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正逢“文革”,作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他,被分配到了杭州附近一个县的建筑公司做泥工。在一生的黄金岁月里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工作,无法施展抱负,不得不从事与数学毫不相干的体力劳动,学无所用,这是陈维新教授人生中的低谷。在这段岁月里,他每天只是重复地做着体力活儿——挑砖头、挑砂浆、挑建筑材料,人工拌水泥……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要在露天顶风冒雨工作……这些困难和艰辛是眼下的年轻人所无法体会的。
十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陈维新教授一面忍耐着身体上的疲惫,一面承受着精神上的寂寞,这十年,无疑是艰苦的十年。但即使生活再艰苦,陈维新教授的心里始终亮着一盏“希望之灯”——他始终相信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地生活下去,一切都会过去,数学还是找得到用武之地的。当时,他写过一首名为《冬日过植物园有感》的诗:“满目秃枝立寒冬,细看含苞待春风。惊蛰霹雳天地动,星星繁花丹丹红。”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过他所喜爱的数学。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他还是会寻找机会看看数学书,做做数学题。在这艰难的十年里当然也有温暖的回忆,那就是他在做泥工时与本地的建筑工人之间的真挚的友情。数学科班出身的陈教授对泥工的工作不在行,尤其是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工人就帮助他分担工作;而那些工人文化水平低,于是陈教授就为他们做些文字工作。在这些人中,有些还成为陈维新教授一生的朋友。“那时的工作很累很苦,可那里的工人对我很好。”他面带微笑地说。在那段岁月里,这些人在他的人生中占据了一方温馨美好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