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璞同志是我钦佩、尊敬的一位领导。他的学识、能力、人品,都值得称道。说他德高望重,恰如其分。我一直怀念他。
汪中璞同志,1929年8月生于武山县四门乡西堡子村。在家乡读完小学、初中,在兰州大学附中上完高中。1949年11月参加革命,1952年8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正宁县西坡区团委副书记、武山县委统战部秘书、武山县委秘书室秘书、天水地委办公室负责人,成县县委秘书、徽成县县委秘书、徽成县副县长、成县副县长,支旗公社党委书记、成县县委副书记。“文革”中遭受迫害,受尽折磨。1970年后,曾任成县店村公社农宣队队长,文县碧口公社党委书记,文县革委会副主任、宕昌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武都地委委员、秘书长、副书记、武都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陇南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1991年离休。1994年4月病逝于天水。
20世纪60年代,我在成县上中学时,就知道汪中璞是我们县上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县长。他以干练、扎实的作风誉满成州,颇有名气。“文革”中因家庭出身、编写县志、鼓吹农业承包等问题,被批斗、关押、劳动改造,激起全县百姓的同情。我虽在兰州上学,但时有耳闻。70年代,他在文县、宕昌县工作,常有联系。从1978年到1990年,我们一起共事达12年之久,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用终生。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不知疲倦的工作热情
他对革命忠诚、事业心强,加之知识面宽,思维敏捷,作风扎实,讲求效率,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干部群众一致肯定的、认可的。
1978年,他任地委秘书长时,正是粉碎“四人帮”不久,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我经常看见,上班时他第一个进办公室,下班时最后一个走出办公室,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大家都说,汪秘书长是地委最忙的人。他协助地委书记钟永棠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区解放思想,确立“粮多并重”的生产方针;调查研究,在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同时,整顿地委机关,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使机关运转正常,工作规范。他自己的办公室,桌子上堆满文件,但摆放整齐,分为“待处”、“急处”、“清退”、“归档”等几个卷宗;柜子里装满文件,分层 堆放,分“中央文件”、“省委文件”、“地委发文”、“各县来文”、“工业”、“农业”、“文教卫生”、“财贸”、“调研报告”等卷;公文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查找方便。
1980年他任地委副书记后,面对全区的落后面貌和群众生活困难现状,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两年内,跑遍全区六县的多数公社,跋山涉水,走村人户,与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只要听到哪里有好的典型,不管路途多远,都要亲自去看。在岷县、宕昌县,深人闾井、车拉等公社牧区,对草场资源实地考察,总结群众养牛养羊的经验,指导县上提出了发展畜牧业的规划。在康县,通过对阳坝、大南峪、平洛等公社发展木耳、天麻、蚕桑、花椒的调查,总结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典型经验。在武都、成县,深入到半山地区,考察生产条件,了解生活状况,写出了《半山干旱地区应如何发展》的报告。他对文县的党参,武都的红芪,宕昌、岷县的当归生产,都作过调查,提出了发展的意见。他多次深人武都县洛塘山区,走遍12个乡镇,写出了《要重视洛塘山区开发》的报告,提出了洛塘开发的思路和规划、政策和措施。
1983年6月,他由地委副书记改任行署副专员。他无怨言,不气馁,照样努力工作。他分管工业,主持编制了第一份西成小区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争取了邓家山、毕家山、洛坝三个矿区由地方开发,相继建成了毕家山铅锌矿、尖崖沟铅锌矿、磨沟铅锌矿、小裕河铅锌矿、白龙江金矿、王坝金矿、阳坝铜矿、崖湾铺矿,还进行了陇南春酒厂、红川酒厂的改造扩建,并主抓了武都、成县水泥厂,西坡煤矿,徽县丝绸厂、豆制品厂的改造扩建。他分管交通,从立项论证,争取资金,技术设计,征地拆迁,物资供应,到工程进度、质量,全程督促,检查落实,打通了成县到徽县的支伏路,成县到西和的成西路,以及宕昌脚力铺经给水到礼县、武都龙沟到礼县草坝、两当县西坡到太阳乡的一批连接路、断头路。凡有项目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联系西和县,跑遍了全县的每个乡镇。提出工业抓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抓地膜覆盖,促进了经济发展。最困难的喜集乡,他去过多次,帮助群众度过了灾荒。他主持行署常务工作,积极主动地协助专员王凤鸣,全面地抓好各项工作。他工作中点子多,抓得实,充满激情与活力。
他一生几度被贬受挫,三次降职安排到公社工作。降职后,初衷不改,豪气不减,照样埋头苦干。在成县支旗、店村、文县碧口,都干出了成绩,都得到群众的好评。顺境逆境,一样千革命工作,真是难能可贵!
