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钱学森,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十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迎来了报效祖国的时刻。这时的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但祖国的召唤,使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6年中科院力学所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所长。周总理和中科院领导安排钱学森到东北参观,还特意让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看看。东北三省发达的重工业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但最令钱学森难忘的是与陈赓大将的会见。作为中央军委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院长的陈赓,素有“名将之鹰”的称誉,他求贤若渴,惜才如命,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
陈赓为钱学森举办了晚宴,席间陈赓迫不及待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他思谋已久的问题:“你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为什么不能搞呢?外国人能,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钱学森爽朗地回答。“好,真是太好了!我就要你这句话。”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钱学森终于将憋在心里几十年的这口气吐了出来,心情无比舒畅。这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从此,火箭、导弹事业成了钱学森工作的重心。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飞一举成功!喜讯像春雷一样传遍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万人空巷,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实现了!在“东风2号”发射成功之后不久,鉴于我国弹道导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国际上发展航天器的新情况,钱学森于1965年1月8日正式向国家提交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
钱学森的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立即付之于行动。在张爱萍将军的主持下,有关部门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规划设想,重量100公斤,发射时间在1970或1971年。为此,国防科委1965年10月召开了人造卫星工程总体方案讨论会,对规划设想进一步具体化,要求人造卫星:成功地飞上去转起来,地面测量系统抓得住、跟得上,全球人民看得见、听得到。还提出了进度要求:1965—1966年完成技术方案论证,建成地面测量系统;1969年完成正式样品试制。
我国的人造卫星工程正式启动。领导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神圣使命又落到了钱学森身上。周总理决定正式组建卫星研究院,纳入军队编制,由钱学森兼任院长。身穿绿色“防护衣”的中国空间技术队伍奇迹般地茁壮成长,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按周总理的命令,1970年4月24日下午5时30分,在戈壁大漠的试验场里,“长征1号”运载火箭喷射着橘红色烈焰,负载“东方红1号”卫星腾空而起,疾速地飞向太空。“箭星分离!”“卫星入轨!”晚上9时50分收到了卫星发射的《东方红》激越的乐章。中国的人造卫星上天了!中国的声音响彻了宇宙,传遍了世界!中国是继美、苏、法、日之后,成为第五个自行研制并发射卫星成功的国家,重量100公斤。无论是卫星重量或发射周期,都超过了其余四国的第一颗卫星,这是举世瞩目的了不起的成就。钱学森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巨大的。1989年6月29日,国际理工界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对此,国家领导人特意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大会以表庆贺。
1991年10月16日,党和国家鉴于钱学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杰出贡献和对国防事业的伟大成就,特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特意为一位科学家举行授奖仪式,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八十高龄的钱学森满怀深情地答谢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经典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