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固原精神的探讨性思考
固原是一块熠熠生辉的地方,它的光亮在于有属于自己的区域精神。这种精神历久培育、历经考验、相对成熟,我们将其概括为固原精神。固原精神曾给了生息在这块贫困而多灾多难土地上的回汉人民无穷勇气,照耀和激励着固原人民走过了黑暗、走出了灾难,迎来了光明灿烂的今天。任何鲜活精神资源,它都根植于历史的深厚活土,固原精神自然也是我们诠释六盘山精神的最重要历史基础。固原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忠勇爱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固原在很长的历史时段中处于戍牧边塞地,特殊历史造就了独特人文精神,旧志称固原人“孔武刚健”。近代的固原兵将是忠勇爱国固原精神之集大成者和表现载体,他们在历次抗击外侮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悲壮赴国难,马尸裹革还”的爱国凯歌。从清代中期的数次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到清末打败沙俄势力光复新疆,从鸦片战争的慈溪血战、乍浦血战到甲午悲歌、庚子国变的慷慨卫国,直到抗日战争中无数的固原仁人志士,慷慨赴国难,舍生取大义,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忠勇爱国、血荐轩辕的英雄。他们将固原人民忠勇爱国的精神情怀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谱写在历史的辉煌中。
爱国家从来是和爱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等情怀相联系、相一致的。“爱国如家,兄弟同胞”是固原人最朴素却最诚挚的爱国主义心灵独白。生活在固原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都把归宗炎黄、凝聚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恋土归根、报效桑梓作为自己的人格品德,构成了固原人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回族群众有这样的箴言:“爱国是伊玛目(信仰)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固原回族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样的箴言。
二是仁厚爱生的厚德载物品格。固原是块多灾多难的苦难之地,艰难困苦培育了固原人民的苦难情怀和仁厚宅心。清末动荡十室九空,特大地震天坼地裂,民国饥荒饿殍遍野。民国的地方史志称:“民生斯时,可谓太苦。”“欲生难安,求死弗快。”就是在这样的生存危机面前,固原人民靠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着穿越灾难“黑洞”,书写了匐匍相扶、向死面生、仁厚不屈的抗灾自救之人间奇迹。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中国近现代的交替之际,是黎明前最寒冷最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无视民瘼,历经列强凌辱掠夺,祖国母亲衣衫褴褛满面菜色。当时的固原就处在充满死亡和恐慌气息的“灾难的孤岛”中。重大灾难最能够检验民众品德。其一,固原几乎所有的所谓“殷实”之家,无一不是倾仓济民、毁家纾难,乃至他们最后也沦为街头的饿殍或者无家可归的难民。几乎所有幸免于难的人都参加了长达数年的救灾重建;其二,从2008年上溯88年,那时灾难中的西海固已经有了一个哀悼日,叫纪难日或纪难节。在“文革”时期,许多地方仍以生产队为单位公开进行祭祀活动,时至今天一些当年的极震带上仍然保留着这个“节日”;其三,这种仁厚爱生的品德,同样在本区域回汉民族间传递,寄惠着无数远道而来相异民族的弱残孤幼。如,灾难中对孤残予以收养救助,对死亡者给予安葬。在西海固有过不少西征红军将士、伤残留落红军,他们都是当地人冒险收留,并给他们娶妻生子。固原人的这种仁厚爱生品格,是与达天顺变、珍爱生命、宽容博爱和兼收并蓄的中华精神一脉相承的。只要对历史稍加浏览,我们就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固原这块物质生活的洼地,却真正是精神生存的高地。
三是吃苦耐劳的自强奋进精神。晚清名将左宗棠就固原作过这样一些表述,陇中苦瘠甲天下,固原苦瘠甲于陇中。他说固原是“高山极天,涧流苦溪,灾至不期”的“苦地、难地”,到固原做官是“疲难繁”缺。这是对西海固之“苦”的真实描述。西海固人民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业、锲而不舍,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知难图进、不甘居后,用吃苦耐劳的自强奋进精神艰难地生活着。这种精神不仅反映了固原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知难图进的开拓奋进性格品质,而且反映了固原人民向往美好、努力向上、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固原人民的这种吃苦耐劳自强奋进精神得到了空前提升。以彭阳经验为代表的“三苦”精神的内核就是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就是不向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性格品质还表现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存状态。今天的固原农村仍到处可见耄耋老人陶然事耕的情景。在许多固原农人的心中,劳作不单单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更是祭献大地、亲和自然的过程,是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过程。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随冯玉祥大军过境固原,沿途看到固原人的吃苦耐劳品格,作了一首诗叫《固原道中》,诗中说:“人生尽瘁非奇事,君看乡村服轭牛。”盛赞固原人民劳作尽瘁如服轭耕牛。在固原汉族的社戏文化中有许多歌颂土地、崇敬神社和信奉“大地为母、勤劳为父”的文化;在固原回族文化中更有追求“两世吉庆”勤劳拓业的思想。这些敬土乐命、以苦为乐、强调以辛勤劳动换得幸福的文化传统,是固原人吃苦耐劳、自强奋进精神品格的源泉。
四是团结进步的兼容和睦品德。固原历史上就是民族交融杂居的地区,明晚期以来,形成了回汉两个民族共同相居的基本民族人口格局。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区域民族关系,这种和睦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相异文化兼容共生,共同构建了多元多彩的固原文化。这种多元多彩的文化特征和兼容共生的心理品质,是维系固原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的基本纽带,也是固原精神中最具现实意义的精粹。
固原人民历经历史考验而形成的这种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一致、和睦如亲的精神品质,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宽容博爱、相辅相成、兼收并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这种精神具有高度的凝聚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这种精神在历史上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遭遇重大变故、重大灾难时期,能够以“互助互保”的方式应对剧变、降解灾难。在清末至民国的动荡时期,这种默契机智的“互保应变”故事佳话很多;二是在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共生兼容、彼此互补、推动发展的现实作用。如,回族善于经商与汉族精于农桑,形成了天然的生产与经纪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三是在生活交往中形成了既有鲜明民族个性差异,又能互补相融的共生多元品格。如,汉族宽厚憨朴与回族的机智勇敢就是一对很好的互补性格,这种民族化的个性特征在固原随处可见。
应当指出的是,区域精神一经形成,它的核心内容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固原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承传的地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域精神,这些精神品质具有好多个性鲜明,像金子那样熠熠生辉、极其纯净、富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品格,不仅应当为固原所继承弘扬,而且应当总结推广。但是,我们也应当客观冷静地看到,固原的区域精神文化未必都是先进的。
(写于2009年3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