区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园东边。这片土地距场部和职工居住区较远,修剪和管理中存在着困难,特别是雨季,地理偏僻。为职工工作方便及使种质园增加一种旅游设施,2011年10月决定兴建种质园双喜亭,汉白玉石材,单檐六角圆顶亭式结构,投资11.2万元。陕西省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承建。

双喜亭:寓意引黄灌区濒临灭绝的传统水果又开始恢复这是一喜,二是政府拨专款50万元用以建设种质园又是一喜,两喜相逢为双喜,故命名双喜亭。

灵武世界帐篷博览园:

二郎山景区东部,原为一站国光苹果种植片区。

按照市委和政府关于建设世界帐篷博览园工程的安排,2011年9月建成,投资182.11万元。宁夏宁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灵武世界帐篷博览园建有蒙古族、藏族、古汉代、非洲、欧洲和伊斯兰风格等民族或地区的特色帐篷。

平改立:

这是铁路路基下开挖涵洞,建设通道工程的一种名称。位于烈士陵园东北角,大古铁路与复兴路东延伸段交叉处,大古铁路横贯园艺场东西果林,人为地把园艺场果林分割为两片,耕种果林职工在穿越铁路时,极为不便且很不安全。

2011年10月大古铁路管理部门决定兴建“平改立”涵洞工程,打通了灵州大道——复兴路——下白公路——再生资源工业园的道路,投资358万元,宁东铁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平改立”工程的实施,对穿越园艺场东西果林职工的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且消除了交通隐患。

白杨湾山庄:

原属地震台危旧房改造建设工程。山庄前50米处的沟湾中生长旺盛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几百株,所以取名白杨湾山庄。2010年根据原地震台院落衰败的现状,决定予以修缮改变用途,在房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粉刷修缮装饰,经过房屋粉刷装潢,地面硬化,室外整治,推倒土坯墙,安装透视围栏等工程建设,将旧地震台改变成一座有独特农家风格的水电暖齐全的山庄。工程经灵武市有关部门审计,建造山庄工程造价47.46万元,院内建闲云亭7.6万元,收购明清、民国年间古旧家具及职工树木赔偿等费用5万元,合计60.06万元。机关干部用了两个月时间绿化环境,平整土地,投入劳动力700个工日;工程竣工之后,广泛招商引资,租赁后山庄生意兴旺,人气聚集。白杨湾山庄的名称来自于庄前沟湾洼地百余棵白杨而得名。

红土地苗圃:

地处一队的胶泥山和砖厂,地质层为红胶泥及红沙土壤。这里是胶泥土质,自1950年建场没有开垦,在70年代曾按上级要求搞备战挖地道,随后又同意私人开设砖厂。2009年市政府为保护土地资源,营造宁东大绿化环境,决定关停并转私人开办的砂场和砖厂,按照上级布置场党委决定拆除旧砖厂,平田整地,开垦出生荒地面积达120亩,并于次年修建水利设施,建设传统水果基地,抢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栽植果树8大类,30多个品种,进行嫁接试验。此地胶泥土质非常坚硬,文化大革命期间,备战备荒,是挖地道的地点,红胶泥多,后来私人又开设砖厂,红胶泥土地经过中和改造,变成红沙土壤,可以栽植果树和育苗。红土地苗圃的寓意是苗圃的土质为红沙土壤,故名红土地苗圃。

三架山:

地处园艺场果园东端(大古铁路东,下白路西)。原地貌是一个荒山地,被历年采砂石、挖胶泥而形成的千疮百孔、坑坑洼洼、破碎不堪的地理现状,同时这片土地还坐落着368座坟墓。自从2008年绿化工程实施以来,所到之处,均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自加压力,发扬“三情三苦”精神,弘扬第一代园艺场林业工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园艺场第二次创业高潮,每天工作均在10多个小时,辛勤地忘我工作着,用勇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完成对市委、市政府布置的绿化任务的承诺。从2008年12月29日启动截止2009年4月20日,全场干部职工苦战近80天,投入7000工日,动用了机械80多台班,平田整地3000多亩(包括山坡地),开挖东湖210亩,修建砾石生产道路10公里,迁出和深埋坟墓近400多座。在此同时,市委主要负责人召集民政、财政、市政两办、园艺场等部门负责人召开现场办公会,将民政局原属百亩荒地也划归园艺场管理,划归后园艺场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平整了土地,栽种了树木。在改造田地的同时,也不断地打造文化氛围和旅游景点。建生态园眺望彩亭一座,巨石堆砌雕塑3座,壹柱观景亭4座,国家领导人关于植树造林题词手迹石刻书法景点一座。建造大理石永久性石亭一座,奔牛大型石雕一座。为打造人文景观,摆放大小自然景观石头206块,定植、育苗各种乔灌木、长红枣、枣树630亩43000株;三架山周边各土地片区定植、嫁植灌木16万株;松树5889株,总计:21.6万株。2009年春季植树株数是灵武园艺试验场建场历史以来规模最大、面积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年。2010年、2011年先后又栽植乔灌木10万株,截至目前总计31.6株。投入机械、人力费用90多万元,购买各类树苗13万元。经过整治的307国道沿线和三架山区域的荒山,基本形成了沟、渠、路、湖、景点相配合的建设体系,一个崭新的绿色屏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三架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因三座山峰相连,故名三架山,现地名仍沿袭使用。

