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1日,我与周鹏商议扶贫工作,他提出了“四个一”。我在日记中写道:
思考扶贫工作:
(一)方法。千家万户,从小起步,发展家庭经济,达到富民兴村。一人一亩保险田,一户一亩果园或药材,一户一项养殖业,一户一个从事乡镇企业或劳务输出的劳动力。
(二)春季大检查。
22日,在地委委员会议上,周鹏汇报扶贫工作,我作补充,其中汇报了“四个一”。张学忠同志作了充分肯定。
24日至25日,我与周鹏陪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张自强去西和、礼县考察。看了石峡乡、兴隆乡、马元乡等乡,并听取了县委副书记辛心田的汇报。辛心田主要汇报了大桥、太石河、蒿林、喜集、洛峪、何坝、苏合、石堡、石峡、马元、晒金、大柳等12乡的困难状况,分析了有利条件,介绍了好的典型,提出了发展计划,反映了当前生活安排问题。特别是提出了脱贫致富的五条路:种、养、加、采、劳务。张自强听了汇报后说:治穷的指导思想,立足点,必须放在千家万户上,到户上做文章。一家一户地打基础D如户均百株椒,三亩民,一亩苹果。还有劳务输出。
29日至31日,张自强主持省委各调查组汇报在陇南的调查情况。张自强在小结时说,西和县困难问题,建议老困办和礼县下四区一样对待,拿出200万元至250万元扶持。
4月1日,我和周鹏从武都到成县,接待葛士英一行。
当天,到西和县,途中视察石峡乡高河村。
2日,视察喜集乡、兴隆乡。
3日,听取西和县委汇报。
辛心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一)全县基本情况;(二)十二个困难乡情况;(三)当前生活情况。
辛心田在汇报中分析了几个优势,提出了会后打算。优势:一是矿产,有14.9万吨金属量的锑矿,还有铅锌、铜、沙金。二是小气候好。三是38万亩草坡。四是水资源,“一江六河”。五是劳动力,45665个劳动力,剩余三分之一。打算:第一,三个基本建设,即农田基本建设,公路建设,小水电和沼气建设。到1990年达到“一人一亩基本农田”。第二,拓宽五条路,即“种、养、加、采、劳”。
汇报中,周鹏汇报了“四个一”。葛士英听了汇报后说:五条路很好,怎么落实,路数是对的。“四个一”很好。至于钱粮,我和晋一同志都是投赞同票的。今年不能进老困行列,明年再考虑。今年问题怎么解决,总是可以支持的。筹措一点资金,至于筹多少,陇南会议定。
4日到6日,我陪葛士英在礼县下四区视察,并听取礼县县委王彦秀、王守义的汇报。葛士英说:(一)水土保持问题。“一人一亩基本田”,要有生物措施,地上栽树,有石头的砌成石坎。(二)劳动力输出问题。“一户一劳”,这个问题是对的。可以到新疆摘棉花,到兰州当保姆。一家有一个人到外面干活,这一家子就活了。(三)“一户一亩林果园”。在礼县大多数地方可以实现。把高中生、有文化知识的人培训一下,就让他搞 林果生产,很可能搞成。
这次视察途中,我与周鹏于4日在礼县向地委行署写了《关于劳务输出的调查报告》,刊发于《陇南情况简 报》第三期。报告中说:“我们设想,如果困难地区的千家万户,能从小起步,达到‘四个一’,即: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宜种药的种药),一户年产一头商品畜(或两头商品猪),一户有一个从事家庭加工业,乡镇企业或搞劳务的劳动力,脱贫致富便有了根本保证。”
7日,地委召开委员会议,讨论工作组给省委的“调查报告”。葛士英、张自强、孙晋一等参加。葛士英说:“四个一”这个提法好,目标响亮。还说,劳动力输出问题,拿一个县长专干这个事,选精明强干的,这个钱,老贫办范围内的,我们出。
8日,葛士英听了贺秉文关于武都县扶贫工作的汇报,周鹏关于全区扶贫工作的汇报。他说:要实现“四个一”,认识上要提高。这次陇南会上要讨论。
19日,我在两当县下乡。张学忠电话告诉我,西和县扶持资金已有着落。
23日,地区扶贫办议事,主要讨论规划和10条优惠政策。
25日,我与周鹏同志到文县调研。文县成立扶贫领导小组,马克任组长,陶兴红、孙士泰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临江乡。
27日,文县县委讨论临江片扶贫工作。发言中提出一户一亩药。
5月2日,地委、行署召开支农资金项目汇报审查、乡镇财务检查汇报会。我特别强调扶贫资金使用问题。
3日,西和县辛心田、高山来地区汇报扶贫情况。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脱贫,在短期内见效,立足于当地资源,立足于千家万户,立足于“种、养、加”,立足于投资小,见效快,立足于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立足于增强造血功能,从小字起步,打基础,搞建设,拓宽生产门路。项目有9类29个项目,投资200.1万元。
6日至14日,全区进行农村工作大检查。其中,也检查了扶贫工作。
22日到25日,我陪葛士英、孙晋一到文县视察。赵麟祥、马克等汇报工作。葛士英讲:县乡工作,要看准了就干,落到一个“干”字上,说了非干成不可,要有信心和毅力。你们年轻,文化结构也好,把劲拧到一起去干。
26日至30日,省委、省政府在武都召开“落实胡耀邦同志视察陇南指示座谈会”。29日上午,在地委三楼会议室,我向贾志杰、葛士英专题汇报扶贫工作。我在汇报中讲了“两县一片”的工作,恳求省上把西和县喜集等12乡、文县临江片8乡列入全省重点扶持范围。就在这次会议上,对陇南扶贫工作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四个一”。会上商定:扶贫范围不再开口子,西和12乡,给200万元,明年照给,文县8乡,每年给50万元。葛士英说:“四个一”,把扶贫具体化了。建基本农田这一条,不能动摇。一户一亩林果园,这个口号能鼓舞人心,动员人。一户一头商品畜,包括养猪、养羊,可以折合为大家畜。一户输出一个劳动力,赶麦场也好。“四个一”达到了,农民就富了。贾志杰说:“四个一”,从宏观上讲是清晰的。地区扶贫工作安排很好,现在要分解落实,必须落实到户。
7月26日到8月1日,我在宁夏固原参加“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学术讨论会”。我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陇南扶贫工作“四个一”的奋斗目标。2日到5日,会议转到定西召开。我在会上认识了“中国科协地区经济开发 研究咨询中心”的马锡林同志,经请示张学忠、王凤鸣同志同意,与“中心”建立了联系。
1986年的下半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多次向“中心”汇报工作。1987年10月10日至11月7日,我带领地区汇报组向“中心”,并通过“中心”的联系,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工作。汇报中,都讲了“四个一”,均得到赞许与支持。
1986年10月3日,张学忠在地直机关干部大会上做动员报告,强调扶贫工作要落实“四个一”,各部门、各单位要尽力帮助,特别要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
