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流淌着狄仁杰斩九龙美丽神话的河,从远古的唐朝流到今天,流过宁州山城之南,南山之北。流绿了川,流红了两岸;流得桃花红李花白,流出了名传遐迩的菩萨庙黄甘桃,曾为贡品,流得人灵地杰,成了人才的故园。这河因那个美丽神话得名九龙河,这川就叫九龙川。宁州也因这河这川成了物华天宝的文化名城。
这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古老的仰韶文化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遗迹,这里曾是西周奴隶制社会初期就被开垦的处女地之一,它是秦之重关大郡,是唐宋大治之名州。
这城是一个人灵地杰的地方。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曾西达崆峒途经此地,登上鸡头山,他曾花去了两年时间向这里“生而神灵,长而博学,洞察天地阴阳,四时运气之理,精通医术医药”的岐伯,提出了一千多个医学问题,得到了岐伯答复。先周部族的第三代首领公刘(不窋之孙)曾在这里“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使农耕文化广泛传播,他此后的八代优秀子孙,都在这里发展。依此下来还有公刘的第十代子孙古公亶父,汉代的公孙贺,文武双全的傅介子,唐代名臣狄仁杰,以及历史长河中灿若群星的忠臣名将,世代雄杰。
这城是一个优秀的地方,而且被优秀的精神世代滋养得风光无限。南山脚下,九龙河畔,有块平坦的滩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修成了烈士陵园,安葬着解放宁县牺牲的数百名烈士的英骨,这里使人望而敬仰不已。1956年,这些英骨搬迁进庙咀梁烈士陵园,后来,这里建起了一所培育桃李的校园——宁县二中。这里成了人才的摇篮。
大道朝前 德范为先
有人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大圈系:即以探索客观的物质世界为主的西方文化圈系、以探索社会人伦关系为主的中国文化圈系和以探索生命奥秘为主的印度文化圈系,而且这三个文化圈系是由西方文化圈系经中国文化圈系最后上升到印度文化圈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就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中论及到许多人们应该遵守的规范,这种规范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组织体系的一个真正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早在中华人文初始,轩辕黄帝在中国黄河流域就实行德政,他广施恩泽,安抚百姓,利及万物,体察世情。古之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德以裕万世”。古代先周首领重农耕,种黍稷,教民稼穑,继承美德、遵守宗旨,守以敦笃,奉以忠信,施行教化。祖先的美德在宁州这块大地上生根开花,代代相传。进入上世纪90年代,宁州大地上的最高学府——宁县二中,在教学工作中仍然没有忘记德育这块大宝石。并且让它重新放出灿烂的光芒……
宁县第二中学的领导班子是由七人组成的老中青团体。学校领导班子以传统美德为基础,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及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进行领导班子自我美德的建设。当我们走进九龙河畔南山脚下的宁县二中大门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巍峨的教学大楼,整洁的校园,整齐的房舍让人觉得这个学校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学校。然而,当我们走进校长惠志涛的办公室时,不免有些惊讶,和崭新的校舍相比,这位四十多岁、沉稳而又灵活的校长的办公室却显得十分寒碜。他的办公桌仍然是六七十年代建校初期的两斗桌,桌上的漆皮已经脱落,显出斑驳的残缺,他的座椅也是一个陈旧的木椅,比较现代的是一个简易的沙发和一个书架。在这里丝毫感觉不到豪华、气派,有的是清贫、坚守和执著。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头人,这个中等身材,身板结实,朴实中饱含着热情,敦厚中饱含着英气,气魄中饱含着爽秀的中年校长使我们看到了“先校后己”的美德。副校长马鹏洲,高高的个头,诚恳实在,脸上有着平淡的微笑,显得很有城府。副校长杨颢主抓教学,表现出勤勉负重的美德,他除自己带课而外,常常深入科室,抓教学研究工作,一有时间,他就到教室转一转,观察教师教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在工作中有力地配合校长,使学校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上升。在采访过程中,勤勉、谨慎而又自重的孟校长孟生桢,也使我们深受感动,这位连续陪过四任校长的总务主任出身的副校长,在他管理全校财务的十余年里,从来不占学校一分钱的便宜,不多烧学校一斤煤,不多用一度电。相反,他却对学校的大小事勤动手、勤动嘴,每年没有假期地为学校教职工做好下学期的准备工作。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却对教职工充满火一样的热情。他对每年每人几十块钱的医药费,精打细算,根据一线职工的病情和退休老职工难处,把钱公平合理地发放出去,而他自己是个老病号,却不去享受。同时他对学校的车费、差旅费等开支卡得很严,就连校领导也一视同仁,而他对学校教职工的事却时时放在心上。由于宁县经济较差,教职工常发不出工资,他主管后勤和财务,硬是通过各种途径按时定额发放了教职工的工资,使教职工们能安心工作。
学校领导个人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同时,没有停止对整个班子道德方面的建设。学校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五个一”(即负责一方面工作,分管一个年级组,蹲点一个教研室,轮流一周值勤,创带一个文明班组),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四带头(廉洁奉公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文明规范带头,教改实验带头),并且规定班子成员达到“三个一”(探入教学第一线,深入班组,深入联系师生)来抓作风建设,还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三个一”(一个原则——党性原则,一个立足点——干一番事业,一个目标——跻身于全区一流学校)。
