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唯牺牲之大,无与伦比。及至制服强敌,抗战胜利,终于可以重整我们祖国之锦绣山河。在中国抗御外侮的历史上,应该写进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志中,作为可歌可泣的一页,这是史学家的责任,也是我们缅华社会华人华侨的义务。
沧桑巨变,转眼就是六十个春秋。回顾中国的远征大军在缅甸各地战场壮烈牺牲的情景,很多人都记忆犹新。战后,流落在缅甸和泰国的有几万人,其中很多是鳏寡孤独者。逝者如斯,生者几何,不就寥寥而已。那些以生命和血泪支撑了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幸存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人们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笔者在当阳生活二十八年,平时接触的流落当阳的抗日老军人有三十二位之多,现将他们的一部分生平大略依序整理如下:
白云峰 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十五期未毕业。参加第二十集团军,调驻腾冲洞山乡。他是中国部队长官部的情报工作人员,负责调查日军情报,做敌后情报工作。伪装投降日本,有不少人不知内情,对他不理解,说他是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腾冲结婚。妻子是腾冲人,名杨静芝。
白先生20世纪50年代来缅,常住当阳第三保。生一男三女,长子白世龙,在泰国亡故;女儿白丽清、白丽珍在泰国经商;小女儿白丽萍仍住当阳。该君学识渊博,曾任当阳大洪山光豪社座堂,为人清正廉明,晚年经营屠宰为业, 1979年去世。
吴应光 四川省内江县人,留缅后更名吴占奎。父亲吴鸿兵,二弟吴应有,三弟吴应才,现在内江市永兵乡丘家湾。吴老先生有两姓,又姓唐,名有义,高小教育程度。
1938年,吴应光二十一岁。时年全民抗日,四川每户三丁抽一,吴应光被抽入伍时,父母健在,两个弟弟还小。到湖南军训三个月,即赴云南进缅甸的第一批远征军。在南北掸邦交界处勐更与日本兵第一次接触战斗。把日军重重包围,敌军顽固死守数日,后因友军后援不到,丧失歼敌良机。
吴先生,普通兵一位,在枪林弹雨中与日军进行过九十多次出生入死的搏杀,所幸余生。他退伍后辗转当阳和佧佤山区一带做生意,在佧佤山区芒相娶妻傣族,现年已八十岁。1951年由芒相迁移至当阳第二保第六组落户。生有六男三女,长子吴德明在身边;次子岩散在泰国;三子岩腊在寮国(老挝);四子、五子不知去向;六子吴德昌受过点中文教育,高小毕业,现和大哥吴德明一起生活,已成家,种田种地,生活非常艰苦。三个女儿都嫁华人汉族。
吴先生八十一岁时因跌伤腿骨和坐骨,久治无效,且没有医药费和生活费,捱到八十四岁时令人怜悯地去世了。
黄芳镜 四川内江县白沙里观音汉蔴竹山人。十六岁参军,受训于重庆白石玉十二铺,受训后编入第三十九师,师长关全斌,调到云南省再编入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师。远征军长官部长官先是陈诚,后是卫立煌,军长张玉珍,驻防镇康、耿马、潞江沿岸,后再调第一线龙陵松山,后升为第二营中尉副官。退役后留在腾冲蒲川乡三坵田村,与邵应德之女邵美玉结婚,1951年携妻儿到缅甸当阳邦荣村落户定居。在邦荣种田种地养牲畜,收购土产为生。生五男一女,儿女受教育均在当阳。长男次男在当阳初中毕业后到台湾深造,现在台定居完婚;幼子黄绍发住当阳搞农业,生活可以温饱;黄老先生外孙杨寿清,现读曼德勒医科大学第三年。邵太夫人十年前亡故,黄芳镜先生于2005年春季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杨复光 字静初,云南腾冲勐连镇上寨人。十八岁参军,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后,在第六十军某营担任上校兼政治部主任。在河口战役同日军交战时,两次中弹,腿部和肩膀均受重伤。退役后回到家乡与番绍芝女士结婚,生二男一女。长子杨道仍在当阳开商店;次子杨本道在当阳初中毕业,曼德勒孔教高中第二届毕业,经全缅联考,成绩优良,赴台成功大学就读;小女儿在当阳孔圣中学当小学教师,生活可以温饱。
