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翊
我与家英是1946年在延安相识的,当时我在延安大学新闻系读书。第一次见到家英,他虽仅比我年长三岁,却已是有八九年革命经历的“老”同志了。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才华洋溢、勤奋刻苦,好学深思而又热情奔放,对人有股吸引力。他当时在中宣部工作,我们都住在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杨家岭,有不少共同的朋友,不多久就互相认识熟稔起来。
家英为人热忱、诚挚。我的母亲许文煊是新民学会会员、湖南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党员。1946年2月她带着女儿从重庆到延安。母亲身体不太好,一次她生了病,急需过河去买中药,当时,正值延河涨水,无法再踩着石头过河,河上又没有桥。家英就毫不犹豫地冒险游过河去,把药及时捡了回来。有的同志经济上一时有困难,他经常尽其所有解囊相助。另一方面家英又坚持原则,对同志爱之以德。有时,他发现我对一些问题认识有偏差,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来,耐心加以解释,并推荐我读些有关的书。毛岸英烈士在延安时,因与他同在中宣部工作,过从较密。后家英给岸英当老师,对岸英的某些缺点,他也是及时坦率相告,岸英对他一直很信服。我的父亲易礼容、母亲许文煊青年时代和毛泽东、杨开慧是朋友,所以我和岸英也算是“世交”,情同莫逆。于是家英、岸英和我三人亦成为很好的朋友,我们有时聚在我母亲的窑洞,更多时是在徐特立老人的窑洞里,听老同志讲述建党初期的历史。
家英在同辈人中堪称学识渊博。这除了他资质过人外,主要还来自他的勤奋。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时才15岁,是名中学生。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他成长很快,在19岁时就开始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党的七大前夕,当时他刚二十出头,组织上指定他给从全国各个解放区聚集延安等候开会的代表们(主要是工农出身的老同志)讲党史。他曾对我说,不少同志党龄已和他年龄相差无几,有的人甚至还要长些,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向老同志虚心请教的,而且确实获益不小。但是我知道,一些老同志很喜欢家英的讲授,认为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佩服他对党史的理解既全面,又具体。在他住的窑洞里,到处堆满了书,连床上和床底下也是书。当我劝他稍加整理时,他还笑着说,他丢放都有一定规律,这样更便于随时找到他要的书籍。每逢周末,许多同志都去礼堂看演出或在汽灯照耀的晒谷场上参加舞会,他却多是关在窑洞里看书。他博览群书,既攻读史籍,也钻研理论和政策,还阅读文学作品。家英曾将当时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作了许多摘录,分门别类加以整理,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曾同我谈过毛泽东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论述,作了精辟的有创意的阐释。在蒋介石发动内战企图进攻延安时,他受命为《解放日报》撰写评论,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为了用更有力的词句痛击敌人,他通宵达旦,苦苦推敲,直至想出满意的措词为止。解放初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参与部分文件的起草工作,我们在怀仁堂碰面时,他谈起来,仍然是那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琢磨文件的内容和表述方式。
家英自1948年开始,担任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还曾任主席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政治研究室工作,直至1966年5月他被迫害致死。由于他一贯认真负责,忘我工作,也由于他才识超群,机智过人,文笔优美,家英工作得很出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颇得毛泽东的信任与赏识。家英对他也知无不言,绝不随声附和,有时甚至犯颜进谏。当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日渐发展后,同家英的务实精神产生了隔阂和矛盾;在“大跃进”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家英逐渐失去信任,不受重视,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家英性格豪放,襟怀磊落。他酷爱词赋,特别欣赏陆游、辛弃疾的“抚时感事”之作,而摒弃那些轻靡浮艳的词派。他填过一首《沁园春》,是专门谈“词”的,记得其中有两句是:“吾人论词,独推辛陆”。他填的词气概昂扬,表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献身精神,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人民大众的满腔热爱。他曾抄过几首诗词给我,可惜都在动乱中丢失了。只有一首《满江红》,是家英在敌机空袭延安时在防空洞里填写的,我因经常吟咏,尚能完整地背下来。这首词概括了家英的革命情操,现把它抄在下面,作为对他的怀念。
满江红·空袭
空袭来时,小窗外,天青日白。闻警报,暗中辨识,解除紧急。忧患风霜餐已饱,鞠躬尽瘁果何惜。论平生无畏历多艰,吾何怯。
身在斯,心飞跃、耻下泪,甘流血。虽万千人在,吾能往也。忍看独夫蟹行遍,非期苟免先为别。把片片微力集合起,摧顽敌。
文如其人。家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想的是国家,是人民。在艰难险阻面前,他的态度是坚定明朗的。是“鞠躬尽瘁果何惜”,是“非期苟免先为别”。他同江青、陈伯达之流的长期斗争,熟悉他的同志多少知道一些,但没想到这么快、这么早,这伙卑鄙无耻的小人竟利用“文革”浩劫发动之机,将他置诸死地。当我获悉这一噩耗时,真是满腔悲愤,不能自已。我痛悼的不仅是失去了一位益友,更多的是惋惜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个人才。家英离开我们时才44岁,正是年富力强而又比较成熟,能够大有作为的年华。今天,许多老同志在四化的征途中重新进发了革命的青春,但对于家英,我们却只能洒泪祭奠了。
哀痛之余,抚今追昔,只有牢牢记住包括家英在内的多少同志为之奋斗和献身的这段历史,并努力消除悲剧重新上演的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