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 结出团结进步的硕果——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族团结写新篇述评之二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民族平等,这是缔造团结和谐的基石,是实现共同发展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明确提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早在20世纪30年代,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六盘山地区就模范地执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共产党和红军帮助回族群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县级自治政权——豫海回族自治县;六盘山长征纪念馆的蜡像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单家集的清真寺和回族宗教人士、信教群众促膝而谈的动人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回顾固原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呈现出的发展新成就,我们毫无置疑地说:民族平等就像灿烂的阳光,驱散了历史的阴霾,催开了民族团结的娇艳花朵;民族团结就像醇厚的雨露,激发了旺盛的生命活力,滋养了繁荣发展的喜人气象。60年来,正是有民族政策的指引,固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固原出现了历史上任何盛世都不曾有过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已经像参天的大树,将它的根须深深扎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在了我们的心田中;今天,繁荣发展进步已经成了六盘山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青史永远记住,我们党为保障六盘山地区回汉各民族人民政治权利的平等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1951年,泾源回族自治县成立;1953年,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州)成立;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回族自治政权从县级到地区级到省级,像雨后春笋那样诞生并茁壮成长。这不单是形式上的寄予,更是事实上的赋予。了解西海固历史的人都知道:泾源此前叫化平县,是清朝政府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历史标本,包括固原在内的西海固地区曾是清王朝特意划定的“三边绝荒”之域,这里“苦瘠甲于天下”。然而,历史的天空总会有太阳的光芒。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里的变化恐怕要用历史之“惊殊”来表达,而撬动这一历史巨变的支点就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伟大政策。
为了切实地保障和维护这里回汉各族人民平等参与和行使权利,按照《宪法》之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每一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应有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60年来,固原(地区)市政府、民族县(区)政府、民族乡镇政府一把手基本是由回族干部担任。目前,固原市五县(区)四套班子领导中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比例达到了39.5%。在历届全国、自治区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总会有固原少数民族的代表、委员。2007年9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一位头戴白帽衣着朴素的回族女代表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格外关注,她叫童玉梅,来自宁夏固原的泾源县。
固原的各族干部群众永远不会忘记,党和国家为固原的发展所寄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关怀支持。
20世纪70年代初,极左错误给祖国大地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当周总理得知固原地区群众连吃水都得不到保障时,他立即指示在北京召开了固原地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让固原比全国的拨乱反正工作提前了接近10年时间,固海扬水工程、大办民族教育、大批培养民族干部等一批惠泽民族地区的民生工程就此奠基。在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到来的20年间,固原干部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实践,这期间国家给了固原无微不至的关怀哺育:固原被整体列为“三西”建设地区、“八七”扶贫的重点攻坚地区。1998年是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固原提前传来基本实现解决温饱目标的捷报,时任自治区主席的马启智欣闻家乡的变化激动地赋诗说:“民族自治写新篇,一唱金凤越六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保证各族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草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教卫生建设工程、少生快富工程先后实施;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固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着固原的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3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倾力支持固原加快发展。2009年3月,固原一次性开工启动的建设项目总投资就达108亿元。我们坚信,固原将在“十二五”到来之时,将实现她的第二步跨越——人均GDP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关口。
心声来自肺腑,没有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祖国的无私哺育固原前进的脚步就不会这么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好典型,也是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好典型。回顾6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固原市(地区)县历届党委、政府都把贯彻执行民族政策作为构建团结和谐的政治大事坚定不移、常抓不懈。就拿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来说,1950年全市仅有230名民族干部,2009年全市民族干部达到7000多人,60年增长了30倍还多。为了让政策的平等变成名副其实的事实平等,党和政府的政策甚至可理解为以“不平等”求“平等”。以记者为例,我上大学时有20分的民族加分,26年后女儿上大学时有30分的民族加分。大家知道,多少青年就因为差那么一分半分痛失上大学的机会。这样的特殊厚爱不止一次地帮助了民族学生、民族干部和民族技术人才的成长壮大。
对于我们许多个人是这样,对于我们这个曾经贫苦甲于天下的地区更是这样。时光不断流逝,记忆依然清晰。50年前,固原大多数乡村是很难找到能读信件的“文化人”;40年前,固原许多群众有个头痛脑热还要靠吃“嘟哇”;30年前,固原近乎还有一半以上的种田人吃不饱肚子;20年前,人均GDP超过800美元的目标固原人尚不敢去想;10年前,我们才嗫嚅地宣布基本实现温饱目标。固原,如果没有祖国母亲的无私哺育,她可能还是个衣衫褴褛、满面菜色的羸弱“少年”。今天的固原,正是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伟大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并不断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信,只要有党的领导,固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载《固原日报》2009年9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