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固原,既以悠久灿烂文化而著称,又因发展环境劣势而居后;既因多灾多难的历史受到关注,又以光荣的革命传统而饮誉。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迷局中不曾停歇探索的脚步,在困难时胸怀坚韧不拔的勇气。70多年前,毛泽东的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所表达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像一道彩虹,成为固原各族干部群众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明灯。
30多年前,面对解决温饱、治贫致富的艰巨历史任务,我们提出要继承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新长征精神。10年前,固原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万里长征”走完了最关键的第一步。这期间,西海固文学唱响了嘹亮夺人的先声,固原这块物质生活的贫困地却成了备受关注的精神文化富矿区。固原的宣传思想界提出:固原要用新的精神面貌走进新的世纪。培育固原区域精神的命题再度被提出。
新世纪的曙光初绽,固原便赢得了热力十足的发展阳光。自治区三次固原工作会议以来的六盘大地,获得的机遇一次更比一次好,建设的手笔越来越磅礴大气,发展的速度可言日新月异。2009年,固原成为继宁东之后的宁夏建设的第二战场。一场亘古未有的巨大变革在固原大地上酝酿。固原的各族干部群众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用怎样的精神面貌迎接历史的大变革呢?
正是基于六盘山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光荣革命传统,基于这里回汉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壮阔实践,基于固原出现的喜人历史新机遇,基于固原尚处在爬坡追赶的历史关键时期,市委、政府正式提出,固原要培育和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这一历史命题一经提出就受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热烈讨论,得到全区思想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今天,这历史命题已经破题。
二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的构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波涛中不断奋进,就在于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贵,洒去犹能化碧涛”,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天下为公”,到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这些精神激励鼓舞了全民族,动员召唤了全民族。我们党历来把精神信念看作是生命线。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到抗战精神,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抗洪精神到抗震精神。这些精神像物质养料那样为全民族的进步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思想信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这样,对于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群体也是这样,它是迸发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谁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谁就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握未来;谁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谁就能凝聚力量、统一意志、赢得胜利。无疑,精神是自我命运的自觉把握;精神是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正是固原提出培育和打造一种区域精神的战略考虑。
三
六盘山精神既是一种区域性精神资源,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的一部分。这一精神资源的核心和精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这一精神核心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固原大地的一盏精神明灯,这一精神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固原人民,给了我们不畏艰险、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壮志豪情;这一精神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固原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了固原历史的巨变;这一精神品格像一根石柱,使固原人民在贫困的重压下,始终挺起了自强奋进的脊梁;这一精神价值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固原人民的精神家园,造就了固原这块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高地。
六盘山精神的内涵是:“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攀高峰”。这一内涵是坚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成果。任何一种精神都会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行为与思想的总和。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六盘山精神,既要深入挖掘其传统内涵,又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完善和赋予时代精神;既要坚持提高全社会的精神道德水准,又务必紧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六盘山精神,既要立足于打造文化固原这一文化品牌,又务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精神创造的真正源泉;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原则,又务必着眼于改变工作作风、激励奋发有为的斗志。
我们坚信,六盘山精神必将成为固原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建设新固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
(原载《固原日报》2009年8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