宁县二中实施的“德”是一个“大德”。这个大德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始终不渝地奋斗来实现办学规范化、标准化,成为全区一流的学校。为了完成这个“大德”,学校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宁县二中规范化管理(试行)规定》,内容包括十章五十二条,涉及行政、德育、教学、体美劳、教职工、学生、总务后勤、治安秩序八个方面。为了完善这个大德,在实施操作中,学校狠抓管理,重视终端显示。各处室通过检查、指导、考核、总结、奖惩及活动安排的实施来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又不是机械管理,用校长惠志涛的话说就是“无情管理,有情操作”。这又是一种德的显示,使这个大德成为积极的、向上的、灵活而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严格要求教师,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还应该关心和爱护教师。学校根据特点,创办了校办印刷厂,每年给学校上交5万元,还安排了30多位教师子女就业,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后顾之忧。1996年学校又通过各种努力,争取到了资金,建起了教师住宅楼,为36名教师解决了住房,凡教龄在8年以上的教师都搬入了新居。学校采取争取投资、本校筹资、社会集资等办法,筹资238万元,建成图书实验楼,楼内多媒体计算机室、语音室、试听室一应俱全。为教师提高素质创造了良好的基地;学校还计划筹资200多万元,为学生建成一座面积3180平方米的宿舍楼,目前工程已立项,图纸已设计完成,基础开挖工作全面展开。坚持对教职工进行两年一次体检,节假日慰问离退休教职工,对教师的红白喜事这些细小的问题,校领导都要给予关心,并亲自参加。有次学校刘啸老师结婚,班车走到秦村时,天下起了大雨,校领导便在泥水里步行了10多公里,赶到刘老师家里,参加了婚礼。学校教工乔逢善去世后,学校领导冒雨拿着花圈走了5公里多路,赶到乔师傅的灵堂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宁县二中学校领导班子就是用这种尊重职工,关心教师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德”的集体形象,在教师和校园中得到了拥戴。
正是校领导班子的以身作则和长远规划,使“大德”的阳光洒满校园,使宁县二中的德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那种牺牲自我,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贡献社会的道德品质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理科教师王焕儒,老伴得了眼疾,双目失明而卧床不起,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自理。王老师有四个孩子,他在家里既要为老伴接屎端尿,还要为孩子做吃做穿。有时候上一整天的课,回家看到老伴满面愁云,一片零乱的屋子里王老师在眼睁睁地盯着他的四个儿女面前不知多少次咽下眼泪。看着马上就要用空的面口袋,他也曾想,干脆回家种地算了。可是这时候学校领导来了,他们带着学生为王老师买来的米面。当王老师送走校领导的时候,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工作,回报学校。这年王老师接了一个初三班,是一个最差的班,教师们谁都不想带这个班,谁也没有办法。但是王老师在家庭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是学校的关怀给了他信心,他狠下决心,想方设法做学生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在别人心目中最差的班在全校所考的八名中专考生中就占了七名。是学校的“大德”感动了王老师,王老师又在这种“大德”的激励和感召下,把关怀化为一种鼓舞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传给了学生,产生了惊人的奇迹。
是的,校领导班子的德范传达给教师,教师又把这种德范传达给了学生。教导主任、全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卜宗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传达德范的老师。宁县二中的学生多是来自农村,大多住校。到了冬季,晚上特别冷,卜老师就急在心里,他带领学生到商店里买回白纸,帮学生把宿舍所有的窗户都糊上。有些学生褥子特别薄,他就带领到附近乡村联系村民,为学生缀草帘子。班上有几名学生曾得过慢性病,卜老师怕影响学生学业,要求学生边学习边治疗。于是,他就在自己的房子里为学生生好火炉,一遍遍地为他们熬药,用小瓶子分开,并贴上标记,等待下课的学生来喝药……是他的这种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使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思想转变特别快,很快就成为积极向上的班级。
学校的每一个老师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把道德变为可感可触的热和光,洒在校园中,沐浴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生。学校政史地教研组组长,高中历史教师魏利生工作积极,吃苦踏实,任何工作从不落后,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和身教的典范。他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爱字为本,信任为凭,严字当头,善意为终”的方针,采用“交心谈心、了解苦衷、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因势利导”的方法,使十几年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升学率和差生转化率高。他对差生的教育也从来不放松,以关怀爱护、交心谈心为手段,重感情投资,以表扬鼓励为主,促使学生内部动力的迸发,效果良好。经他教育转化的学生有几名还考上了高等院校。
正是学校这种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德”象沽沽的清泉注入学生的血液,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并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回报的愿望。每届毕业生都要为母校留下一些留念品,或者是图书、或者是匾牌、或者是帐幕。学生离开母校时多半是在泪眼中一步一回头地离去的。而更多的是把母校的爱化成一种力量,干成事业,成为优秀人才回报母校。在建校四十周年庆祝大典期间,曾有106名事业有成的校友为母校助学兴教捐款5.6677万元,而更多的则是以己之长为母校回报,有的为母校提供建设投资信息、教研信息,有的为母校校园无偿铺路……
