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城在建造时的地理位置
站在市区的高层建设物上,西野眺望,山峦起伏连绵,碧绿四野,西湖水碧波荡漾,黄河、秦渠蜿蜒跃宏流去,群山碧野环抱着灵武城,美景尽收眼帘。
登高远眺,回眸着足下,人们总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灵武城建于何年?为什么坐落在这里?建造灵州城时有什么讲究没有?细究起来,细心的人通过观察,从远山山脉、沟渠、湖泊会悟出一些道理的。
灵武城按有些史料上记载,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在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多少迁移、重建,究竟灵州城最早建城的位置在哪里一直是多少专家学者争论不息的话题。很多人引经据典,但定义一直非常难下。说法非常多,有的说,在灵武崇兴处,有的讲在新华桥河忠堡,还有的说在吴忠东塔处,但真正能佐证说服人的证明历史的物证直到今天还是没有。最早筑的城址究竟在何处,只能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相信有一天地基的挖掘工作会在某一处出土重见天日的旧城旧址的铁证,那时现在的专家学者不管是臆猜的还是论证不严谨的思维都会随着真正的历史验证而破灭。
千百年来,古代先民对山脉走向有着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积累着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建造时,为了达到“迎气”“生气”“聚气”“藏气”的目的,刻意追求山环水抱的理想格局。1700年前,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来到南京清凉山,与孙权驻马观赏山势。看到清凉山美景,不由赞叹:“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孙权听后大为赞赏,在此筑城。因此人们讲究建城首先的基本原则是背山傍水,山为屏蔽。
根据现存可以查找的史料,现在的灵武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扩建,明万历五年(1577年),用砖石裹城,城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60年间3次修城。目前城西北角尚存,但已残垣破土,令人惋惜。
仔细地沿现在市区四个方向向外放射性地各走五公里,一些用各种学术的特征简述了很多建城时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起来有气象、地理、地貌及堪舆中间的很多学问。中华大地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很多民俗民风很淳厚,包括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人称神州大地“九州”。一些学术性的东西更加深奥和厚重。灵武历史上称为“州”,建城自然讲究就很多了。四个方向各勘查5公里,观察地理、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当时建城的条件。
灵武的东部是毛乌素沙漠,千百年来随着洪水的不停冲刷像一把打开的扇子,扇面向西铺开,千百年来沉积地质形成了洪积扇地貌单元。我在1981年县基本建设委员会负责城市规划工作,收集基础资料时,到地质勘探队了解过灵武的地质情况,后来在县城不断的基建工作中,到过很多工地,县城东边基础钻探时,沙砾颗粒大,密实基础比较好,地耐力较高,而西边区域基础沙砾较少,土质松散,地质地耐力低,特别是部分地域甚至有流沙情况。现在西门外计生委大楼的地基开挖时大量的流沙出现,设计时本来是条型基础后变动为满堂红基础,以克服流沙和基础不实的弊病。这种情况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这个现实。
现在的灵武城就建在这个地貌单元上,从陕西的最西边的城市定边县到灵武地界,基本属于沙漠,而灵武这块地方,得天独厚的靠近黄河,有引水灌溉之天然条件,土地肥沃,东枕高丘,西临黄河,从军事上讲黄河西障,东临丘野屏障,能攻善守,进退自如,是屯兵防守的要塞之地。
建城如同大树道理,根干枝一气贯通,城的根在东面为最上,从堪舆的学说上讲属太祖,最高的一面山是我们站在市区最高处可以看到的烟墩山,这是灵武城的主根,在这里以从东向西排列的山脉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中间,有三座山坐落在现园艺场东墙外,这几座山叫少祖,也是灵武城这棵大树的主干,向下延伸,在这块非常平坦的地方上建起了灵武城,是灵州城大树的果实,也称穴星。灵武城的西边坐落着天然的湖泊——西湖,连贯太祖、少祖、灵武城、西湖,这几个地方人们将它们形容成人的脸面。烟墩山为顶额,三架山在中央,称做脸面上的鼻梁,是最高的部分,也是脸面上最主要部分。灵武城则是鼻梁和口的中间为人中,而坐落人中下的口则是西湖了。山形自上而下,合乎古代建城的“依山”原则。在水利和水利的讲究上,从古到今,人们从事建筑讲究这么三句话“大为城池,中为阳宅,小为阴宅”都考虑防洪措施,对于水的流向和防洪都非常重视。灵武城东临山,西邻水,建城时东边的烟墩沟的洪水从城北边流过,而南边黑儿沟从南边流过,流向都是自东向西,从高流低,绕城而过,流入湖河。从水利水系上,从自然走向上计算考虑得非常周全。有大的山洪则对灵武无患。在过去,人们饱受黄河泛滥之患,建城时,傍丘而建,地势高,黄河淹不上这个位置。城郭老年人形象地把它比做一个金蟾扑在岸上,不受水患之苦。建城符合了“傍水”这个原则。
从气象上来分析,河大水气润,从高处往下看,两条自然的泄洪沟,如蜿蜒的巨龙,环抱着灵武。灵武东有山丘,南有海子湖,北有马场湖,西有西湖,这三湖是调节灵武气候的“人工肺”,可见县城的筑造古人综合了多种有利因素,本着不利因素用优势来弥补而建造城市的。
东边山丘,从地理上来看,也是县城东边的自然屏障和根,从军事等观点来看,形成了自然的屏障。灵武从历代是屯兵之事,唐代“安史之乱”唐肃宗灵州称帝,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用气象学说上来讲,灵武城东边这些连绵起伏的丘陵,千百年来,阻挡着沙尘的侵袭,也是建造者选址时考虑的有利因素。
建灵武城,它的子午线偏25°,从这一点来讲是几千年来,民俗中建房的需要,也许是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地为方,城池稍偏一点,也许是对于日照的需要。
建造城市,四周都有互相联系的自然环境,从建造灵武城可以看出选址是精心的,综合了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综合山形峦势,照顾水流背向,前后左右,不违背天然之理,不破坏自然景观,达到中庸和谐的自然景观,这是人类长期生活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综合灵州城建造时的各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在大自然中,人们从事某一项事务时,无不含着一些奥秘和因素、经验在里面,就建城来讲,可以说包含着天文地理、堪舆、水利、地质等内容在里面。同时,人们在生活中还遵循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古老的文化,很厚重也很深,贯穿着一些文化底蕴在中间,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讨、借鉴,取其精华,抛弃糟粕,为今天更好地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