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
汪中璞同志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很严,有时简直到了苛刻的程度。1978年6月,他从宕昌赶到地委上任,全家随之来武都。身为秘书长,他不许行政科为他家租房,也不让机关调整腾房,而把家安顿在自己的办公室。武都的七八月,气温高达三四十度,他一家5口人,就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直到一位领导调离,腾出住房之后,才搬出了办公室。当时,他家的厨房是在院子的路口搭建的简易房,不雅观,也不安全。家里几个孩子便自己动手,用旧木板修了个围栏。对此,他把家人批评了好长一段时间。1982年,他的大儿子结婚了,机关的同志没有一个人知道。事后才知,他嘱咐家人,不要声张,不请一个客,只和亲家一起吃顿便饭,屋里贴上喜字,就把孩子的婚事办了。1988年,他出国前到北京检查身体,住宾馆找最便宜的,出门挤公交车,吃饭在临街小摊,千方百计省国家的钱,也不愿麻烦别人。他的办公室非常简陋,桌凳陈旧,一个台式小风扇,离远了不起作用,近了噪晉大得连说话都听不清,一样也不许更新。在机关,积极参加农场劳动,打扫机关院落,做工间操,坚持过组织生活,食堂里排队打饭,排队提开水。下乡时,进村入户,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与农民拉家常,问疾苦,吃饭一定要交伙食费和粮票,拒收一切土特产品。有时遇到乡镇一再不收饭钱,秘书情面软,未交伙食费时,他坚持补交。为此,三任秘书都挨过批评。当年,干部在老家修房成风时,他没有修房;干部做家具成风时,他没有做家具。他还拒绝收礼,拒绝吃请,态度非常坚决,几乎有点不近人情。他抽烟比较少,不喝酒,茶马马虎虎,吃饭毫不讲究,穿衣毫不讲究。在我的印象里,汪中璞衣着朴素,永远是一个不修边幅、忙忙碌碌的人。
谦虚和蔼的儒雅风度
汪中璞同志的谦虚是公认的。我举两个例子。1973年,我与周鹏等去碧口调研农业问题,时任碧口公社党委书记的汪中璞接待我们。他是“文革”前的县级干部,却没有一点架子,给我们亲自端洗脸水,亲自彻茶,亲自招呼饭菜,亲自收拾床铺,亲自汇报工作。晚上,拿出自己加工的“桂花蜜”让我们品尝。1981年夏天,他任地委副书记,主管农业。我随他去洛塘调研经济开发问题。回来后,他让我写了汇报材料,还把我带上一起到武都县委向县委书记郭一平汇报。当时,县委办公室临时搬在收容站,我们是步行去的,郭一平同志非常感动。事后他给我说,县上的同志比较辛苦,郭一平又是“西进”的老干部,我们要尊敬他。
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下乡时,随行中若有比他年长的同志,乘车时总要让坐在前排,他和秘书坐在后排。每到一地,他都要秘书把司机安排好,还说:“司机一路开车辛苦,一定要让他休息好。我们坐车的累一点不要紧,在车上还可以休息。”平时,不论谁有了病,家里遇到困难,他都要探视问候,帮助解决困难。他对机关同志的关心,一直关心到了秘书、打字员、通讯员、司机。他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他对我们常讲自己做秘书工作的心得体会:一是要脑勤、手勤、腿勤、口紧;二是认真记录整理领导的讲话、观点、思路;三是要围绕领导工作多方收集资料、信息,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四是坚持学习,坚持写作,不断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五是要谦虚,虚怀若谷,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六是要任劳任怨,有的人吃苦可以,受气不行,工作就要这样,苦得吃,气也得受。
汪中璞同志去世已经15年了,他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那是一个领导干部的风范。他给儿孙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做人。
最后,我引用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009年4月25日于兰州
2009年12月2日改于兰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