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代阿拉伯人原本没有历法,仅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记录年月,如“建造克尔白之年”、“马里卜大坝倒塌年”、“象年”,或以某个大酋长的出生、死亡来纪年。公元七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在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后率领一部分信徒出走麦地那,从此“希吉来”(意即迁徙)翻开伊斯兰教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页。17年之后,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宣布,先知率信徒出走麦地那的那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纪元,伊斯兰历(也称“希吉来”历)由此产生。按照中国的传统译法,伊斯兰历也称之为“回历”。
伊斯兰历是目前阿拉伯国家和一些伊斯兰教国家法定的公共历法。伊历一年为364天,一年分为12个太阴月,在每30年里有11年最后一个月要加一天。这样,在一百年里伊历与公历就要相差3年左右,伊历的十二个月份的名称分别是:穆哈拉姆(一月)、塞法尔(二月)、赖比阿·活勒(三月)、赖比阿·萨尼(四月)、朱马达·乌拉(五月)、马达·阿希拉(六月)、赖杰卜(七月)、舍尔班(八月)、拉马丹(九月)、绍瓦勒(十月)、祖勒·盖阿代(十一月)、祖勒·希杰(十二月)。伊历的年份则冠以A.H.字母,意为希吉来历的编写。在现代生活里,阿拉伯各国使用这些月份和伊历的程度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商业和国际事务方面各国多使用公历,在宗教事务方面则普遍使用伊历,有时这两种历法也同时并用。比如在开罗,尼罗河上的一座新桥被命名为“十月六日桥”,而其附近沙漠里新建的一座城市则叫“斋月十日城”,其实这两个日期指的是同一天,即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战的那一天,即公历10月6日,伊历斋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