文化长廊:

地处场三级泵站(飞天渡槽)南侧,原地貌是三级进水渠旁弯曲的土路和常年挖渠堆积的土坡构成的形状为200多米长条状的乱土岭。在场机关干部两个多月的苦干下,将此处乱土荒岭平整后,摆放了三百多块本地产天然巨石,并在石头上雕刻了区内外书法家和灵武等地部分领导的书法作品,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个工程是在2008年初建设实施的,200多米长的文化长廊,是园艺场全体机关干部为克服资金紧缺的困难,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历尽辛苦,在灵武旗眼山、甜水河、临河、大河子沟的荒山沟壑里寻找搬运了306块各种形态的天然巨石,集中摆放在200多米长的田坡边而建成的工程。所投入的人力和资金约10多万元。巨大的天然石料和书法作品属无形资产,随着时间延长价值将逐年递增。因巨石上雕刻着很多书法作品,故命名为文化艺术长廊。

灵州花园小区:

位于灵武东环路东侧,是在我场原蜂场及居民区旧址上建设的,土地面积约50亩。原址上曾随历史环境建设过园艺中学、果酒厂、养蜂场、煤化肥厂等厂场。这些单位留下的旧房(上世纪50、60年代的房)100多间,在这片地皮上,有住户18户,还有20多亩地上种植各类树木和蔬菜。取名“灵州花园”是经建房领导小组报市民政局确定的。灵州花园小区(一期)2005年10月经灵武市发改局立项批准开工建设,2006年10月竣工,共建住宅楼7栋(310户),建筑面积29325平方米,营业楼1栋(17套),建筑面积2351平方米,总投资计2116万元。2011年初灵武林场申请国家危房改造项目180户,3月获区发改委、林业局、建设厅和宁夏林木种苗管理总站批复,同意实施改造危房工程(60户),2011年10月又专题向上级部门申请危房改造工程(120户)。2011年12月30日报经政府批准,主体工程招投标开标,2012年1月楼房基础打桩工程开工,工程总建筑面积17100平方米,总造价约为2815万元,预计工程于2012年10月竣工。园艺场离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将在灵州花园一期、二期住宅建设工程中,居住问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灵州花园”名字的喻意是:把园艺场广大干部职工的住宅小区建成灵武花园式住宅小区。

红柳山庄:

位于园艺场四站三级扬水渠侧畔。过去这里是东郊山区烟墩沟泄洪沟的末梢地段。每逢夏季洪水季节,这个地方是泄洪区,上世纪60年代填沟整地,开发为果园。90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因上缴承包费等问题被放荒。90年代后,经场领导同意,灵武事业局一职工在这里采砂。这块土地变成了采沙场,由于挖石采砂,地表破坏相当严重,成为巨坑深壑,沟达10米多深,在多年的雨水冲刷下,沟内天然的红柳籽种生长,逐年长大,由于红柳丛生,慢慢被人们叫做红柳沟。2009年,在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园艺场开始建设红柳山庄,依据地势,开挖湖泊,建设凉亭,并建造农家风格的山庄一处,因地表红柳成林茂密,故名“红柳山庄”。

园家磨坊:

为打造旅游景点和营造旅游气息。2008年场党委决定在一站沙荒地上建造园家磨坊景点,景点占地近5亩,这5亩地属于严重的漏沙漏水砾沙地,多年来无法耕种。在这片地上摆放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石器、农具、石磨35副(大型10副、小型25副)、石碾31块。

地理位置:一站东湾4号口南档入口处,现今烈士陵园西侧,与东盛苗圃东南角接壤,陆续修建于2008~2010年。建管理房两间,凉棚1间,挖石砌窑井1口,建筑艺术大门1座,造价7万元,总造价11万元。

修建园家磨坊的目的:营造休闲旅游景点,展示保护清代及民国期间与人们生活朝夕相处的实用传统生活器具,传承彰显憨厚、淳朴的民风民俗。

躬耕园:

位于世界帐篷博览园东南角,面积3.2亩。此地原为荒芜十几年的撂荒地,2011年5月建成了躬耕园,经过平整土地,种植了十几种蔬菜。同年7月对渠道进行了改造、砌护。躬耕园的建成,用以营造旅游氛围,让游人到此土地上自耕、自采、自种、自收,耕作浇灌,亲身体验了采摘、耕作的辛劳和乐趣。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同时也培养爱土地、爱劳动、爱自然的精神。

二郎山:

原属园艺场一队金它恩(苹果名称)果林旁边,这片土地位于芦草洼南侧,有两个自然山丘占地十几亩。这两个自然山丘旁边坐落着13座坟墓,自建场后,便无法开发,历经几十年,杂草遍布此土地,地表破烂不堪,给人阴森凄冷的感觉,与发展形势也极不适应。2008年,场党委决定改造这片荒地实施迁坟工作,进行了土地整理改造,并根据两个山丘的自然地貌进行堆积了高8~10米的山体工程,形成两座山,并分别建“为人民服务”碑和“紫云亭”。因两山之间从南到北有一条道路穿过,将两山相隔,形如兄弟相望,为构筑和谐友爱的氛围,故命名“二郎山”。

园艺场电力:

我场属三级扬黄灌溉,总扬程56米,有抽水泵站5座,总装机容量607千瓦,各种型号水泵9台。有抗旱井16眼,承担全场3300果园和2000亩三架山林区的灌溉任务。有配电变压器17台,总容量为2000KVA,承担着全场气调库、抽水泵站、抗旱井、路灯、生活小区的生产生活用电。

60年代,园艺场为了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和职工生活,架设了编号为525园艺线高压线路7000米(变电所-三级泵站),低压线路20000米(全场380V),照明户631户。2007年我场被纳入国家农电网改造项目,改造后按照项目规定,将525园艺线高压线路7000米(变电所-三级泵站),低压线路20000米(全场380V),照明户631户的产权全部移交灵武市供电局。改造项目投资200万元。电力设施对园艺场生产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把这些电力设施统称为“园艺场电力”。

清真寺:

园艺试验场清真寺始建于1996年3月,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4间,陪房3间,淋浴室4间,共计11间。寺内成立寺管会,有高目84户、250人。清真寺建在原油库旧址上,这是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便利全场穆斯林同胞礼拜方便,申报市宗教局同意建设的,建寺的资金来源是社会团体、全场穆斯林及群众集资。该寺建成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体现了园艺场风清气正和谐发展的势头,清真寺坐落在果园内即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又是园艺场的一个景观。建寺共计使用资金9万元。

新月山:

建于2009年,坐落在园艺场清真寺旁,原地表状况为撂荒地,该山是用在改造一号进水渠工程中开挖出来的土方堆积成的,该山取名是以清真寺建筑标志上的月牙而得名,该山的建成既点缀清真寺的美观宏雄,又与二郎山、三架山遥相呼应,是一个靓丽的建筑小品,建成新月山使用资金4万元。

岗楼:

岗楼是为看护果园的便利和需要而建的砖混结构宽3米、长3米、高6米的二层小楼。上世纪80年代园艺场水果盛产丰收,而且价格高昂,曾出口原苏联和内蒙,在丰收季节,丢失被盗数量也很大,为减少损失,加强看管力度,1985年为看护果园的需要,在全场四个站建了11座岗楼,位置以看护果园的性质按地理位置和地势分段建在围墙边,其中,一站围墙边建了3座,二站围墙边建了2座,二级泵站建了1座,三站围墙边建了3座,四站围墙边建了2座。11座岗楼投资3.3万元,岗楼的名称是以哨兵站岗的喻意得名的。

红柳沟:

位于灵武市的东山边,我场三站林区境内,原来这个地方是烟墩沟西段末梢,是遇暴雨形成山洪冲刷地表后形成的现状,多少年的山洪冲击着沟壑,在洪水的挟带中沉积了很厚的沙砾石层,有一条很大的山水沟自烟墩沟进入园艺场东郊果园,进入四站果园区,沟底埋藏着几米深的砂石资源。60年代,在老一辈林业工人的奋斗下,将这片300多亩的大坑填平,改造成苹果地。1993年承包,由于承包费等问题,职工将这些土地放弃撂荒。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场领导拍板决定,由灵武县公共事业局一位职工开发采砂。经过几年采砂,这片土地又复变成了320亩大沙坑,历经十几年的岁月,这片大坑由于低洼,有的地底下有胶泥,竟存住了雨水,也许是红柳的粒种被山洪和雨水流带进了这片沙坑,很多红柳竟生长了起来。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岁月一天天地过去了,这片自然而生的红柳竟长成了一片丛林,这片土地很冷寂,很少有人到这里来,春季红柳花开,冬季雪满深坑,职工们都把它叫做红柳沟。

2009年春季,市委主要领导视察园艺场,途经红柳沟时,指示可以利用红柳沟的特殊的地理和风情开发建设成旅游景点,园艺场党委决定利用红柳沟自然风貌打造了以红柳命名山庄——“红柳山庄”,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园艺场也筹措了部分工程资金,共投资360万,建成了“红柳山庄”。占地面积320亩,山庄外围是透视围栏,山庄里面有:四合院式农家院落“山水人家”,有碧波荡漾的翠镯湖,桃花绽放的“桃花岛”,寓意深长的“三富山”。漂亮的亭子,奇异的山畔,茂密的红柳丛林,杆红花繁,丛林中经常有山鸡、野兔出没,是一个游客餐饮、娱乐、休闲、玩耍的好去处。