用道德行动创造一种爱的环境。然而并不沉醉在这种环境中,学校知道自己是为国家培养着接班人,以此为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才是他们的根本目标。学校根据国家关于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使德育工作发展,使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德育活动分年级系列化教育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有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项内容,这六项内容又以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纬,以高中低年级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螺旋式上升,建构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的德育教育内容。按照这些内容,他们将实现一个总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行为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并使他们中的优秀者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烈士王勇、王华就是他们这种教育成果的代表。曾任成都军区第十侦察大队二连四排副班长的宁县二中校友王勇,在云南1828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被云南边防部队党委追记一等功。校友王华是继王勇之后的又一革命烈士,他是学校九六届高中毕业生,1996年12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服役,1999年3月13日在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二次扫雷作战中光荣牺牲,被云南军区追认为中共党员,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
青青校园 师资为本
古老的宁州大地,耕地宽广,农业发达,人们以耕读传家,普遍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东汉著名思想家傅玄,其光彩照耀千古,影响流长。当代中国之后,宁县人民继续保持重视科学文化的传统,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在陇东大地上遥遥领先,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东移,作为传统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宁县,就显得失落了。如何让宁县人民的子弟不要落伍,不要成为时代的弃儿,作为宁县近50万人口的最高学府,宁县二中的各级领导和教师们既清楚知道自己在宁县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他们也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
宁县二中的各级领导不愿作为隐缩于西北一隅而饮泣的贫弱书生,他们要力争成为在时代大潮中弄潮的英雄才子。宁县二中如何不落伍于时代,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首先从教师的素质抓起,学校坚持不懈地走“教、转、导、管、帮、促、严、评、奖、罚”为一体的“十”字路,规范调控、约束、教育、管理、提高,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教”,就是狠抓学习,强化师德教育。学校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学校打印下发并组织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此为基础狠抓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滋生了向钱看的思想,教师也不例外,有些教师看到别人搞钱,自己也慌了,淡漠了爱岗敬业的精神。于是,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心中的好形象”模范师德评选活动,依靠榜样激励和舆论鞭策,多方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职业劳动与其人格塑造等三者关系,不断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内涵。通过活动使学校因几位教师南下而引起的教师思想波动得到了稳定。有几位打起铺盖卷准备动身的教师,主动又回到了讲坛上。
——“转”就是研讨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思想的彻底转轨。古老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孩子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没有人为他们的孩子安排一个舒适工作,他们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考上学才能离开这个穷窝窝,才能跳出农门,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曾有一个阶段,宁县二中的老师们顺应了父老乡亲的这个愿望,他们苦教、学生苦学,送走了一只只金色的凤凰。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单靠高考作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合教育规律,于是学校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先导,组织全体教学工作者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省、地、县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学校拟订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案,开辟了“素质教育大家谈”专栏,推动素质教育的良好气氛的形成,从而使学校行政领导及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并能积极地投身于素质教育的研究探讨和实践中去。