熊飞鹏 广东省梅县籍。该君曾是新加坡华侨,中国全民抗战军兴,回国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又名“蓝衣社”,直属蒋经国指挥,与蒋经国同军同团同营。其任务是联络通讯工作,经常往返新加坡、香港、广东和缅甸的情报机关工作。日本投降后在广东结婚,1949年携眷来缅,在曼德勒万德公司任职,后在当阳第一保定居,专代销万德公司、永安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的药材及百货,1964年全国商店收归国有,当阳104家商店也在内。为全家老幼生活着想,到莱吉山街再立门户做生意,非常艰辛。
妻危惠英,育六男二女。长男熊宏光,次男熊宏达,三男熊宏略,四男熊宏发,五男熊宏兵,六男熊宏安,长女熊彩霞,次女熊彩云,都已成家,两位女儿各在美国和台湾。熊君两夫妇现仍持外侨证,虽子女孝贤有为,但晚年染上痴呆症,不省人事。熊君一生为国工作,实在惋惜。先生热爱国家,热爱朋友,交际宽广,勤恳做事,工作认真,讲义气,有正义感,受人好评。
彭干秋 字道铭,又名彭杰,湖南省长沙市福临乡人,出生于1919年。因为抗日战争,国民政府与湖南省政府签订甲级四号壮丁,大量征收兵员。1942年7月20日应急出征,由乡公所送交县政府,再交谭司管区,又送至贵阳拨交西南模范第二大队,再开赴昆明补充远征军十一集团军,军长宋希濂。远征军长官部长官是陈诚,后是卫立煌。彭干秋转到第七十一军,军长是钟斌,第八十七师师长姓张,第二五九团,团长聂索怀部下第二营营长黎立成,第六连连长郭午阳,第二排排长袁绍富,班长徐国斌。本人是普通兵,没有任何职位。听命于国家,开赴怒江西岸龙陵松山战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把日军消灭殆尽后,部队撤回保山,慢慢再回昆明。
彭君因当时患疟疾,严重到不能行动,承蒙一些当地乡村人用滑竿抬到龙陵镇,但被国民政府和部队首长遗弃而不顾。后来身体渐次恢复,替人做各种各样的工作维持生活。后经朋友介绍在龙陵与刘书芳女士结婚,生男育女,长子彭定鄂,次子彭定钧,女儿彭灵芝适归杨德昌先生。
1950年云南解放,凡是当过国民党军人及其工作人员的都对共产党有很多恐惧,摸不清政策究竟如何,所以彭君携带儿女进入缅甸,到当阳求生三十年之久。后来儿女都在曼德勒经商,把两老接到曼德勒侍奉多年。刘女士于2001年去世,彭君于2003年弃养。(注:第八十七师师长姓张,因时久记不起名字了)
梁中武 广西人,壮族。从广西入伍后调拨云南昆明受训,不久就随军开赴前线,是西南运输大队副队长。日本投降后到缅甸当阳,娶妻掸族,儿女三五人,不成器。梁君在蛮优开酒公司,晚年后继无人,无人侍奉,死在女儿家。
李 铨 广西人,苗族。在当阳娶妻傣族,住在大洪山光豪社房内,无子女。
赵孟秋 贵州省盘江人,其号盘江老人,是抗战时期增援后勤部队的一位少将级军人。日军投降后,未随部队后撤,借辞到缅甸视察战场,留在大勐宜、贵概,再到腊戍。与张女士结婚,生一男一女。后因生活过于浪漫,与太太离异后跑到当阳教书四五年。当时张奇夫闻其名,聘请其到指挥部为政治部主任,时间两三年而已。离职后又到当阳,住在大洪山房子内。他能写十体书法,笔者曾投资帮忙到曼德勒旺明印务局制成电子版,出版过四百本字贴带到当阳销售,但当时任何笔文书籍卖出困难。不久后去世,安葬费是在当阳赵氏族人拼凑的,全体互助帮忙送上山。
陈华清 广西苗族,又名陈高人。黄埔军校十五期未毕业,妻子是云南人,儿女都在台湾,两老死在当阳,抗战时期的经历不清楚。
麦 炳 广东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陆军部队当过班长。妻子云南傣族。此人文学修养很深,好赌博,后来不知去向。
韦初仁 海南岛人。是一位陆军连长级军人,认识其人,但其生平和下落不详。
古天来 广东梅县人。太太是云南龙陵人,子女及家庭状况不详,只知道他是退伍军人。
叶树礼 广西人。只知道他是抗日战争老军人,最早在当阳五和公的洪门大爷,早已病死台湾。
丁自强 云南腾冲绮罗田心人。十八岁入伍,由腾冲乘军机到密支那,再以美国飞机送印度归新一军受训。因为他精干聪明,参加爆破组训练,也是属于跟从训练,升作上士班长,最后在孟德拉斯附近的森林地带作生活训练,又到孟买作降落伞训练,最后分配乘火车准备南下到锡兰(即今斯里兰卡),还未出发,军部即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全部集合加尔各答,步行回缅甸。先住腊戍邦雾,进饼店学手艺。结婚后太太也很能干,是做生意的好帮手。后迁当阳定居,专做破酥包子到处卖,在当阳出名,人称“包子老丁”。丁先生儿女众多,可惜到老无什么享受。他聪慧过人,懂五六种语言,前后在印度一年多时间,也懂印度语,却均未发挥这些本领,令人惋惜。