1987年9月11日至1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顾 问林乎加来陇南调研扶贫工作。他在调研中说:我认为“四个一”的发展目标是商品经济。落实“四个一”不能搞平均分散,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搞一村一品,突出拳头产品,形成商品。
9月24日,省委副书记刘冰在陇南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说:陇南提出的“四个一”的脱贫致富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四个一”,我看就是“四合一”,集方针、口号、规划、措施的“四结合”。“四个一”是十—届三中全会路线与陇南实际相结合的“四合一”。“四个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发展生产力。
在这次会议上,张学忠讲话通篇强调落实“四个一”。他讲了三个问题:(一)统一认识,狠抓“四个一”的落实;(二)深化改革,建立服务体系,促进“四个一”的落实;(三)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四个一”的落实。
1988年3月11日,地委、行署提出全面落实“四个一”的扶贫措施,坚持实行单位包乡、包村扶贫,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和扶持发展个体经济,争取年内解决3.33万户,17万人的温饱问题。
以上就是“四个一”提出的大体过程。下面简要说一说“四个一”的落实情况。
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全力以赴抓落实。最突出的是抓点。地、县、乡三级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联系乡镇,承包项目,做出样子,指导工作。据统计,地、县、乡三级领导办点980个,大部分见到成效。张学忠抓徽县永宁、麻沿两个乡。永宁乡大搞农田基建,推广玉米良种,人均有粮1800斤。麻沿乡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推广洋芋 良种,一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王凤鸣、刘守业在文县最穷的舍书乡办点,组织群众在悬崖上修通长13公里的两条水渠,在荒坡上发展水浇地1300亩,建橘园240亩。郭正田在成县抛沙镇广化村抓点,办乡镇企业19个,年产值86万元,人均年收入400元。汪中璞抓西和县六巷乡,办起了铅锌浮选厂,吸收贫困户244人,每人月收入110元。郭一平在武都县外纳乡九房山办橘园,使荒山变 成“花果山”,为山区荒山建果园起了示范作用。我在宕昌县沙湾、车拉乡办点。何光第先在武都县石门乡办点,后在成县广化村办点,都有显著成效。同时,还从地、县机关选派24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工作,到最困难的地方创业,锻炼提高。对其中做出成绩的16名同志选拔担任县级领导。
二是动员各方力量,帮助群众脱贫。办法是:(一)帮助制定规划。共派出5600人下到农村,逐村逐户搞扶贫规划,建档立卡,使每户农民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路子。(二)地县机关单位包乡、包点、包项目扶贫。地、县扶贫办派干部到新疆、兰州、北京开辟劳务市场。地妇联联系给北京输送家庭服务员。供销系统71个基层社办农副产品加工点。税务部门99个基层所,扶持群众办了108个扶贫项目。工商部门85个基层所扶持发展176户乡镇业。民政部门帮助农民兴办经济实体248个。军分区和人武部抓了10个扶贫点,扶持1299户特困户发展生产。科技部门开展了“培养一个能人,掌握一门技术,办好一个项目,带动一片致富”的“四一”燎原活动,培养农村能人500多名,实施科技扶贫项目152项。(三)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县上有农业广播学校、经营管理站、园艺指导站、沼气工作站、农技推广站、农机监理站、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全区乡镇有科技服务组织838个,技术人员1933人,有种子户、种畜户、科技示范户9078户,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四)兴办龙头项目和经济实体。全区兴办扶贫经济实体170多个,发展家庭企业300多个,从事人员1万多人,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解决了温饱。主要项目有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商业购销、建筑建材、运输、草编等。
三是发动群众苦干实干,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三年兴修水平梯田2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7万亩。荒山荒坡建果园,累计达到43万亩,户均0.95亩。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条,761公里,乡村公路246条,1514公里,兴建农贸市场35个。同时,还在全区搞了集资办学,集资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差转台等。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陇南贫困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9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8.5282亿元,比1985年增长64.5%,财政收人8067万元,比1985年增长一倍多;基本农田达到201万亩,人均0.89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林果园61万亩,户均1.3亩;五大药材14万亩;商品畜达到25.56万头,户均0.54头;劳务输转15.9万人,户均0.37人;粮食总产13.亿斤,比1985年增加2.48亿斤,农民人均有粮606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36元,比1985年增加167元;贫困面由1985年的62.5%下降到54.3%,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