汽车队:

位于场机关办公楼对面的篮球场,职工住宅楼旁边,原名叫机务队。1974年成立,主要负责全场的汽车、拖拉机,各生产队手扶拖拉机,全场的电力设施,各泵站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

1982年场决定在机务队搞经济实体,改编为工副业队,改编组建后的工副业队,各部门单独核算,单独核算的方式带有承包性质,各生产队的手扶归属各生产队管理。

1986年工副业队解散,修理车间承包给个人,汽车承包给司机个人管理经营。

如今汽车队早已不复存在,1993年场建职工住宅楼,将汽车队车库等建筑物拆除,只留修理车间,拆除后建住宅楼,剩余部分土地建了篮球场。2008年环境整治,将原修理车间拆除,平整为田地种植了树木,现已成沙树林。因位居办公楼前,为美化环境,还摆放了三块灵璧石。汽车队在园艺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很多老职工仍把篮球场这块地称为“汽车队”。

石牌坊:

坐落在复兴大道中段,二郎山景点处,是灵武世界帐篷博览园的大门,也是园艺场一座标志性建筑。

石牌坊建于2010年夏季,工程由中标单位陕西省绥德县皇冠石材雕刻有限公司雕刻并安装,总投资28.8万元。

石牌坊石材采用陕西清涧县境内天然青石,此石材墨绿青黛、细腻坚实。雕琢工艺精细,所雕刻的线条清晰流畅,立体感强,隼卯缝隙小,连接紧凑。镂空透雕的动物和花卉雕刻工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盘龙图案是该公司聘请绥德县非物质文化石雕传人70岁的著名石雕艺人汪建勃师傅亲手雕刻,石盘龙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石牌坊的西边牌楼横梁枋门楣上雕刻着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宁夏书法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吴善璋题写的“灵武世界帐篷博览园”九个大字。西面牌坊中间两道立柱上灵武书法协会理事年高书写了“碧林使古州添秀,丹心为灵武增辉”的对联。他还为东面立柱上撰写了对联,内容是“喜看满园铺锦绣,共挥彩笔绘新图”。并在横梁枋的门楣上书写了“锦绣河山”四个大字。石牌坊西门两侧安放用汉白玉雕刻的石狮一对,造型逼真,威武雄壮。

东盛湖:

东盛湖是在整治铁道旁垃圾坑和修筑复兴路东段时,利用原胶泥坑修整出来的。这片土地原称为东湾。开挖时间2011年9月19日至10月5日,动用三种机械大挖掘机一台,小挖掘机一台,装机二台。大挖掘机用72小时30分钟,460元/小时,小计35190元。小挖掘机用10小时,200元/小时,小计2000元。二台装机共用111小时20分钟,230元/小时,小计25599元。建重檐二层芙蓉色大理石石材石亭一座106000元,景观鱼跃碧波石雕一座19800元,灯塔一座8000元。寓意是祈愿园艺场这片位东的果林繁荣茂盛,湖也因此而得名。

园艺场水系:

园艺场共有两条进水渠,即一号进水渠(全长1200米),二号进水渠(全长560米)。一号进水渠控灌一、二、三、四站1、2、3级果园,面积2600亩,二号进水渠控灌三站1级,面积730亩,共5个泵站,属三级扬黄灌溉,总扬程56米。

抗旱井:它的功能是在夏季秦渠无水缺水时补充田地抗旱之用。2003年建造1~5号(其中1~2号在三站区域,3~4号在二站区域,5号在一站区域,已经坍塌报废,3号井于2006年坍塌后,于2007年重新打建);2006年打建6~7号(其中6号在一站区域,7号在四站区域);2009年打建8~10号(其中8号在一站区域,9、10号在四站区域);2011年打建11~16号(其中11号在四站区域,12、14在三站区域,13号在二站区域,15、16号在三架山区域)。

井号的排序是按照打建时间排列的。

所有抗旱井(除15、16号今年建设井房2012年建设外),其他抗旱井都建造井房保护,平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3、5、6、15、16号抗旱井是我场自己打建,包括井房、每眼抗旱井投资4万元,合计投资20万元。其他抗旱井是市水务局支持资金打建的。

2011年,争取市水务局节水灌溉项目,投资700万元,场配套资金70万元,将三分之二果园(包括三架山区域)安装节水灌溉设施,2012年即将全部启动投入使用。

截止2012年5月,园艺场渠灌、滴灌、井灌已经形成网络,所有的果园在旱情发生时,都能及时得到补充灌溉,为水果的连年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水系统、滴灌系统、抗旱井系统,园艺场职工习惯将它们统称为“园艺场水系”。

留香湖:

