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华社农村

新华社农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穆青同志第一次见面是1981年12月份。这年年底,新华社摄影工作会召开了,这是十年浩劫结束后召开的第一次摄影工作会。会议结束时,穆青来了。他坐定后,作了“新闻摄影大有作为”的讲话,讲到一定要深入生活时,突然问:“谁是李锦,站起来”。接着说,什么是优秀记者,要让人民来说。

一、谁是李锦?站起来!

我在新华社36年,算是在浪头上行走的人,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苦大难,大喜大悲。想起穆青同志在农村改革初期对我的鼓励,困难时给我的殷切教诲,感念穆青同志对我的栽培养护之恩。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激之情,使我无法抑制,无法宁静得下来。

我是1976年10月到新华社的。过去对新华社的所知甚少,知道这是党和政府的舆论机关,作用特殊。但在少时还是知道穆青这个名字的,就像巴金、徐迟、周立波、杜鹏程、华山、杨朔等文化名人一样,穆青是一颗晶亮的星,闪耀在心际蓝色的天幕上。穆青的名字几乎是与新华社、焦裕禄这几个词同时铭记住的。在社教运动初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广播电台一遍遍朗诵,播音员声调低沉雄壮而又激越。就是那时候,穆青、冯健、周原的名字深深的铭在我们心上了。我当时正在上中学,尚处在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懵懂年龄,但用“咱们村的焦裕禄”为题写过村里一位干部的作文。显然,焦裕禄已成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影响我们的成长。

在以后的几年,我们听到穆青的讲话越来越多。一个杜导正,一个孙振,一个国内部,一个摄影部,从这些领导口中,不断听到穆青的声音,他们对于农村改革的大喊大叫,在我们这支队伍中急遽地卷起阵阵狂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总社开了好几次农村记者座谈会,南振中是在农村报道中有影响的记者,常被总社国内部抽去。每次从北京回来,总有穆青讲话要传达。穆青同志讲话的意思是,农村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可能要发生一场激变,旧的一条路走不通,就要寻找新的路。农村记者的责任很重,要了解群众的愿望与呼声,就要深入下去,在田头炕头去听农民啦真心话,发现新事物。领导们的这些话,如一把火烧在心里,直感到发烫,使我们坐不住,觉得人生难得一回搏,要拼搏在时代潮头,生命才有价值。正是穆青这些思想,鼓动我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义无反顾地投身农村大变革中。从1979年到1982年,我一直在鲁西北采访,去过800多个村庄。仅1981年,我就出发315天,把生命的最好年华献给了农村改革,这也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与穆青同志第一次见面是1981年12月份。此时,我到新华社工作已经5年了。在那前不久,有两次印象较深的记忆,一次是新闻照片《冒尖户王本跃与他的书记朋友》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穆青当天看到报纸便说,县委书记与农民多好,肩并肩,像兄弟俩似的。媳妇坐在棉车上,有生活气息。看这骡子也很精神,耳朵竖着,像也在听。穆青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得到穆青的表扬,摄影部领导孙振也很高兴。后来知道,当时上层对包产到户问题仍有分歧,有的干部“顶牛”很厉害,到底做人民的朋友?还是敌人?已在领导人口中当作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提出来了。这幅新闻照片发表在关键时刻,报道的主题与领导的讲话相暗合。

还有一件事,是《棉花县长散传单》的照片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山东棉花大丰收的两幅大照片,中央广播电台早晨播了。在编辑部见到蒋齐生,蒋老说,“穆青讲了,李锦要表扬”。作为一个年轻记者,连续听到社长的表扬,心里很高兴。我心里猜想,我啥时候能见到穆青社长哩,到总社来就望着穆青办公的那幢楼。见到五楼的灯亮着,心里就想,社长不知在关心什么,需要我们去调研。

这年年底,新华社摄影工作会召开了,这是十年浩劫结束后召开的第一次摄影工作会。会上,摄影部主任孙振安排我介绍在鲁西北农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经验,讲了一个上午,会议气氛热烈。有一封信是高唐县委写给穆青同志的,穆青同志让在会上读一下,使得会议气氛热烈起来。

会议结束时,穆青来了。他坐定后,作了“新闻摄影大有作为”的讲话,讲到一定要深入生活时,突然问:“谁是李锦,站起来”。我从第五排站了起来,全场都望着我,穆青同志盯着我看,约有三四秒钟,会场气氛像凝固了,一片静默。在短暂的停顿后,他一招手又让我坐下。

穆青说:“李锦同志为我们新华社争了光,带来了荣誉。李锦采访很深入,所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接着说,什么是优秀记者,要让人民来说。自己说自己是高级记者、特级记者不行呀,要让人民来评判,庄户人家的好记者,这是谁封的呀?人民封的。我内心非常激动,就像见到毛主席那么激动。穆青讲的什么话,我也记不清了,满脑子只记着两个字:“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