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高歌,男,汉族,194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上犹县,在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宁榥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和研究工作,该项成果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62年高歌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当时他认为从此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出力了,可是“文化大革命”一场动乱袭来,他被改行分到青海工作,他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
他工作的单位叫茫崖电厂,位于柴达木西部,戈壁滩沙漠的西南边,那里海拔三千多米,气压很低,高山反应严重,每年有八个半月最低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夏天也得穿毛衣。高歌没有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屈服,也不顾当时那使人窒息的政治气候,抓紧时间,拼命学习,很快他就担负起了全厂动力设备的技术工作。他没有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每次探亲回来,他总是搜罗一些被人们抛弃的专业书,带回工厂,悉心研究。
历史正如人们所盼望的那样,严寒终于过去,明媚的科学春天又回到了人间。1978年5月,研究生招生制度刚一恢复,高歌又跨进了母 校——北京航空学院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如果说上大学是出于对航空事业的好奇心,那么这次他是想铁心干一番事业,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所热爱的祖国。他在听着发动机系老师介绍可供研究生选择的科研方向,无巧不成书,当一听到“火焰稳定器”时,高歌心灵中的窗户一下打开了。那荒漠上的一个个沙丘,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他想沙丘稳定的自然现象,与火焰稳定器工程问题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规律?一个疑团埋在了他的心底。他满怀探索这一奥秘的愿望,选定了火焰稳定器这一研究方向,考取了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宁榥教授的研究生。
科研方向一定,高歌如追星赶月一般,疾速回到自己熟悉的沙漠地带。这浩瀚的沙漠一时成了他的天然实验室,他一会观察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各类沙丘,一会在沙丘上抛撒碎草让风吹动,观察气流经过沙丘时的运动情况,一会用尽力气将一个个沙丘破坏一部分,看风吹过沙丘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带着在荒漠上收集到的感性认识来校报到学习,有着丰富经验的宁榥教授听到高歌对沙丘的描述,很快意识到此种自然现象对于研究火焰稳定器有一定联系,并联想到美国人曾研究过的“雪堆”问题。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为解决喷气发动机火焰稳定问题,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是,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跳出老框框。他鼓励高歌要“发奋研究,有所建树,为国争光”。并将自己几十年用心血积累的二十多本有关漩涡方面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倾囊托出。并提醒高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随涡的研究上,在计算方面,尽量寻找工程上易于使用的方法。”
高歌牢牢记住导师的话。他潜心思索,刻苦钻研,在理论上首先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按照他提出的“漩涡局部稳定性理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纠正了几十年来人们认为“阻力越大,火焰越稳定”的片面结论。在这方面,他撰写的两篇论文,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很大兴趣。
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必须用工程实践来检验它,高歌开始了研究工作。因为是自选课题,缺少经费,开始他仅有一个研究生的研究费用,怎么办?他决心不坐等条件,要因陋就简,在工作中创造条件。他在别人的帮助下,买来了两大罐液化石油气,借来了流量表,开始了试验。试验十分顺利,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当吻合。他非常高兴,老师和同学都为他庆贺。
1981年,高歌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发明是世界航空喷气发动机部件技术研究方面的一大收获。高歌成功了,但这一切是他花了16年的准备和奋斗得来的。
●评点英雄
著名航空专家吴仲华教授对高歌说:“你在青海10年能有这个重大发现,值得!”1984年12月1日,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审核,决定给高歌等研究成功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理论及方法”颁发国家发明一等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它是一项“为中国人争气的、很有价值的重要发明,是一个很大的技术突破,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里的重大建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