地处四站站部西南位置,这片地势低洼,常年有地下水渗出。在60年代前,水势较大,由于东高西低的地势,每年深秋大量的水流向西流淌,冬季结冰,形成很大冰面,很多儿童在上面滑冰嬉戏,人们叫它为“第一冰场”。湖面呈月牙状,又被人们叫做“月牙湖”。在70年代时,水源干凅只留下近3亩大的沼泽地,水质浑浊,长着稀稀零零的苇草。为打造旅游氛围,让湖泊成为调解气候的“人工肺”,并在干旱的时候,可抽水灌溉200亩果林,成为高山上的“蓄水池”“抗旱水库”。场党委在2011年决定开挖湖泊,工程投资48.7万元,开挖后的留香湖占地面积33亩,水面面积22亩,为扩大湖泊面积,在此同时拆除了湖边低洼地上四站职工部分车库、库房、果窖。

同年,留香湖旁建留香亭一座,投资7万元;建透视围栏760米,投资2.3万元;改造砌护渠道330米,投资5.3万元;放置灵璧石一块,资金0.6万元;合计投资63.9万元。

“留香湖”寓意着园艺场这片土地留下了老一代园艺人的热血和汗水,他们曾经在这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奉献青春和智慧,他们的这种精神永远留在了这里,也将鼓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后乐桥:

后乐桥原地名是一站国光苹果用地,整个果林的国光苹果品种占多数。自80年代后期由于苹果价格很低,这片土地疏于管理,树木凋零,杂草丛生,这片地由于是阶梯式高低不平,无交通道路且地理偏僻,平时很少有人来到此地,即便是到了这里,由于没有渠道,水流将道路冲成一个深3米、宽4米的大沟壕,人也无法过去。2010年场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机关干部用了十几天时间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了此桥。“后乐桥”取名宋代诗人范仲淹《岳阳楼记》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后乐”二字,寓意是劳动成果方便职工群众让后人分享。后乐桥汉白玉栏杆投入资金24000元,水泥2700元,钢筋500元,合计27200元。“后乐桥”的建成即成为了帐篷博览园中的靓丽景点,也为游人行走提供了方便,它将永远留在万亩果林的青山绿水之中。

杏花村:

位于三架山北边300米处。开垦于2009年,占地面积80亩,这块地原来属市民政局管辖,地面有附着物砖房三间、抗旱井一眼,原作用准备建公益性陵园,地下埋葬着经公安部门备案,历年从医院、街道拉来死亡的无主尸体13具。2009年经灵武市委决定移交园艺场平整土地种植树木,移交中将抗旱井、看管房、土地一并交与我场管理。过去采胶泥,挖沙石,堆坟墓,这片地已成为一片丘陵荒滩之地,接管后栽植长枣、杏树、苹果、乔、灌木、育苗等20000多株,投资40000元。春天杏花开放,香气四溢,沁人心扉,“杏花村”取古人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字句。这片地原为丘陵深坑,冷凄荒凉,坟墓遍地,即便是看林房旁边5米处也堆砌着坟墓,埋葬着亡人。经园艺场林业工人辛勤努力,已经面目皆非,成为了郁郁葱葱的果林,当年破败凄凉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按照规划,这里再建造一座古朴风格的小型旅游山庄,当春季到来杏花盛开,房屋隐没在绿林中,茅屋林现,酒旗飘扬。如杏花村一般靓丽,游春宾客到此观赏游玩,不由赞叹“好一派美景也”,因此称为“杏花村”。

奇石:

为营造园艺场靓丽的旅游风光,在政府主要负责人交办为灵武兴唐苑购买灵璧石的同时,我场于2009年至2010年也先后购买灵璧石22块,其中场部大门前3块(龙凤石、美女石),资金8000元;红土地苗圃1块(火炬),资金3000元;碑林1块(火炬),资金3000元;留香湖1块,资金6000元;二郎山3块,资金11000元;后乐桥2块(蛟龙),资金4500元;307国道1块(玉兔望月),资金6000元;四站八大块1块,资金7000元;二站自流灌溉1块,资金3500元;中心大道2块,资金2000元;原果品公司1块,资金6500元;拦洪大坝2块,资金3500元;二郎山后1块,资金3000元;栖霞山2块,资金4500元;红柳山庄2块,资金6000元;合计:77500元。这些奇石点缀在万亩果林的自然风光里,营造了浓郁的旅游氛围,它们摆放在各个风景区、果林旁,成为了一个个靓丽美观的建筑小品。

奇石:是安徽省宿县所产的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灵璧石,奇石形状各异,巧夺天工,品相好,密度大,石质坚硬不风化,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引黄灌区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园:

原来的位置是四站七号、八号口,原地表状况是属于拔出苹果树的撂荒地,改造情况和年代是2011年,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以市人民代表身份向灵武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四次会议以提案方式请求市人民政府在灵武建设引黄灌区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园的建议,提案后被市人民政府采纳,按照灵武市十二五建设规划,决定由园艺场实施。按照市政府安排,党委决定在场原四站七号、八号口建设引黄灌区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园,保存、收集、繁殖培育名、特、优地方传统水果品种。提供具有宁夏引黄灌区特色优质经果林苗木,推动我市水果良种化进程,提高职工经济收入。在工程实施中,灵武市人民政府拨项目资金50万元,工程建设中开支272197元,其中机械费20000元,苗木费64997元,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桥涵、渠道、跌水、抗旱管道110000元,人工工资26000元,生产资料7600元,水电费23000元,汉白玉双喜亭两座110000元,传统水果园标志牌9600元。老地字的叫法是七号、八号口,它是按照二级扬水泵站灌区渠道的地理位置排序命名。新地名的寓意:建立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园,它既可挽救濒临灭绝和流失的传统水果种质资源,又可以把全区引黄灌区的水果品种包括灵武传统水果品种收集、保存,把名、特、优水果品种繁殖、推广,也为今后品种选育提供样本,并传承老一代科学工作者创业精神,激励新一代林业工作者爱岗敬业,努力研究和培育新的品种,为园艺场经济发展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经济水平而努力奉献。

果园围栏:

功能是围墙的作用,位置是原来70年代建设的果园旧砖围墙,由307国道沿线南侧段(即灵武粮库至进修学校)至秦渠沿线东侧段(即进修学校向南至“灵州花园小区”桥头)至“灵州花园小区”桥头至二站站部。

改造情况及年代:果林旧围墙是70年代建造,墙基腐朽,近1000多米已倾斜,用水泥杆或木棒支顶。部分倒塌,成为一个个豁口,用树枝等物堵塞,其破败现状与灵武市“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极不相符,为展示出果林的风貌,改造残破现状,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实施拆除原砖体实墙,建筑安装护栏透视围墙工程,这项工程也是一项德政、民心工程,它即保护职工秋季的果实,也具有散寒驱霜的功能,也能更好地美化亮化园艺场,提升果园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为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2008年10月23日,建成果园围栏。

果园围栏总长度3519米,安装围柱总长度1046片,亮化灯193盏,亮化灯柱193根,警示牌35块,地埋电缆标志桩59个,管涵12节,门柱(20厘米×20厘米×2米)4根。投入资金1238953.60元。

红柳沟狩猎场围栏:

位置是原烟墩沟西段(也称红柳沟)。

地表状况:园艺场红柳沟区位于场区东北部,占地320亩,原来是一片被乱采滥挖砂石而造成的一条大沟,红柳沟四周凸起,中间低洼,多年来红柳沟满目创痍,垃圾成堆,生长着野生红柳树,故称红柳沟。

改造情况和年代:我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要求,举全场之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全场干部职工集中时间和力量开发建设红柳沟,将红柳沟打造为狩猎场景点。2009年11月,建成红柳沟狩猎场围栏。

红柳沟狩猎场周围安装围栏975米,投入资金480926.38元。

白杨湾山庄围栏:

位置是四站原灵武县地震台旧址,后为退休职工方贵居住地,种植有一片果林园地。此名因南边地带生长着一片白杨树林故得名。改造情况及年代:根据灵武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园艺场建设生态园的总体布局要求,场党委决定开发建设集餐饮、垂钓、采摘、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白杨湾山庄,为游客就餐休闲提供场所。2009年11月,建设安装白杨湾山庄围栏420米,投入资金10.6万元。

留香湖围栏:

位置是四站原沙树林,与月牙泉眼一渠之隔,白杨湾西侧。地表状况:原有的沙树不复存在,杂草丛生,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呈现荒凉的景象。改造情况及年代:留香湖是灵武园艺场辖区唯一的自然泉眼,不仅是园艺场的瑰宝之一,也是灵武市的自然资源,是园艺场一块得天独厚的旅游景点,它的存在与白杨湾山庄有机融合形成靓丽的观光旅游景点。2011年11月,建设安装留香湖围栏。留香湖围栏长度540米,立柱178根,水泥墩178个,投入资金76680元。

世界帐篷博览园围栏:

位置:一站原国光壕,现二郎山景点东侧。原地表状况为一站职工承包的果树园。灵武世界帐篷博览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2010年指定在我场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帐篷博览园工程属于非正常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将布质帐篷改为混凝土结构,而且保持帐篷特有风格,设计难度大,是探索性学科,也是科学创新。场党委广泛召集建筑、旅游、园林、文化等方面专家,经过实地踏查、考察和论证,建成世界帐篷博览园,它的建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科学性。2010年10月,建成世界帐篷博览园围栏。世界帐篷博览园安装围栏长度898米,资金投入11.6万元。

桃花岛:

它位于红柳山庄境内,坐落在碧水荡漾的翠镯湖中央。这是2009年10月开挖翠镯湖时,因湖中原有积存的历史上挖砂遗留下来的一个7000立方的砂石墩子,工程地质较好。当时开挖的时候,如将这个砂墩子挖走,既费时又费资金。经工程指挥部现场勘查决定予以保留。在翠镯湖未放水时,考虑将来在山峰上建彩亭等从水上运输建材困难,机关干部用了三天时间,将石砂25立方、红砖1万块,石料10立方用吊车吊向山顶。当年秋季,围绕着山体,栽植了沙枣、青松、碧桃等树木2000余株。树木成活率很高。第二年春天,粉红的桃花开满了山体,机关干部中有人兴奋地呼喊:“这真是桃花盛开的桃花岛啊。”大家齐声叫好,桃花岛由此得名。

