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灵武知事秦学坚
翻开《朔方道志》《修复灵武县治记》等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民国初年,一位江苏籍的外地人曾在灵武任知事三年,他用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操守和品行,在灵武做了一些有益于百姓的实事,他的名字被人们记了下来。这位知事名字叫秦学坚。
秦学坚,字文卿,江苏无锡人,民国四年至六年任灵武知事,民国六年调任金积县知事,民国七年任中卫县知事。
1915年2月(民国四年二月)秦学坚到灵武任职。到任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民风不古、吏治腐败等现象,秦学坚下决心进行整治。打铁首先要本身硬,他录明代廉吏山东巡抚年富的名言,亲自书写了一幅中堂:“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挂在书房里,用来鞭策、警戒自己。再者,从他撰写的悬挂在衙门大堂两侧的一副长联,也可窥视到秦学坚的抱负、文采、思想脉络及治县方略:“看四郊田园栉比赖秦渠灌溉早完国课报天恩,望百里山川锦绣慕汉代循良谨守官箴作家法。”从他撰写的长联来看,虽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和封建社会的文人气息,但其中也洋溢着秦学坚做人做官应持的气节及操守,是一副寓意深长的楹联。
秦学坚在灵武任知事三年,曾按道尹陈必淮的指令搬走了放在灵武精忠庙前的铁铸秦桧跪像。秦学坚曾给同僚们讲起清代文人钱咏《履园丛话》中记载的故事。乾隆年间,常侍从乾隆皇帝左右的翰林院修撰秦涧泉有一年回乡探亲,他和老师袁枚一起游玩西湖。在西湖湖畔,秦涧泉拜谒了岳王庙,在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塑像前,他三叩九拜,高香顶礼。面对自己的先人秦桧铁跪像,秦涧泉感到汗颜和羞愧,吟出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千古名句。据《洪洞县志》记载,秦姓主要分布于江淮一带,所以秦学坚和秦桧大概可以追溯为同一祖先,故他多次和同僚讲这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和秦涧泉深有同感,面对秦桧铁像,十分羞惭。道尹陈必淮可能非常理解秦学坚的心情,因此特令灵武县衙将灵武精忠庙前的秦桧铁像搬走了。秦学坚在任时,曾多次到灵武精忠庙烧香朝拜。他的这一举动令世人非常赞叹,当时灵武的很多人都称秦学坚是一个有正义感、荣辱感,知书达理的官员。
民国四年(1915年),时局动荡,灵武地区经济萧条,县城设施落后,官府的房屋年久失修。秦学坚到任后,主持修缮了衙门等公用设施。工程竣工后,秦学坚亲自撰文记录了这项工程,文章的题目是“修复灵武县治记”。此文由灵武书法家孙道毅书丹,石匠勒石成碑,安放在县衙内。可惜此碑后毁,所幸从旧文献中还可查找到秦学坚当年撰写的《修复灵武县治记》。全文是:
中华民国四年,己卯二月,学坚奉檄权知灵武县事。下车之日,兢兢业业灵武盖今。宁夏道尹巴陵陈使君旧牧之州,又学坚乡。先达杨蓉裳先生于前清乾隆癸卯甲辰间,以拔萃知伏羌县事石峰田五之变,以功擢任於此者也,学坚辱使君之不弃,民国肇造屡奉使君诲饬犇走河东诸县,灵武随办善后尤,幸不辱命,然至今惴惴焉。灵武河东之剧邑也,明初置州,清初设丞,旋仍州设县,民国废州郡之制仍复古名日灵武县。原有公署尚沿唐灵武郡建筑之,旧代有修葺,勉支倾圮而已,辛亥之变竟罹焚,如至今时历五年,官经四任,未遑修复。