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灵武县长赵旭东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赵旭东到灵武接替王宪之任县长之职,民国三十二年离职。
赵旭东,山东历城人,个子偏高,微廋,长就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时常穿一身黑色中山装,整整齐齐,说话慢条斯理,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他早年入伍,在马鸿逵部队多年,是马鸿逵的老部下,以办事精明干练、心细周全、稳重细致出名,很得马鸿逵的赏识和器重。
1941年,灵武城居民郭创业多方联系,提议修建灵武城北上帝庙(俗称高庙),倡议得到了商界、居民、地方乡绅和一些政府官员的响应。他们联名向政府呈文请愿,赵旭东认真看了呈文,也想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百姓积极筹资,地方乡绅赞成,这肯定是一件民心工程。他反复思考后,决定顺从民意,促成此事。随即,以政府呈文省政府,建议批准建造高庙。他亲自去找了马鸿逵的心腹,时任财政厅厅长的赵文府,请他从中周全。他又亲自找到马鸿逵详细谈了百姓们的意愿和自己的想法。经过多方努力,使马鸿逵同意了修建高庙事宜。
根据预算情况,得知高庙工程筹集款项缺额很大,特别是高庙地基是一个墩台,需要大量土方,花费人力多,存在很大困难。有人建议请求驻灵武部队暂九师帮助解决,赵旭东就会同灵武商会会长等人去找了暂九师师长卢忠良。卢忠良得知马鸿逵也同意筹建高庙的事情,又看到当地父母官和灵武头面人物亲自来请求帮助,这本身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筹建灵武高庙时,县长赵旭东确实尽了自己的责任,从批准、协调等多方面给予了支持。乡绅们决定成立高庙筹建委员会,请赵旭东担任主任,赵旭东也愉快地答应了。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动工后,在闲暇时,他多次去工地,参与搬砖、抬木头等劳动,并和筹建人员商议工程有关问题,帮助协调解决了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灵武崇兴大寨子几家地主以当年秋季天灾为由,强行提高佃户地租金,一些贫苦佃户因交不起高额租金,有几家地主竞雇用地痞混混封门抢粮,引起佃户联合抗租,冲突一触即发。几户地主联名写了诉状,递交政府要求镇压、抓捕抗租农民。赵旭东反复思索,考虑到民国已是多事之秋,政局动荡,如处理偏差,就会激发民变。他传来双方人员,狠狠训斥了几家地主,指责他们私自提高租金的错误做法,维持春季原定租金,并规定不许封门抢粮。这件事经赵旭东处理后,一些老百姓和政府的科员说赵县长处理得恰当,是明智之举。
1940年王宪之任灵武县长时,秉承马鸿逵的旨意,征兵3719人,而且将其中的340人补充到绥西前线。王宪之甚至下令在学校的男教员中强行征兵,为马鸿逵部队补充兵员,引起了灵武百姓的公愤,而马鸿逵却认为王宪之征兵措施力度大、办法多,很满意王宪之的做法。赵旭东接任王宪之县长的职务后,按照省政府布置的征兵征粮任务,完成不过半数,进度非常缓慢,马鸿逵非常生气。但碍于赵旭东是他的老部下,隐而未发其火。到了夏天,征兵征粮任务仍未完成,马鸿逵就火冒三丈。一天他从吴忠金积堡返回银川,在灵武境内河中堡滩的渡口上船时,正逢灵武县政府地政科科员张润洲在渡口查检身份。马鸿逵故意找茬:“胆大妄为,谁让你挡在这里查身份证?”命令副官就地枪毙。张润洲被按倒后,魂飞魄散,大呼冤枉,声称是奉了赵旭东县长之命在此查检身份证的。马鸿逵怒火中烧,命令几名兵士将张润洲扒去上衣,用柳条揭了张润洲的“背花”,打得张润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随后马鸿逵命令驱车到灵武。到了灵武城门口,得到消息的赵旭东已领着政府各科科长、乡长、甲长排队迎接。马鸿逵下车后,一声怒骂:“阿扎,日奶奶的!”一拐杖使劲戳向赵旭东胸前,将赵旭东戳倒在地。到了县政府后,马鸿逵大发雷霆,就灵武县征兵征粮迟缓,办事拖拉不力,把赵旭东骂了个狗血喷头。整整一个时辰,赵旭东肃立在他的面前,汗流浃背,始终不敢吭声。马鸿逵问道:“乡长保长都在哪里?”赵旭东回答说:“在会议室恭候训令。”马鸿逵命令副官通知灵武驻军师派一个连士兵到县政府执行任务。士兵到来后,马鸿逵下令,三人一组,打这些不出力的“尕娃”,说“看以后谁敢糊弄我”。县政府的大会议室即刻成了杀场一般,哭喊声、皮鞭抽打声响成一片。马鸿逵还大叫:“打,给我好好地打!”一阵工夫,这些奉命迎接马鸿逵的乡长、保长被打得鼻青脸肿,血迹斑斑,伤痕累累。打骂完后,马鸿逵对赵旭东说:“今天给你面子,看你还拖延到啥时候。”这次殴打,马鸿逵虽给了赵旭东一点脸面,但也让赵旭东心惊胆战。随后他按照征兵征粮名额和数量,严令各乡保甲如数抓丁征粮。各科室干事和警察、乡保甲长全部出动,闹得各乡镇鸡飞狗跳。虽然他们按命令完成了任务,可百姓却苦不堪言。
1941年7月,赵旭东到乡村实地查勘,发现一些渠道需开挖和加大堤坝,他采取官督民办、谁受益谁施工的办法,按渠道沿线乡村分段派工,对县境内的新开渠进行挖掘,同时派人对细腰子干堤进行加固。这两项工程组织得当,施工进展很快,质量也非常好。工程结束前,马鸿逵来到了灵武,听赵旭东汇报后表扬了赵旭东,但是对“新开渠”“细腰子干堤”两个名字感觉到很难听,就用自己的字命名“少云渠”“少五堤”。当政府将这两个名称公布出去后,老百姓很明智,并没有怪罪赵旭东,而是在背后咒骂马鸿逵“太不要脸!”以马鸿逵的字命名的渠和堤的名称始终没有叫响。
赵旭东任灵武县县长,出于地方官的责任,曾做过一些公益事业,老百姓也予以肯定。灵武高庙建成后,当地著名文人、清末拔贡唐万寿撰写了一副对联,木匠刻制好后,悬挂在庙门两侧,上联是“五赵出头兴国土”,下联是“三李显身立纲常”。这是对筹建高庙工程中重要人物的彰显。上联五赵中的其中之一赵即赵旭东。
由于赵旭东是马鸿逵统治阶段的官吏,在多年从政的生涯中,他也奉行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圆滑处世的为官之道。他对马鸿逵统治集团言听计从,听候调遣指挥,按照命令行事,也做过很多欺压人民、坑害百姓的坏事。他作为马鸿逵的老部下,也深得马鸿逵的赞赏和器重。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赵旭东调往银川,任马鸿逵公馆庶务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