长枣示范园:

地处园艺场三站原三站苗圃。此处原是栽植不同苹果品种的试验田,土壤是黄沙壤土质,适宜栽植。2002年,结合老果园更新改造和果品产业结构调整,拔除衰老染有腐烂病的老苹果树,栽植灵武长红枣,由承包职工个人改造,开挖定植槽,进行土壤消毒,栽植密度:2×3米或2×4米,树型是纺锤形,主枝8~10个,树高2.5米,共投入资金80万~90万元。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灵武长枣园3000亩,3年生精品园的亩产达到420斤,4年生精品园的亩产达到960斤,5年生精品园亩产达到1850斤,6年生精品园的亩产达到2100斤,8年生精品园亩产2310斤,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自治区林业局经济林产业中心确定为发展“灵武长枣”产业“示范园”基地,并于2005年在场三站桥头竖立了一个“灵武长枣示范园基地”宣传牌。2009年又被灵武市政府命名为“国家级长枣示范基地”、是2006、2009、2010、2011连续四届中国灵武长枣节唯一定点采摘园。园艺场职工对长枣的培育、栽植管理成功的做法,带动了灵武市长枣的产业发展,为灵武长枣产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明清墓葬石刻碑林:

位于园艺场一站四号渠北中区,占地2.8亩,原名水蜜桃湾(因这里以前种植水蜜桃而得名)。原来的地表地质是砂石劣质土壤(石头田),曾经种植水蜜桃时成活率就不高,后来挖去桃树,又栽植苹果树还是成活率极差,因此放弃撂荒成为弃耕田。历年被人采砂石挖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后又被利用成了专门倾倒垃圾的地方。

2008年春我场调整发展工作思路,围绕集生产科研、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发展规划蓝图,把这片空闲地利用起来建造旅游景点。全体机关干部利用节假日劳动,把田埂边、果树下、渠堤旁,在50、60年代平整土地时搁置着的一些明清墓葬石刻的残碑破块,收集整理到一起,形成了一处人文景观,后来又建造了一处蘑菇亭,修建石径小路。特别是经过一些专家论证,认为这些明清石刻收集非常及时和有保护历史文物的特殊意义,园艺场建造的碑林景点为研究明清墓葬的历史、风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因摆放了经岁月风霜、特殊历史环境被敲击损坏的200多块明清墓葬石刻制品而被命名为“劫后明清墓葬石刻碑林”,简称碑林。

烈士陵园:

进入园艺场“三架山”生态林绿化区,紧靠文家沟北坡,铁路西面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个高达几十米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石碑,这是在2008年灵武市政府安排下,园艺场精心选址提供土地20亩,政府投资93万元,由市民政局负责承建的烈士陵园。(6月开工建设至10月底竣工)陵园位于毛乌苏沙漠边缘的荒丘野坡,占地近20亩。以前坡上遍布沙丘坟堆,土壤属沙质土、砾石地。文家沟是我场三架山林区最南面的一条沟,之所以叫文家沟是过去埋葬于此的亡人的姓氏而称谓的。烈士陵园落成后,2008年和2009年,园艺场连续两年对烈士陵园区域进行绿化,两年中栽植国槐等行道树1200株,沙枣12000株,并在陵园区栽植了青松翠柏及丁香等花卉。2011年秋季,又对烈士陵园北边荒地进行平整,栽种了5000多株沙枣、火炬、钻天杨等树木。每年清明节,人流如潮,人们来到这里,祭扫烈士墓,寄托着对烈士的哀思和怀念。现在这里已成为灵武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过去的烈士陵园位于果园五队东面约1公里处,因沙漠西侵、交通不便、破败不堪,是沙进人退的典型范例。2008年在园艺场辖区内重建的烈士陵园,园艺场职工极为崇敬和爱护。几年中不辞辛苦,平整周边土地挖渠引水,广栽树木,精心管护,使烈士英灵长眠于青松鲜花之中。

天池:

原来的位置:园艺场四站东部,荒丘连绵,其中最高的三座连在一起的荒山叫三架山。东靠毛乌苏沙漠边缘,北靠307国道,西靠园艺场果园区,南靠老烈士陵园。原地表状况是位于毛乌苏沙漠边缘,沟壑纵横、遍布坟丘。因灵武人挖沙、采胶泥、埋死人致使三架山千疮百孔、破败不堪。2008年,灵武市决定在园艺场东部和307国道沿线建设绿色屏障,打造我场生态旅游建设,党委决定改造平整建设三架山。2009年初,市水务局经过地理位置勘察,在三架山其中的一座胶泥山峰上,开挖了一座长64米、宽47米的蓄水池,面积3000平方米,蓄水7000立方米,2009年3月开工5月竣工,总投资38万元,竣工后交给园艺场管理使用。园艺场打制了抗旱井,将水从千米之外,输送进蓄水池。成为三架山区域树木滴灌的水源。取名天池的喻意是它建于山丘上,不仅解决了三架山林区的灌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还是千亩绿林中的一颗明珠,是一处荒漠中的靓丽景点。当人们来到蓄水池边都不由赞叹“高峡出平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碧波荡漾,因此决定取名为“天池”。

