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红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学生。
家桢就是在人生殿堂中,点燃着的一支红烛。这支熠熠生辉的巨大红烛,照亮着学生们前进的步伐。
家桢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他具有甘为人梯、希望学生超越自己的高尚情操。他的学生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也有少数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还是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经过家桢精心培养的学生,许多都成了我国工、农、医、牧、林等部门的专家。
家桢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兄弟,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倾注心血,同时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新中国成立之前,他的一位学生从国外留学归来,一时找不到住房,这时家桢就把自己的住房一隔为二,腾出一间给学生住,以解燃眉之急。学生经济拮据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用自己有限的积蓄资助学生。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遇到问题时,他也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走出困境。
在抗日烽火燃烧时期,浙江大学生物系迁到贵州湄潭期间,生物系有一位15岁的实验员陈伯林,家桢看到这位天真可爱的实验员时,就为他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家桢亲自教他英文和英文打字,此外还教他采集生物标本、饲养果蝇和瓢虫及制作生物切片等实验技术,还给陈伯林传授细胞学、遗传学知识。陈伯林在家桢的帮助下,最终学完了生物系大学生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1947年,陈伯林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而被反动当局逮捕,家桢和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为保释陈伯林,四处奔走、费尽心机,但反动当局认定陈伯林是“首犯”而不予释放。此时的陈伯林老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生活陷入了绝境,竺可桢校长决定陈伯林的工资照发,家桢则是常去看望陈伯林的母亲,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安慰和帮助。新中国成立后,陈伯林在浙江农业大学任教,凭他在贵州湄潭时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已从实验员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陈伯林对家桢给予的帮助铭记在心,谈起家桢,他总会激动地说:“谈先生对我和我母亲的情义让我终生难忘,我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终身引以为荣。”
曾溢滔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家桢关心、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遗传学家。他进入复旦大学,他在血红蛋白研究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离不开家桢的帮助。为了使曾溢滔能进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家桢给曾溢滔当时就读的仲恺农校写信,还特地到上海市高教局说明情况。
1957年4月2日,家桢给仲恺农校写的信是这样的:
仲恺农校负责同志:
根据贵校三年级应届毕业生曾溢滔同学几次和我的通信,知道他有热切要求继续深造升学读书的愿望。他具有热爱科学的精神,尤其热爱遗传学。同时他对遗传学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独立思考能力。就他现有的学历,能有这样的水平是很难得的。因此我觉得:假如你们允许有少数比较优秀的青年在贵校毕业之后,可以继续升学,报考大学读书的话,则曾溢滔同学在学业知识(至少就我所了解的在遗传学方面)上是很优秀的。请你们给予考虑的机会,假如你们同意他可以继续升学,则他来报考本校,我是十分欢迎他的。本系从下学期起已决定开设遗传学专业。
此致
敬礼
生物系谈家桢
为示慎重,家桢还特地在信末盖了章。
曾溢滔进复旦大学求学光由广东省有关部门的应允还不行,因当年复旦大学只限在华东地区招生,曾溢滔是广州地区的考生,怎能进复旦呢?于是家桢又到上海市招生委、上海市高教局沟通,最终得到高教局领导舒文同志的支持,破例将曾溢滔的考卷调到上海批阅,这才让曾溢滔这位成绩优良的考生如愿以偿,进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
曾溢滔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血红蛋白研究领域的专家,他的成长与家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曾溢滔自己写的《谈家桢教授与血红蛋白研究》(见附录)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这篇文章刊登在2008年出版的《仁者寿:谈家桢百岁璀璨人生》一书中。
家桢在他96岁寿辰时曾对朋友们说过这样的几句话:“我没有动产,也没有不动产;对一名教师来说,他的财富就是学生,我有许多学生,而且有在各自的教育、科研领域内取得令人欣慰成绩的学生,我为自己有这样一批学生而高兴,也因有这样一批学生而感到幸福。”
确实,对家桢来说,幸福不是钱财、房产,而是学有专长、事业有成的学生。在他的学生中,像曾溢滔那样,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不在少数,这些学生在成为专家、教授之后并未忘记家桢对他们的帮助、教育和培养,在家桢百岁寿辰前,纷纷拿起笔撰文对家桢倾诉衷肠,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们对家桢的感激之情,从每篇文章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学生与家桢之间的师生深情。在我思念家桢的日子里,我总会翻阅这些文章,内心激动,不仅为家桢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而且为家桢能拥有这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而高兴。
学生们写的文章很多,我任意选了几篇放于本书的附录中。写这一部分文章的学生都是复旦大学生物系成立遗传学专业以后毕业的学生。我们从这些文章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些学生的成就,也可看到家桢为培养这些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原引文章都刊登在2008年由赵元寿和金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仁者寿:谈家桢百岁璀璨人生》一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