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回族厨师王意兴
在灵武地区,尤其是20世纪,老百姓家中的婚嫁宴席待客都习惯在家中操办,回族婚嫁宴席也是一样。而在灵武回族婚嫁宴席中做厨师享有盛誉的要数王意兴了。
王意兴,1911年3月出生在灵武崇兴镇崇兴村五队一个回族农民家中。他个子很大,慈眉善耳,长脸,下巴留着胡须,常年穿一身黑裤褂,戴一顶很洁净的白帽。他的父亲是一个有名望的回族厨师,手艺非常好,常年走乡串户为办喜宴的家庭做厨。王意兴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处做厨,在厨艺上得到了真传。到了十几岁时,他在崇兴街上的店铺里给人当小伙计,成年后,便在街上开了个小饭铺,经营羊杂碎、小揪面、锅贴包子、炒糊饽等食品。
王意兴非常聪明,早年学艺非常刻苦,据邻居说,他小时候经常用西瓜皮、白菜帮子、白萝卜练刀功,用炒瓢端沙子练习腕力。在钻研烹饪技术中,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摸,悟性非常好。在经营中,热情服务,童叟无欺,不管什么人到饭馆吃饭,他都亲自上灶操作。久而久之,回头吃饭的客人非常多,饭馆的生意越做越好,铺面也不断扩大。但他不满足自己的手艺,挤时间在宁夏山川遍访名师。如吴忠有名的金彪厨师,就是他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回族菜肴的做法,仅羊肉菜系,就在炒、煸、熘、烩、烧、焖、蒸、煮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他做的手抓羊肉,味道堪称一绝。他的做法是,选用羯羊肉为料,先用冷水浸泡,去掉血水,再人冷水锅中煮,水开后不停地撇去浮沫,肉三成熟后下入桂皮、八角、姜片、花椒、香叶、草果等调料。做出来的羊肉白里透红,不腻不膻,鲜嫩味美,非常受客人的欢迎。
王意兴性格憨厚,但也很倔犟,对于粗制滥造、慢怠客人、不讲职业道德的同行,他不仅看不起,也不愿意打交道。他在大集体时期的食堂工作时,对一些短斤少两的做法非常厌恶,对个别人不讲卫生,做饭用不干净的蔬菜更是气愤,甚至摔刀杖、耍脾气、出语斥责。大家也都知道他的品行,给他当下手或在一起工作时,都是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大家按照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及他的性格,给他起了个绰号“王四牛子”。时间久了,灵武山川乡村很多人叫不上王意兴的大名,但说起“王四牛子”却谁都知道。经常还能听到人们这样的对话:“你昨天干啥去了?”“吃席去了。”“谁做的席?”“王四牛子做的!”人们在对话中虽然没有把办席的主人讲清楚。但却把厨师的名字叫得非常响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王意兴关闭了在崇兴镇开的饭馆,到县城回民厨师车芳开的合作食堂里当厨师,后来合作食堂更名为灵武县回民食堂,王意兴仍然从事厨师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王意兴从灵武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退休。退休后,很多餐馆都高薪聘请他去主厨,他都没有去,而是每天上寺做礼拜,回家后就静坐在家里潜心研究回民菜系。那时人们办理婚宴大多在家中操办,不管是谁,只要请他去操作宴席,他都欣然前往,大展其艺。特别是他做的鸡茸子很有特色。他先用刀背反复敲砸鸡脯,然后团成粒粒,下锅后在清汤上飘荡,没有一粒下沉。他做的酿发菜,菜底用鸡蛋铺垫,中间夹入发菜上笼蒸,出笼浇上汤料,色味俱佳,浓香四溢,令人翘指称赞。
王意兴在灵武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清真烹饪大师,灵武有名的回族厨师马荣、马忠财都跟他学过厨艺。而且都在回民食堂和他一起工作过,关系处得也非常融洽。在20世纪50年代,百姓家庭生活都不富裕,他在做厨时,就用灵武本地产的山芋、蔬菜、豆腐、粉条等,做出了很多色香味美的菜肴,如拔丝山芋、醋熘白菜、麻辣豆腐等,别有风味,既弥补了主人经济条件不足的缺憾,还使客人吃得高兴满意。
王意兴从事厨艺4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清真菜系烹饪经验,他的儿子王殿强跟他学了多年的厨艺,继承了其父的很多优点和技术,也曾在灵武意新餐厅等饭馆做过厨,但人们还是觉得殿强的手艺不如他的老父亲。
1991年,王意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