梅明翔 广东人。战时专门负责医药箱,行军随时跟随军医务人员走。退役后在当阳做买卖金银生意,后来正式开金铺。太太也是广东人,有三男二女,现全家定居台湾。
周 贵 广西壮族。编入新一军到印度受训,后由加尔各答步行回缅甸到八莫。娶妻中国傣族。后迁移到当阳,以赌为业,其子女事业不详。
陈龙文 广东人。妻子云南龙陵人。第十三兵团的第九军司令部上尉连长。流落当阳,最后在弄帕街被人杀害。
胡剑清 浙江人,妻子杨彩荷,龙陵人。抗战时期,西南运输大队中队长驾驶员。抗战胜利后正式退役,流落中国畹町,后迁棒赛,再到当阳,以吉普车跑当阳至腊戍线载客维生。子女众多,十七八年后全家迁居台湾。
徐毅坚 上海人,妻子杨彩菊。他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政府派到云南专司设计策划公路桥梁的特种工程师,其人性谦和,不随便与人争执。战后迁住当阳,同胡剑清是连襟兄弟。有二男二女。后同胡君一起去台湾(当阳张奇夫先生的衙门就是徐工程师设计建造的)。
徐克武 湖南人。抗战时期奉调新创立的降落伞兵团,入军官队训练兼通讯连连长职,随空军人员专负责降落伞工作。其他事迹不清,在当阳只是三四年时间,亦不知去向。
陈福昌 云南潞西人。其参军历史事迹虽听说过,但时间太久,而且接触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无法记载,等待查访。退役后经商,后转在当阳华文学校任初中教师八年,又到离当阳七英里的掸族寨子邦荣务农养牲畜,不几年去世,子女详情不知。
沈立中 湖南人。抗战时期跑滇缅公路,是负责军用物资运输的大队长。战后娶了一个云南傣族姑娘为妻,有子女两三人。曾在当阳开小型货车跑山区市集多年,后下落不详。
程克天 云南保山人,妻子缅甸华人。腾冲战役当过炮兵营上尉连长。
尹绍禹 云南腾冲洞山乡人。十六岁时在家乡参军,从腾冲乘军用飞机运到密支那,后同丁自强一起再转乘美国飞机到印度加尔各答受训,受训将近一年多,虽苦,但没有上过战场。本来已经准备出发了,但是,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没打成仗,遂随部队步行回缅甸,就在八莫停下来了。数年后与八莫生长的缅甸华侨王瑞云结婚,开饵丝面店,卖早晚点谋生。后迁当阳第四保落户,做花糖卖了七八年,兼与老乡六七人合股开过小公司,两三年后失败解散。再迁曼德勒81条街30条与31条中间买房置产,开设京香园餐厅十数年,后随子女到台湾,因心脏病的严重影响,致使神经有些失常。回到曼德勒后,自投护城河了却一生。
杨正伦 四川人。杨君受过中等教育,抗战军兴时,国家民族危急,全国人口四川最多,当时战事也还波及不到四川,规定四川省内凡三丁抽一,他正好是老二,愿意参加抗日行列。被送到湖南省受训两个月后,调入中国远征军系列,直接开赴云南和缅甸的第一线。在掸邦的勐更地区与日军交火,打了第一仗。后来也经过不少战役,因为负伤,脱离部队,流落在缅甸。由勐更上勐锐,再到当阳。妻子是龙陵人,做豆腐豆芽买卖。杨君为人潇洒风趣,热爱朋友,而且正义,参加当阳云南滇剧研究社,逢年过节装扮丑角、老生、花旦。后死于当阳。
凌 刚 广西苗族,妻子云南傣族。日本投降后,携眷到当阳谋生,近来其家庭状况不明。
许汝盈 广东潮阳县人。年十八岁考入中央陆军官校第四分校第八总队第十五期,后来被派到云南,参加了松山战役。日本投降后复员,在中缅边境做些流动生意,并结婚生子。20世纪50年代迁住当阳,做糖果为业谋生。1980年后全家赴台定居。
胡枝贵 广东人。参加新一军到印度受训后,日本投降,步行回缅甸,又渐次到当阳定居。妻子当阳掸族。一生以赌为业,为人不正派,见钱眼开,是随时与人勾心斗角的危险人物。最不讲义气,红黑不分,在当阳恶名昭著,同廖承祥是同等名誉。
黄剑雄 广东澄海县人。妻子是云南龙陵人。黄君在家乡参加机械部队,受训三个月后,随部队开赴云南参加作战,主要工作是修理机械。黄剑雄在连队里任过上尉连长,其人性正直,讲义气,喜欢帮人解决困难。子女孝贤,在当阳名声得到好评。全家于1980年前后全部迁往台湾定居,安享晚年。
李蒸民 云南昆明人。年九十四岁高龄,现居住台湾。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攻读医科大学,临毕业前一年,日寇侵略东三省,慢慢延伸到江浙地带,上海人心惶恐不安,国民政府将医科大学迁移到昆明,他本是昆明人,在昆明完成了医学课程。在昆明实习不久,再到滇南部队里实习,后被编入第五军李弥部队当军医官。他医术高明,业务细心,后改调孙立人部下。抗日战争胜利后,流落腊戍、当阳做医生,政府公务员去医病,多数是免费,穷苦人去医病,也很少收费。昆明太太在家乡生育一女。后在当阳娶一位瑞丽傣族,生一女名李杏桃,三男李德鹏、李德钧、李德宽,子女孝贤能干。