三富山:

位于红柳山庄境内。在2009年10月,开挖翠镯湖时,挖掘8000立方土方,堆积在翠镯湖南边,成为一个小山峰,按照银川市委主要领导视察园艺场时,对党委一班人说:“你们要努力工作,要实现让场子富、职工富、带动周边群众富的目标”的指示。园艺场党委将按照上级领导指示精神去努力工作,实现“三富”目标。这个山峰被命名为“三富山”,寓意是园艺场将融入灵武市“双争”洪流,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努力工作,激情跨越,弘扬“三情三苦”精神,创新苦干,锐意进取,实现园艺场经济发展,实现“三富”目标。

儿童乐园:

是帐篷博览园中的一处景点建设。原来的位置:一站二级国光壕。原地表状况:此处为粗砂砾石土质,因土质贫瘠,果树难以成活,是一片撂荒地。改造年代的情况:为了使世界帐篷博览园更具特色,更好地吸引游客,2011年场党委带领机关工作人员修建了儿童乐园。儿童乐园占地1250平方米,内有儿童玩细沙场1处、石雕大象1对、鹿7只、山羊7只、石制溜溜板一个、秋千一副。取名“儿童乐园”是希望来世界帐篷博览园游玩的大人玩的舒心、惬意,孩子们笑逐颜开,玩得开心。

翠镯湖:

2009年10月5日,场党委对红柳山庄开发建设工程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决定,实施开挖翠镯湖工程,这是红柳山庄的配套工程。翠镯湖位于四站三级飞槽北区域的山水壕。自90年代始,因大量采沙石,挖胶泥,形成近300多亩的大坑,坑中红柳、杂草丛生,坑上和坑下的高差达十几米,这里自采砂后,因再无职工承包土地,人迹罕见,冷凄荒芜。

历时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挖湖铺膜、堆积假山、修筑灌水渠道、钓鱼台水榭、假山运吊建房砂石料、砌护假山石梯以及开闸放水和养鱼等多项工程任务。该工程总投资81549.75元。红柳山庄开发建设工程是我场打造生态旅游的重点工程之一,红柳山庄开挖的翠镯湖又成为该山庄的亮点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建成为整个红柳山庄各景点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红柳山庄调节气候的“人工肺”,使红柳山庄更具灵气,并起到了旅游、观光、休闲、游客划船、垂钓四位一体的多功能作用。

由于时间紧要求高,土质坚硬,施工难度大,先后使用三种型号的挖机进行开挖,该湖的占地面积5112平方米、7.68亩。开挖深度2米,土方量10224立方;湖的蓄水深度1.8米,蓄水量12600立方(包括少量渗漏的水量)。由于湖的西岸和南岸土质属沙土出现渗漏现象,为防止渗漏用塑料薄膜做了200多米护坡防渗漏处理。根据施工日志统计挖湖用的机械台班费用56872.55元,防渗漏处理的加厚黑塑料膜1250元,合计58112.55元。翠镯湖挖成放水后,风景特别靓丽,湖泊因桃花岛环绕,形成一个碧黛如玉的圆圈。当人们站在高处向下俯视时,会惊奇地发现,它如同九霄中的仙女,失手将手臂上的翡翠玉镯从天上掉入人间,变成了这个圆形湖泊,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翠镯湖”。

灵武园艺试验场场部:

1951年建场时场部设在原一队的老园子内。当时有解放前遗留下来,据说是宁夏军阀马鸿逵公馆的25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被作为办公室和果蔬研究室,还有一部分房屋当作了职工宿舍之用,生产和财务均由办公室兼管。院内有一个花池种植大理花、月季花等,旁边还坐落着一座油漆斑驳脱落的六角木制彩亭,西北有4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是场长和技术员的办公室,后来又逐年加盖了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屋。座北面南4间(1间会计室,3间会议室),东边盖了坐东面西6间土房,中间2间是伙房,其余4间是库房。为了发展畜牧业和运输业,还砌了一些土坷垃围墙,搭了一些茅棚,作为猪场和马号。1959年后,场发展重心北移,场部迁移到现在二站住宅区内。60年代初,70年代末,先后建设了坐北面南6排砖土木结构瓦房(东、西各3排),是场领导、各科室的办公室及食堂、库房等,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中间是小广场,砌筑了一个圆形花池,在房屋后面的空地上,组织职工到县城高庙北边刨城墙砖。建了一栋高约6米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80年代初建设了目前仍使用的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机构设置为办公室、生产科、计财科、工会、妇联、纪检组、保卫科、销售中心等,是灵武园艺试验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