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的创业精神永远是激励我前进的伟大动力。
——比尔·盖茨
从1897年到1936年,将近40年的过程中,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对儿子的教诲从未间断,留下了一部真伪难辨的《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不管这部书是真是假,单就内容来说,不啻于一本独特的精神修炼之书,每个人读起来都会受到深深的教育。
这部书堪称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一生智慧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对儿子精神训练的讲义。这38封信的内容,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处处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所以他宣布“每个人的宗教就是‘我’”,而且他也鄙视这种自私成性,却要求别人以诚相待的人。他不无嘲讽地说:“要求我以诚相待的人是想在我这里捞到好处。”
在这本家信集中,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充分展现了自我的理性修养,他将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归结为怀疑精神,对以往的所谓人生教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说“地狱里住满了各种各样的老好人,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所谓的善意铺就的”。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言论都有些荒诞不经,事实上,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这两句话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一个人要坚持原则,如果是没有原则地表示友谊、同情或信任,就是个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就是对自己良知的欺骗和背叛。
在家书中,还处处体现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深邃思考,他说:“在我看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将知识付诸应用,而且是建设性地应用,才会显出它的威力。一个只能纸上谈兵的知识,是毫无用处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实际上深刻地影响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同时,这种思想也渗透到他的用人思想中,他说:“我需要的不是只会记忆,记忆力超群而毫无思想的书橱,我要的是随时能解决问题,浑身充满活力的,有梦想并且敢于实现梦想的人,在我看来,他们要远远地超过那些所谓的专家。”
正是这种重实践能力,轻理论悬想的思想,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一直致力于把后人培养成为“自己的力量越强大,别人的影响力就会越小”的卓越领导人,这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他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无处不在。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真正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在他1906年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他抄写了一篇关于伟大的演讲辞。在信末是这样说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了不起的了,这要看你为你的同胞和国家做了什么……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之间或许没有差别,或许就只有一步之差。那就是一个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是否也是一个行为正当、生活充实的人。”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信里还有很多至理名言,比如“坏习惯能摆布我们,左右成败,它很容易养成,却很难伺候。”“机会永远都不会平等,但结果却可能平等。”
这些箴言出自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家书,一百多年过去了,洛克菲勒家族已不再是闪光灯下的焦点,这些家书却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一版再版,被人们奉为“创造财富帝国的圣经”。
很多美国人认为,要想成功地培养儿女,一定要看看洛克菲勒家是如何做的。
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都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辈相传的教育计划。
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则深信,富裕人家“恰当地培养儿女”,比寻常百姓家还要艰难。早在青年时期,他的父亲就写信告诉他:“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责任”,“你要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信中还写道:“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聪明的国王想编写一本智慧录,以飨子孙。他的大臣们快马加鞭,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国王嫌长,令他们浓缩;大臣们几经删减,国王还是不满意……直到最后,大臣们将这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减为一页,最后变成一句话……孩子,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也学习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10美分;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美分;洗碗、擦地也有价钱……这些奖励机制,让家里的孩子从小就摒除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认识到劳动所得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曾有人将洛克菲勒家族的发展过程与美国社会的演变相提并论。一位美国作家在其著作中指出:“百年已过,这个家族在国家的成长过程中铸造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现在,它消失在‘美国世纪’正在完结的时候……”虽然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和他们的影响力,却一直流传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