李医官医术精湛高明,擅长西医,束手治病,无不妙手回春,在当阳乡村城市医名远播,年龄虽高,令他退而不休,欲罢不能,只好默默再继医济世。平时擅书法绘画、喜好摄影及冲洗,诗文更精深,在当阳留下不少墨宝作纪念。李夫人也是护理出身,贤惠慈祥,恩爱弥笃,伉俪情深。儿女事业各有所成。谚云:得道多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张绍华 四川省渠县人。1930年参加宋希濂部队,到云南滇西,开始在惠通桥,后以游击战形式在腾冲城外很多乡村与日军周旋。龙陵松山战役中,在炮兵连107阵地参加了松山周围的十五六次激烈战斗,以致左臂中弹,右脚腿部被手榴弹弹片打伤,至今伤疤可见。因为本人个子高大,行军时不是扛炮,就是捧机枪,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地与日军作战足足五年。1945年冬正式退伍,落籍于中缅边界黑勐弄,结婚生子,才得安心找事业,求生活。1957年转到当阳正式定居。
张绍华本人没有文化,年轻力壮时在九谷棒寨做过苦工,迁到当阳后,仍然在货车站做上下货物的苦力工人,人称“苦力老张”。全家七口人的生活,上有一位九十岁的岳父(现已去世),三男一女全靠张老一人负担。
晚年体力渐衰,为了健康也为了生活而改行,每天挑着一对箩筐,到大街小巷以买空瓶子,再卖进酱油坊或公司取得薄利,还是不敷生活应用。人有恻隐之心,老张的子女读书时,当阳侨校看到他生活非常艰苦贫困,就完全免掉学费。
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太苦,照顾不到儿女们的学业,管教不严,致使次子和最小的儿子做出些非法的事情,同时也染上毒品而早年丧命。
女儿虽已嫁人,同样没有办法接济家庭。长子年已将近五十,因为家庭贫穷,又不会做事,所以很难找对象,没有结过婚,钱找不来分文,生活费用仍由老张卖瓶子维持,又称“空瓶子老张”。
正当老张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驻缅甸使领馆发放远征军抗日参战老兵的问候和抚恤慰问金,曼德勒王升鸿先生通知当阳互助会理事长余家政和刘玉培两先生将缅币十万元转交张老,张老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在老张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祖国驻外使领馆的工作同志的热心关怀,对祖国没有忘记抗战老兵的贡献更是感动万分。
录下部分抗日老兵的简要情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无尽的思绪纷纷涌来,叫我不吐不快,特借本书一角,缀言以呈:
在20世纪那场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大浩劫中,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就是其中辉煌的章节。他们执戈卫国,赤胆忠魂,出生入死,壮志凌云,用鲜血和生命筑成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惊天地,泣鬼神。抚今追昔,当年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坚韧卓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殊为可贵,更应得到发扬和光大。今天,我们敬仰和追忆当年做出巨大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就是要使祖国人民和缅华社会的华人华侨牢记悲痛的历史,更愿地下的所有英灵不泯,永佑大中华的国土完整,两岸早日统一,把爱国精神弘扬于海外。
在缅甸,解甲图存的远征军将士千千万万,他们有不同的事业,不同的地位。现在为他们写书,实在迟了很多年,但也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再现。笔者所认识的当阳三十二位军人和工作人员,目前仅有李蒸民、熊飞鹏和张绍华三位老先生尚健在,其他均已去世,或下落不明。仅此简略的介绍,亦令人感慨万千,因赠诗一首:
伊江依旧水长流,
忠烈榜上传千秋。
保卫祖国英名在,
万古流芳誉全球。
(王升鸿 收集/禹志云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