——“导”就是情感投入激励。引导激发内在力量,把学校的总体目标内化成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通过实施全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教育教学一线培养发展党员等一系列实际工作,以感情投入,用导向激励,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从事本职工作的坚定信念。
——“管”就是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1996年11月份宁县二中在宁县行业依法治理试点工作中形成了《宁县二中规范化管理(试行)规定》,与之相适应,学校先后完善了教职工年度考核,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学规划、标准、常规要求等实施方案和细则,形成并坚持领导值周制,职工上班签到制、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制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制等工作制度,为《规定》的全面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帮”就是以“十五字经”为纽带,狠抓青年教师培养,帮其向上,促期脱颖而出。学校教育教学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工作格局,青年教师占教学骨干的70%以上。学校抓青年教师的“十五字经”是“压担子,开路子、送钥匙、交朋友、解难题”。“压担子”即是配备梯队结构,分高初中部实施“循环”,让其负重前进。33岁的数学教师拜军锋,29岁的语文教师姜佐政等一大批青年教师被学校提升到高中部任教师,有的还担任了教研组长。“开路子”即在教育教学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为青年教师发展、成长搭舞台、建基地,从而使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教研工作上互相竞赛,形成了并驾齐驱的良好氛围。“送钥匙”即是采取“五个一”的办法,具体讲就是,要求一位青年教师由一名中老年教师传帮带。老教师刘旺夫对他已当教师的学生依然像当初当班主任一样,坚持每周听学生的课,并指出不足,指导改进;化学教师崔家作、数学教师赵存智、校长兼英语教师惠志涛,副校长兼语文教师杨颢、历史教师魏利生等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坚持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对青年教师不懂的问题及时解答。而且这些骨干老师每学期为青年教师搞一次教学经验专题讲座。每月写一篇典型教案,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交朋友”即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行政领导与青年教师进行思想、业务双向交流。“解难题”即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三关心”,关心婚姻,关心吃住,关心家庭生活。
——“促”就是苦练内功,促使提高素质。逐步实现教学人员的整体优化。学校按照“强化专业知识,确保教学基础过关,加强教育培训再学习,实现学历提高,实现学历达标,学科优化配套”的教师培训中长远规划,通过制定并检查、考核教师业务进修计划及内容,支持、鼓励,要求学历未达标的教师通过卫电高师学习、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在职离职进修等途径确保计划逐步实现。在专职教师中,近3年来,5人获本科文凭,11人获专科文凭,学历提高率达到20%以上,现仍有20多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学习考试。县局在全县组织开展的“教改能手”、“教坛新秀”、“五项全能”等教学业务竞赛评选活动中,学校推荐的人选90%以上成绩优异,榜上有名。
——“严”就是要求教师师德垂范,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律自省自重。教书育人,要遵循教育原则,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谨治学,要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探讨;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以丰富的知识武装人;从严执教,全面落实《宁县二中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宁县二中课堂教学标准》,教学管理系统严格检查考核,严格评价反馈,致力于实现“教学目标、备课过程、课堂讲练、质量检测”等教学过程的全优化。
——“评”就是公正考核,正确评价教师成绩。师德师绩评价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环节。第四届教代会审议通过的《宁县二中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年度考核方案》和《宁县二中教职工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考评方案》的全面实施,使全校工作有了一定活力,竞争态势初步形成。“两个方案”突出了“一个导向”和“四个结合”,方案体系比较科学、全面、公正、合理,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全面建立。“一个导向”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四个结合”即定性与质量结合,师德垂范与业务能力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显示相结合,隐性劳动与显性劳动相结合。
——“奖”就是依据制度细则,对实现整体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全部或部分付出劳动的一种精神或物质的肯定形式。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等;单项评价的方式包括模范班主任、高考奖、年级优化奖、会考奖、学科竞赛指导奖等。多种形式的“奖”基本做到了评选活动具有激励性,树立的典型具有榜样性,奖金发放具有震动性。
