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拔贡李玉鼎
清末拔贡李玉鼎,字润清,祖籍山东,生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玉鼎中等个头,是个胖墩墩的老先生。他常留着八字胡须,身穿家人做的黑裤褂,走路慢腾腾,给人一种迟缓的感觉。解放前,他居住在原灵武一中西北拐角处。解放前夕,由于家境败落,他居室中的陈设也很普通。堂房里靠北墙摆着一个2米多长的红颜色几桌,几桌前摆着两把太师椅,中间是八仙桌;靠南墙盘着炕,炕上放置着火盆。由于李玉鼎家境败落,民国32年,政府还曾给过救济,是当时年仅14岁的民政科小科员白克勤给送过去的。
解放前,李玉鼎靠教学维持生活,说话文质彬彬,他教过的学生都记得李玉鼎的两句名言:“为官者人人可做,授业者非师莫属。”民国三十二年,政府县长李英华为提高政府职员的水平,曾让几个清代拔贡文人给职员们办补习班,教他们学文化。李玉鼎给职员们讲的课程是《孟子》和《唐诗宋词注释》。李玉鼎热心教育事业,曾创办灵武县第一所女子小学,并任校长。他倡导推行新学,时常在各种场合为兴办教育而努力。民国三十六年,曾任县参议员、议长职务。
李玉鼎爱好音乐和古诗词,常自己填词赋诗,给寺庙做楹联,但记录下来的很少,至今未见流传。
李玉鼎和灵武的文人拔贡关系处得很一般,原因是清代统治阶级残酷镇压回民起义后,民族关系出现隔膜。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春天,回族中间一些有名望的人谋划着在县城内选一块地方建清真寺。当时李玉鼎的家境已败落,准备出让自己在南鼓楼西侧的一块土地。回族中一些有名望的人仔细观察了这块地皮,认为这里临街,交通方便。南门居住着很多回民,建寺后上寺非常方便,就上门去找李玉鼎商量此事。经过反复商谈后,李玉鼎认为价格合适,就谈妥了此事。这事被县城内的一些拔贡、文人得知后,出于极狭窄的民族意识和封建王朝灌输的歧视少数民族的意识,他们很反感在这里建寺。一些人就到李玉鼎家议论这件事情,反对李玉鼎把地皮卖出。李玉鼎一是家境败落需要钱维持生活,二是已答应了人家,自己说过的话不能反悔。因此,没有答应一些曾是同窗好友的请求,很快就把卖地的合同签了。到秋天清真寺盖了起来,一些好事的人在此整日捣乱,办骡马市场,开肉铺子,等等。但是清真寺已盖起来了,捣乱也没有用。这些文人就和李玉鼎反目成仇,再不来往。1949年,李玉鼎去世后,一些拔贡文人们也没有去送他。
李玉鼎学识渊博,他的书法造诣也很深,特别是正楷小字写得非常漂亮,可谓珠圆玉润、字字珠玑。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那时人们图温饱,对书法不重视,世人收藏很少,特别是经“文革”后,更为稀少。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见到李玉鼎的书法作品传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