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龙: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陈俊龙
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分院教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分院副院长,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著有《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一书,并发表过多篇论文。1994年获得宁波市“劳动模范”称号,曾获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高教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成果一等奖;完成院基金项目——非圆专用数控铣床项目高等专科学校,承担浙江大学国家教学基地科研项目——科氏加速度显示仪一项,完成CAD实验室和数控加工实习基地项目各一项。
一脸温暖的笑容,一身朴素的衣着,一种朴实的风格,华丽的辞藻对他而言已黯然失色,朴实简单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诠释他。他就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分院的陈俊龙教授。
陈俊龙教授已年逾65岁,仍精神矍铄,谈吐风趣。陈教授有过骄人的成绩,也经历过重重困难。困难就如同锈迹,而他就是在锈迹斑斑中“擦拭亮光”的工程师。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陈俊龙教授。陈教授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便被保送到宁波效实中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习。1962年,他以近乎满分的数学成绩顺利考入浙江大学光学系。要知道,在当时考上大学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六七个同学中只有一个能够考上,而能考上重点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那会儿读书可不比现在啊,虽然上学免费,但一个月家里也就给20元左右的生活费,除去平时的伙食费,一个月也就只有6块5毛的零花钱。”陈教授回忆起40多年前上大学的情景:“那时候母亲给我买双解放鞋我已经开心得不得了,哈哈。”因为考上大学不易,所以大学时代的陈俊龙学习十分刻苦。平时都是整天在学习,基本上没有闲暇的时间。陈教授在读大学时,俄语是主修的一门课程,同时他还自学了英语。出色的外语水平,为陈教授之后发表数十篇英、俄译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教授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劳逸结合,即使课业再繁忙,也要抽出一小部分休息时间。每个星期六,陈教授都会到浙江大学操场上看五分钱一张票的露天电影。不过,当时为了省下这区区五分钱,陈教授也没少动脑筋:等电影开始后过一会儿再拿个凳子来,不就可以免费看了吗?正是这样健康的大学生活方式,让陈教授养成了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的好习惯。
到了1966年,陈教授已经完成了大学课程,1967年完成了毕业设计,1968年正式开始工作。
在大学时刻苦学习光学仪器专业知识,因此陈教授在日后高精量具设计、机械制造和数控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先后获1994年宁波市“劳动模范”称号;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署名第一);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成果一等奖;完成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基金项目——非圆专用数控铣床项目;承担浙江大学国家教学基地科研项目——科式加速度显示仪一项;在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期间,完成CAD实验室和数控加工实习基地项目(250万元投资)各一项;在工厂期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各一项;获得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研制出继电器控制的爬杆机器人;发表各类论文和英、俄译文数十篇,其中被《工程检索》(简称EI)收录两篇。但这些成绩对陈教授来说并不是他科研的终点。“我会一直坚持在科研岗位上,现在在研究一个新课题,是关于‘铝合金新加工材料以及新工艺’,做出接近黄铜合金的导电性的新铝合金。”
谈到成功的窍门时,陈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成功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发自心底去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感到跟原本想的不一样,觉得干不出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平日里再小不过的事情,积累起来才能形成壮大的事业。所以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定要安心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