——“罚”就是依据制度细则,对未实现规定的整体目标或分项目标的全部或部分而采取的处理形式。它的方式主要包括:取消或降低年级优化奖(金),扣除年终岗位津贴、专业技术职务年度考核奖、班级班风月考核奖类等。
宁县二中加强师资建设的“十”字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校园里茁壮成长起来,学校先后有30名初级职称教师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有9名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教师赵存智获全地区首届“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教师拜军锋被评为“甘肃省首批骨干教师”;先后有47人次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省“园丁奖”,地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等称号。
百年树人 教研齐驱
如果说“十”字路的师资建设是宁县二中成为时代教育弄潮儿的基础,那么“狠抓教科研”就是它为成为时代教育弄潮儿而插上的一双羽翼。
为了实现与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并网接轨,学校在开办教师阅览室,加大公费订阅教育教学专业报纸杂志,不断充实增加教育信息藏量的同时,还派教学人员先后到北京、新乡、兰州、宝鸡等地学习观摩考察,还与北京群力中学、山东浜州中学结为信息联谊网,进行高考复习双向交流。学校还成立教学研究室、创办教学研究刊物、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并由教导处牵头,坚持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改信息交流会,开展教学研究。这样宁县二中也成为中国教育这个大的神经网络上的一个神经点、兴奋点,它也能敏锐地接收时代教育的信息,成为黄土地上一个高标准教学典型。
狠抓教科研,是宁县二中紧跟时代教育,实现办学水平现代化的一双大翅。在教学中渗透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学是宁县二中优化教学管理的目标;由“经验型”转为“学者型”的教师,把“苦干型”工作方式转化为“科研、实践加汗水”的新方式是学校一再倡导的追求教学质量上层次的主要途径。
学校根据生源较差的现实情况,在教研上首先借鉴上海教学经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适应课堂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和同质编组,实行分层次教学,使高中教学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初中部采用目标教学。在这两大课题的引导下,宁县二中真正创造出了一股蒸蒸日上的教科研氛围,教师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展露才华,大显身手。
惠志涛,这位成熟练达,内秀稳健的青年教育领导者,他出生在宁县,在教学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他13年连续担任高三级英语教学工作,授课班组生均成绩均高出地县平均线,10次名列全县第一。辅导学生参加省地英语学科竞赛,5年内就有27人次获奖。他坚持带头教改实验,在任教期间,担任学校外语组长7年,带领全组同志根据教学实际确定研究专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持组内研究专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他尝试研究的主体式英语教学法,将初中、高中知识点并举,知识覆盖面大,学生易接受,教学效果显著。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使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他任校长之后,在学校全面开展的教、科、研兴校活动中,没有居功自傲,相反,他的教学研究更加深入。学校白天要处理的事很多,工作繁杂量大,志涛还兼带了一个年级的英语课,时间对他来说像金子一样宝贵。在南山脚下的校园里,在上世纪50年代盖起的一间普通房间里,人们常在晚上十二点多还能看到志涛房间的灯亮着,伴着马莲河潺潺的水声,伴着九龙河畔清脆的蛙鸣,志涛潜心研究业务,总结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和方法。他先后整理、记录专业进修、教材分析、教法尝试和教育措施等笔记8本,与同行合编《新编高中英语水平测试》(上下册)一书经有关部门和专家鉴定,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陕、甘两省发行。同时,他还写成教学研究论文《认真研究<大纲>与<说明>,努力探索总复习方向》《从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狠抓学校教研工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强化艰苦奋斗教育》等论文,分别在地区《教研通讯》《甘肃教育学院报》等刊物发表。他的教研成果还获得省地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同时,他还担任庆阳地区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理事、英语分会理事长,他以自己的行动带动了宁县二中的教学研究,而且推动着全区教学研究工作的进展。
宁县二中的教学研究,在学校的正确倡导、校领导的带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惠志涛和校领导班子又不失时机地加强引导,并且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长,为宁县的教育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拜军锋,一位清瘦而又充满坚强内质的年轻教师,站在你面前的他充满了灵活和机智。
