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焦裕禄(1922—1964),中国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他幼年家贫,仅接受过4年小学教育。1939年,其父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逼死,焦本人也被虏去辽宁抚顺做苦工。1941年,他设法逃出,流落至江苏宿迁。抗战结束后,他方才回到家乡。1946年,焦裕禄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随南下工作队前往河南尉氏。1950年,焦裕禄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3年,焦升任中国共青团中央地委第二书记,同年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临时公路总指挥。次年8月起,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56年底,焦裕禄返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调度科长等职。在此期间,焦患上了肝病。1962年,焦升任尉氏县委副书记,年底,又升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当时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猖獗,粮食产量全省倒数第一。焦裕禄率领全县群众展开生产自救,但由于身患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兰考。焦裕禄深深了解,要制服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0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农民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风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120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120多个大队,跋涉5000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洪图。但焦裕禄还没有来得及去实现他的计划,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如今,焦裕禄为彻底改变兰考面貌所绘制的蓝图已成为美好的现实。往日的飞沙地、老沙窝、盐碱滩已被如今“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繁荣景象所替代,焦裕禄的遗愿真正得以实现。
●启示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全在于他身上鲜明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和焦裕禄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衣食住行都不再像他那时那么艰苦,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有如地震和旱涝灾害、金融危机等。战胜这些挑战,离不开吃苦受累,有时甚至会遇到危险,依然需要焦裕禄那样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也是新时期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的需要。45年过去了,焦裕禄就像一座丰碑屹立不倒;焦裕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