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强不息,何为不息不息

自强不息,何为不息不息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治区3次固原工作会议以来的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就能够把差距变为动力、把被动转为主动、把困难变成希望。回眸20世纪后20年六盘大地上的脱贫致富、解决温饱历史,至今让人怦然心动,那是固原人民穷则思变、居后图强的光辉实践,那是固原人民完整展示自强不息精神的逼真写照。

自强不息——三论六盘山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自强不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立自强,顽强不屈,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二是“不小富即安,不小进即满,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追求更高的生活和精神境界”。自强不息首先强调自信自立和自强,核心是“做改变自己命运的主人”;其次强调勇于率先、敢于奋进、志存高远,核心是“高标跨苍穹”。自强不息总起来就是,居后图强、奋起图强,志存高远、永不停息。温总理有句名言:“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句话应当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品格的价值精髓所在。

市委、政府提出干部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可谓一针见血地点准了一些干部的命门要穴。时至今日,还有为数不少干部的思想深处仍存在那种消极的灰色区位决定论。总认为我们的条件很差、资源很少、资金太缺、区位劣势决定了很难发展起来;还在迷恋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很难克服等靠观望的惰性;总是不相信市场经济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很难自觉将自己置于大的发展格局中;总有一种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很难打破小进即满的心理。总之,缺乏那种见缝插针、借船出海的机遇意识,缺乏那种敢想敢做、成就事业的成就意识,缺乏那种雷厉风行、拼抢发展的紧迫意识,缺乏那种造福一方、舍我其谁的奉献意识。这种思想观念就是王正伟同志所批评的那种“内陆意识”,是典型的妄自菲薄、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甘于落后的消极思想,是与自立自强、奋起发展和自强不息精神品格截然相反的萎靡之风。

自信者成,自立者强。自立自强总是和信心勇气结伴而行。《国际歌》中就有这样响亮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强不息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信念,就是这样一种澎湃气韵。自强,取居后图强、发愤图强之意,就是不为任何艰难所困,不为任何挫折所惑,始终不渝地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一心一意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发展。自治区3次固原工作会议以来的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就能够把差距变为动力、把被动转为主动、把困难变成希望。陈建国同志指出,思想有多远,发展的路就有多长;他要求各级干部都要敢创敢干,要善于“危中寻机”,做到“无中生有”;号召干部要做发展的英雄好汉,不当懦夫软蛋。对固原而言,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拼抢发展,真是太重要了!太关键了!

自强不息,何为不息?不息就是永不停滞,永不满足;就是不达目的,不鸣金收兵;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固原要真正迎头赶上、切实发展起来,必须要有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必须要经历多次跨越发展的阶段。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要像移山愚公,代代相继、挖山不止;要像填海精卫,啼血衔木、不畏风浪;要像负重之马,路虽修远、功在脚下;要像穿石之水,点点滴滴、不舍昼夜。回眸20世纪后20年六盘大地上的脱贫致富、解决温饱历史,至今让人怦然心动,那是固原人民穷则思变、居后图强的光辉实践,那是固原人民完整展示自强不息精神的逼真写照。今天我们的发展机遇如此之好,只要我们自信自强,顽强奋斗,未来胜利的喜悦必将写满我们的脸上。

(原载《固原日报》2009年12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