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三个注重

新闻报道三个注重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年代,我提出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表明这时我对记者有了新的眼界与诉求。受这种说法的启发,我在1994年完成“双星道路”、“兴福现象”调查后提出了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我还有一个典型调查报道的“五个一”工程理论,也是在双星调查后形成的。新闻全息胚论、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五个一”工程、人才的六条标准论,这些不是教科书上得来的知识,而是在改革与新闻实践中提炼出的人生精华。

1994年,我的双星集团调查报告——《开拓市场经济的双星之路》,获第8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山东理论界的最高奖,也是山东省首次把理论界最高奖授予非专业研究人员。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锦良在全省理论界会议上,特地表扬我只身住在基层几十天进行蹲点的经历,并号召全省理论工作者学习这种深入改革一线的踏实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创新道路。

一个奔波在报道一线的记者获得专业性理论大奖,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引起议论。获奖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始终不满足于新闻事实的纯粹报道,总是志于探寻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规律。90年代,我提出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表明这时我对记者有了新的眼界与诉求。

中国古代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说法。受这种说法的启发,我在1994年完成“双星道路”、“兴福现象”调查后提出了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我认为当记者有三个层次:刚参加工作时以捕捉与报道新闻信息为主;后来对报道事实力求入其里、求其质,以寻找角度提出观点为要;再后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探求上,意在报道重要的新思想。当然,这三重境界常常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新闻报道的目标,在于以新闻渠道传播理论观点,以理论思维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走一条“发现思想,引领社会”的道路。

我还有一个典型调查报道的“五个一”工程理论,也是在双星调查后形成的。即一个典型要有一组探讨发展思路的调查报告、一篇推出人物的通讯、一篇阐释观点的人物访谈、一组表现现场的新闻照片、一篇开拓深度的理论文章。调查报道搭建了骨骼和框架,通讯特写勾勒了血脉与肌肉,人物访谈点击神经敏感部位,新闻照片活跃了眼睛等五官,理论文章亮出了头脑灵魂,这样几个东西都出来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便跳出来了。这一理论意在表达对一个典型要充分地开发,调研成果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挖掘,有个系统的思维。

一个优秀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应该是“比别人更早地发现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主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众不同,恰恰是真知灼见,在最恰当的时候传播出去,影响社会、推动历史进步。”这是我在1994年提出的新闻人才的六条标准。这六条要素中,“比别人更早,问题最重要,报道最及时,社会影响最大”是根本性的,也是我个人奋斗目标的定位

80年代初,我曾在新华社提出“新闻信息网”、“三级朋友网”、“第一个浪头新闻”、“上得天光,下接地气,以总书记眼光、农民的心来思考”等一系列理论看法。90年代前期,我开始了第二次理论总结。新闻全息胚论、新闻记者的“三重境界”说、“五个一”工程、人才的六条标准论,这些不是教科书上得来的知识,而是在改革与新闻实践中提炼出的人生精华。

很多记者到了36岁便觉得走上顶峰,便无路可走了,发生转型现象,转行当官去了。其实这是个瓶颈阶段。我是从30岁后有一次总结,到了40岁后,确立了一些更高远的标准,只有到了这时候,也才能够提得出来。到了成熟期,再总结一次。我经历了30岁、40岁、55岁三次大的总结,每次确立新的目标,寻找到新的动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