几年前,刚带上高三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时时困扰着年轻的拜老师。数学课堂上,当老师满头大汗,滔滔不绝时,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迟钝。而当老师要求学生做几道数学习题时,学生们却都来了精神,教室空气大变,询问声不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拜老师重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夏天的夜晚,宁县县城闷热难忍,拜老师放了上完晚自习的学生,穿着背心,爬在一张小桌子上,就在自己多年来所订的《甘肃教育》《中学数学教学》《数学研究》等十几种书刊中翻阅、查找、潜心钻研。经过近一个月的认真研究和深思熟虑,拜老师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教研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上起步,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大做文章。”从此,拜老师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前进,他不仅把教研工作和自己的教学实验及教改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把视线投向全县、投向时代、投向未来。他首创了“题组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宁县二中使用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使学校近年来的高考数学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每年平均为全县第一名,而且此成绩比地区平均线高出很多。拜老师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宁县二中良好的教研气氛中,他更加刻苦了。他从紧巴巴的日子里抠下钱,购买了更多的书刊。他不打麻将,不知道舞厅的大门在哪,他把更多的时间,甚至可贵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教学研究上,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研究观点:他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选择与此相适应的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高效复习方法,以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而去发挥主导作用;他认为,“创造就意味着选择”,而忽视了选择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创造,表现在解答数学问题上就显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应给学生尽量多创造练习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数学规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提高。
拜老师不断研究着,近年来他撰写论文60余篇,并已公开发表教研文章35篇,他本人也获得了“甘肃省骨干教师”、“地级优秀教师”、“宁县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53岁的老教师魏利生,严谨而朴实。他坐在你的面前,让你觉得他既是一位严厉的长者,又觉得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早在1985年,他就广泛接受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先后圆满完成了《条例化、序列化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应用》《历史高考问答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等教改课题。近年来,他老当益壮,更加勤奋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他家住农村,家里的10多亩地,全靠病弱的妻子一个人耕种。寒假和大部分周末,当别的老师回家时,魏老师却在校园里秉灯苦读,潜心研究教学。三伏大忙之际,家中那黄得快要掉在地里的麦子等着他收割,连复习的学生都急得要求给他割麦,可魏老师硬压下不安的心,千方百计地要教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除加强双基教学外,他特别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他精心选择和周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使“典型性、代表性、全面性、适当难度性”集中在一起,努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以满足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面对历史统考题中的分析题和问卷题,魏老师在深入研究历史高考题和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练习题目,指导学生把史料和提问结合起来阅读,在理解史料和明确提问的基础上分析史料,做出准确的答案。他把解答史料分析题的方法概括为:①借用原史料语句做答;②提炼概括、总结原史料意思做答;③把史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做答三种方法,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经过长期的典型引导,严格训练,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学生高兴地说:“魏老师讲的答案,不仅切题意,念起来上口好记,而且使人茅塞顿开,得到了解题的方法。”他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学术论文《历史高考问答题复习初探》《历史复习中的纵横联系》《简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论文,部分还被评为地区优秀论文。