行政之所占,学舍为之,夫弦歌之雅溷之,以案牍之,烦边徼之,冲望之无堂皇之治,非特无以敬士抑复,何以莅民,学坚愀然不自安者两月於此矣,查灵武秦渠向东有岁修之工起,春中讫夏初工归绅办,费自民出,官则循例督核之,年时岁修之费动靡数万缗,自巴陵使君之来牧於青铜峡口,建筑猪嘴码头自后,河水势弱,隄稳固岁,无外工沿河隄坝不过略事补修,唯内工历患山水冲决,学坚前在宁灵厅任内奉饬筹修永宁洞后,山水由洞导河得无阻决渠隄之虞,年仅挑挖淤沙而已,按去岁隄工最省年分查核,接管卷内亩田料费仍派至七十文之多,学坚今莅是邑适值春作验工之时,当率士绅挨段履勘,估计亩田料费祗派五十文计七万八百三十五亩受水之,田共应收钱三千五百四十一串,七百五十文,遴派公正绅耆董理其事,现仅用去二千一百二十五串零五十文,尚胜一千四百一十六串七百文,又学坚上年奉修秦渠永宁洞拆换存储之未朽之木七十三根,新胜之木二十四根,此项平均计算每根八串可抵七百七十六串,合上两项计之,约可得二千一百九十串有奇,现在修复大堂五间,廊房十间,二堂两间,五间,廊房六间,三堂五间,廊房六间,耳房头门三间,二门三间,西花厅三间,大仙堂三间,科员办公室六间,厨房三间,马号三间,计共六十三间。又东偏原有使馆改设灵州驿,亦已片瓦无存,于其间改巡警兵室正房三间,厢房十间,又共十三间,平均核计现在实用工料三千三百八十串文,除将渠洞两项工余料费并善后余款二千七百五十串文拨用外,学坚勉力捐垫六百三十串文,此役五月落成,于七月一切鸠工庀材悉唯绅商张君时民,扬君滋春是赖今者宇成矣,学子归乎;分余润于渠田,庇公家之风雨知我罪,我学坚不逞计也,学坚无锡人也,邑之中有尚存杨先生之遗者乎,愿馨香以求之,学坚虽不敢上规杨先生之当日所治,如何而巴陵使君之不扰民之宗旨,则惕惕一息未敢忘一事,不敢背也,谨为记。
从秦学坚撰写的《修复灵武县治记》可以看出,他在任灵武知事时,是谨慎为官的。《修复灵武县治记》可以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秦学坚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作为民国初年的一位知县,对工程费用的支出精打细算,不浪费丝毫,而且在资金紧缺时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六百三十串文”垫支工程款,这种品格,读后使人感到敬佩。
从《民国宁夏水利志》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秦学坚。他不仅修缮官衙,还做过兴修水利的好事。他在任三年,每年春始秋末组织农民广修水利,先后在秦渠筑渠口,毫不懈怠。在每年的施工中,他精心组织,身体力行,徒步走很远的路,亲率官吏逐段查勘工程质量,给县衙的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初年,灵武逢灾年,他体察民情、忧心忡忡,上书省府,为灾区贫困农民减免税赋。他情系百姓,关切民众,在旧中国,作为知事,能有这种胸怀是难能可贵的。秦学坚善于学习,其文学、书法造诣深厚,他喜欢唐宋文学和书法名家的作品,多年的研习,使他的楷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讲究灵秀和清逸的统一,字写得端庄劲健,格调高雅。在任期间,每年春节,他亲自动笔为县衙书写春联。灵武城里一些店铺的掌柜、乡绅、衙门的吏员也求他书写春联,他都一一照办。民国初年,灵武、金积、中卫等地,都留有秦学坚书写的楹联作品。朔方道尹陈必淮是秦学坚的上司和挚友,两人经常有诗词酬和。秦学坚作为陈必淮的门人,很受陈的器重和信任。受陈必淮的影响,秦学坚后来接受新文化较多,从他的文学作品、对联中可以窥视到新文化对他的启迪和熏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