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刘让贤,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什巴小学校长,1941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入党。他扎根山高坡陡的干旱地区——什巴,一干就是25年,用一颗诚挚的心为繁荣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十大”师德标兵。
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的大山里,有一个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地方——什巴小学。几十年间,什巴小学校长刘让贤每天在这里和五星红旗如影相随,和土家孩子们朝夕相伴,成为山乡教育的一面旗帜。
1956年,15岁的刘让贤随家人从天津移居青海,安家落户在互助县陶家寨。热情的土乡人民筹资送他念完了初中。为回报土乡人民的恩情,刘让贤毕业之后留下来,成为一名小学教师。1977年,他被派到离家二十多里之外的什巴小学担任校长。
光秃秃的山顶上,几段残垣断壁围着几间破落不堪的教室;两面窗户没有一块玻璃,课桌也就是一排土台子;经过了解他还发现,很多一年级的学生不会数数,不会说汉语,连“老师”也不会叫。望着自己的学校和68名灰头土脸的孩子,刘让贤心里百感交集。第二天一早默默地下了山。有人说:“外乡人就是外乡人,来了半天就吓跑了!”但是天刚擦黑,坎坷的山路上就出现了身背行李卷、手拎干粮袋的刘让贤。从此,几十载寒来暑往,刘让贤吃力跋涉的身影就成了这山沟里一道永远的风景线。为动员群众送子女上学,每天下午放学后,草草地用茶水就干粮填饱肚子,刘让贤就揣个手电筒,匆匆奔上山路。为了能使一名女孩子入学,刘让贤曾拉着村干部11次登门。经过他的努力,学校入学率从原来不足50%,很快就达到了100%。学校条件艰苦,缺乏可供孩子们阅读的课外书。每次出去开会,刘让贤总惦记着这件事。有一回,在一个机关收发室里看见半本没人要的《人民画报》,他如获至宝。凡是有字有画的东西,都变成了他的教材。他用通俗浅近的话对孩子们讲:壹元人民币背面印的是万里长城,贰元的背面则是海南名胜“南天一柱”……
“一半是老师,一半是父亲”,这是土乡人对刘让贤从教几十年的评价,也是刘让贤教师生涯的真实写照。刘让贤爱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为学生过生日,为学生洗冻伤、理发,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买文具,为失学的孩子慷慨解囊。为学生购买图书和文体活动器材,开展了一百五十多项创造性班队活动,有三十多项在全国少先队活动中获奖,7次夺得金杯,成为全国唯一的“七连冠”学校……
刘让贤爱学生胜过家人。1985年,他获得400元资金。当时,妻子有病,女儿在师范学校读书,大儿子在吉林上大学,每个月只能收到30元的生活费。为了维持学业,孩子们只好利用星期天打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让贤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用这笔资金为学校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多年来,他把被评为全省、全国劳模晋升的工资款捐出来,设立了“什巴小学德育奖励基金”。他撰写的《大山的冬花》一书出版后,又用1万元稿费设立了“东山乡教师奖励基金”。他将累计所得的二十余万元资金全部捐献出来。
2001年刘让贤退休了,但他当上了一名志愿教育者。他时刻牵挂着什巴小学,坚持步行到离家10公里外的大山里。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农家小院里归纳教学心得,写作教育论文,希望再做十年志愿教育者。如今,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然奉献着余力,尽己所能为什巴小学义务种菜,办石展,参与编写小学素质教育纪实丛书,用行动践行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永不停歇的生命承诺。
●经典语录
爱就奉献,奉献是老师的天职。
●评点英雄
2009年9月22日,“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揭晓,60位当选者的闪亮登场,奏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豪迈乐章。刘让贤就是其中的一位,全国师德标兵,坚守高寒山乡的“孺子牛”。刘让贤用他的大半辈子,倔强地做了一件事——站在山乡的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书。有人粗略地算过,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位执着的教师用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和他的双脚,“丈量”出七万多里崎岖的山路。他被人们发现并广泛关注,一直要到他执教二十多年之后。他先后荣获全省十大杰出校长、全国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原国家教委创设的首届“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名单上,就有他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