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作出。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推翻了外国专家的错误断言。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小档案

李四光,1889年生,湖北省黄冈市人。1940年赴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1927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就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因此,中外不少科学家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抱有悲观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遇到了石油短缺的问题,所需石油80%—90%都依靠出口。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外国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肯定地回答:“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作出。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推翻了外国专家的错误断言。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新中国有了油,还得有铀。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那一天,李四光随身带着他从欧洲特意带回来的探测器,和从中国境内发现的铀矿石,当场演示给领导人看。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他是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为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在李四光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相关故事

李四光的家乡是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他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成绩。李四光先去日本学造船,后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但也付出了不少实际代价。

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性用刮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李四光因为穷而吃过这样或那样的苦。但苦中有乐,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李四光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四光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