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湖南省会同人。侗族。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湖南起义,历任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曾指挥苏中、豫东、济南等战役,参与指挥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血雨腥风中,粟裕等进步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巧妙突破包围的反动军警,迅速从常德撤离到武汉。粟裕被党组织安排在叶挺的第24师教导大队,按照一名职业军人的要求,接受严格的训练,并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教导大队的训练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一开始,粟裕瘦弱的身躯有些吃不消,但他咬牙坚持着。由于粟裕学习刻苦并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被任命为班长。不久,他由一名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随部队开往南昌。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粟裕所在的中队担任起义军革命委员会的警卫队,主要负责警卫起义军指挥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的安全。粟裕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参加革命战斗,但他非常沉着冷静,细心大胆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警卫任务。起义成功后,为了避开蒋介石纠集的大批敌军的进犯,起义部队决定撤离南昌,到广东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起义部队的损失惨重。在转向闽赣边境时,近万人的起义部队合并起来只剩下两千多人了。一次,粟裕所在的排在担负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时,粟裕头部负伤,昏迷掉队。苏醒后,他连走带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另一位掉队战友的搀扶下,追上了前面的队伍。不久,粟裕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从事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1928年4月,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发动湘南暴动,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正式宣布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并将部队进行整编,组成第28团、第29团、第31团、第32团,共4个团。井冈山斗争初期,粟裕担任主力第28团第5连党代表。根据部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战斗力的需要,粟裕的职务在党代表、连长之间曾做过几次调整。在战场上,粟裕那机智、沉着的战斗作风,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表扬。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为红四军第1纵队第2支队政委。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大军疯狂地扑向中央苏区,妄图一举剿灭红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奋起还击,展开反“围剿”斗争。当时在反“围剿”的誓师会场里,贴着这样一副醒目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朱德根据当时我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早期战略思想。第一次反“围剿”,正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范例。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年仅23岁的粟裕成功地指挥了龙冈战役,全歼敌第18师,并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共歼敌一千多人,俘获九千多人,给蒋介石发起的第一次大“围剿”以当头一击。毛泽东含笑写出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这次战斗的情景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1933年2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粟裕担任由红十军与红三十一师合编成的红十一军参谋长。1933年5月,红十一军在硝石地区同敌人一个师展开激战。粟裕和政委肖劲光亲临前线指挥,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歼灭敌人,取得胜利。战斗中,粟裕的左臂中弹受伤,伤情严重,但他仍然坚持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后来,他这条胳膊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残废了。
●启示
为了革命的胜利,老一辈军事家们不怕牺牲,冒着生命的危险,用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勇敢机智地打败了敌人,压制敌人的嚣张气焰,换取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定的社会局面。我们应该秉承先人的优秀传统,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