李巧兰,一位眉清目秀的中等身材的女老师,她穿着一条黑色的连衣裙,双手抱着书,让你看她好像一个女学生。说起她的成绩,她总是三言两语,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起来瘦弱而且劳累过度的女子,她却有一颗坚强的心,她弱小的肩上却能担起沉重的担子。17岁时,她开始步上高中英语教学的讲坛。1986年,她的孩子出世,她没有享受本该享受的半年假期,生孩子两月后就走上了讲台。1990年她在西医大治病,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但她草草地买了药就返回了校讲坛。1992年她做手术,伤口未愈,便又走进了教室。……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对自己十分刻薄,但却对事业,对教研工作全力奉献。教学中,她刻苦钻研,以自研专题《高考试题解析与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设置知识点,授课中她探索出融“知识、趣味、系统、针对”四性于一体,以教材处理,授课艺术、板书设计为切入点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复习中她紧扣“双纲”,瞄准“双基”,结合学生实际编制筛选资料30套以上,任课班级高考成绩在全县完中及学校班级间一直名列前茅。1996年12月她任教的英语毕业会考合格率100%,列全区26所完中第一。
姜佐政,一位年轻而又结实的小伙子。他从宁县二中毕业,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母校工作,在业务上他不断探索,努力研究,形成自己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他以面引点,以点辐射,在议论文教学中已钻研完成了“议论文写作定位模式”课题,在教学中运用之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98年,他作为全区唯一的参加省高中语文课比武竞赛的教师,荣获三等奖。
崔家全,50岁,宁县二中化学教师。在他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从枯燥的化学研究起,认真研究教法,7年中,他所带的化学课5次名列前茅(全县第一)。他认真钻研优秀学生的培养方法,使15人次获地级以上奖励,有的还获得全国化学竞赛甘肃赛区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赵存智,54岁。他从当社请教师为一年级学生代“1+1”开始,在数学课堂上一讲就是33年,其中为高三代课10几年。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数学教学规律,探讨各年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89、1990年,他在县广播电视大学每天上课达8小时,课头从初一排到高三。1990、1991、1992年他分别被评为校级、县级、地级教学能手,1993年又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全区数学竞赛。1995年他带的数学课获全县会考第一名的好成绩,1996年又获全区第一名。从那时至今,他所代的数学高考成绩平均高出地区分数线6至10分。他在自我探讨数学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坚持从备课、课堂教学、批阅作业等方面对教学新手及中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
郭会玲、邱金科、李仲旭、栗继勇、白俊会、高再谦……还有一连串的名字,在宁县二中这样一个教育教研气氛十分浓厚的环境中,教研之花满园开放,人人都在搞教研,人人都有教研课题。
宁县二中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1993年高考录生175名,出现了办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学生段一萍、席康分获全省文科第一名、理科第四名,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录取。1997年高考录取率居全地区32所高中第二名,李蕊、赵东海分获全地区文史、外语类第一名,分别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湖南大学录取。1998年录取率居全地区第二名,全区文理科前20名中有6名考生榜上有名,理科考生刘强以618分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999年高考突破200人大关;2000年突破300人大关,录取354名;2001年突破400人大关,录取441名,进线率达到69.42%;2002年高考进线475人,进线率90.48%,居全地区完中前列。学生参加国家、省、地、县学科竞赛、书画竞赛、文体竞赛累计8人次获国家级、4人次获省级、91人次获地级、46人次获县级奖励。学校多年的全面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分别被评为“1991年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7年全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地级文明单位”、“地级文明卫生单位”,在全地区重点高中三年一次的两轮督导中,分别被评为一类学校,获一等奖。
“宁县是一个交通不便,矿产稀缺,工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的传统农业地区,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让这个地区的孩子们走出去为创建宏伟的事业打好基础”。当我崇敬地问起惠志涛为什么有如此顽强的事业心时,他这样回答我。是的,宁县二中的全体教职员工,在校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怀着对父老乡亲的责任感和报恩感而无私奉献,怀着一种赤子情怀和宏伟抱负而打造着宁县人民的千秋大业。对他们,宁县人民是放心的,是崇敬的……
当我们采访结束时,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看到一群群年轻的学子,正从四面八方奔来。这时太阳从东山升起,照耀着马莲河、城北河、九龙河,三条河上流金溢彩,这金子般的水花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宽广的金色河流,向山外奔去,向大海奔去,向未来奔去……
(文稿涉及内容截至2002年秋;作品主人公惠志涛荣获“中流砥柱”大型征评活动主人公银杯奖;作品于2002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组织举办的“中流砥柱”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入选活动获奖报告文学选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