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类,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这么说。
2008年1月1日,方教授被正式聘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江学者”。在此之前,方教授已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以兼职教授身份授课一年半。“作为学院第一位‘三江学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啊,我有义务带头搞好科研、教学工作,推动学院高分子专业的发展,培育人才。”说到这儿,方教授显得很严肃。
优秀已经成了方教授的一种习惯。读书时代,他就一直在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进入工作岗位后,骄人的科研成果也让众多人惊叹不已。他不仅把优秀带进了学习、科研中,同时也把优秀带进了教学,他的优秀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激励他们向前发展,向优秀靠近。方教授把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专业感兴趣;第二种是对专业不了解,受父母或老师影响填报专业;第三种是对专业完全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第一种同学,自然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而对于第二、三种学生,一方面要尽量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既然在这个专业学习,就要努力学好学精,争取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教授时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方教授对学习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在上课时对学生强调要做好预习工作,哪怕只用10分钟浏览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听课,做到有的放矢。课后也理应及时总结,把每章的知识重点梳理出来。
教学上,方教授长期担任《高分子物理》的授课工作。“尽管上好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的难度太大,但我还是很喜欢上课,因为上课能带给我很多乐趣。”方教授乐滋滋地说着教书育人的乐趣。课堂上,方教授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他经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并让学生自己上台当一回老师,把个人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此同时,每隔一星期,方教授的课题组会定期开一次讨论会,和学生进行课题研讨,了解学生近期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方教授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还与宋义虎、沈烈老师共同编撰了国内唯一的中英文双语《高分子物理》教材。采访过程中,方教授热情地给我们看了这本教材,“目前我对这本教材还不是很满意,因为这本教材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利于知识的循序渐进,还有待改进。”谈到该书的出版时,方教授情不自禁地提到了自己的本科生导师何曼君教授。在他看来,何教授编撰的《高分子物理》教材是全国最好的一本高分子教材。何教授在教书育人上兢兢业业的精神和科研上永不放弃的品质一直鼓舞着方教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工作。
如今教学经验丰富的方教授,也曾有初登三尺讲台的兴奋与忐忑。“第一次上课前,以为有其他老师来听课,心里特别紧张,还事先在自己家阳台上演练了好几遍呢,结果却一个老师也没来,那课倒是上得很顺利。到了第二次上课,班级后面出乎意料地坐满了老师,尽管课备得很认真,但因为把握不好上课时间,还是多出了15分钟,只好让学生抄投影仪上的内容,等到他们全部抄完以后发现还有5分钟才下课,实在没内容讲了,方教授只好提前下课了。”说到这儿,方教授“哈哈”笑了起来。从第一次上课时的紧张,到现在的从容有序,方教授仍在不断地摸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年轻教师,老教师也有自己的对待方式,“不要过于苛刻,要相信年轻教师,上得不好的地方,老教师多给他们些指导、帮助。”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说:“学生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击着陆地,有时静静的,有时则带着狂风暴雨的怒吼。”当问到当教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的时候,方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每年都有新人。”看着一批批学生逐渐成熟,走向工作岗位,看着一批批新生将成为自己的学生,方教授深感欣慰。空闲时,他还会与学生聚聚会、踏踏青、打打球……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的确,方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在教学道路上始终保持热情、耐心的人。如果说用嘴教书,是把教师看作一份职业;用情教书,是把教书看作一份事业;用心教书,是把教书看作一门艺术,那么方教授就是用“心”教书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