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老师读大学时,恰好处于中国困难期,即1959年到1961年间,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去参加劳动,采野菜,开荒种地。他说,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风貌都很好。劳动,学雷锋,学习《毛泽东选集》,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即使协会社团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日子过得也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也常聚在一起写文章、写诗歌,偶尔举办晚会,跳跳舞,唱唱歌。
苦中作乐的日子里,王兴华也从不曾忘记努力学习,此外还做好班长等职务工作。刚进大学的他当然也会迷茫,但不久,他就自觉按计划读书,坚持查找理论资料,翻阅书籍,两年学新闻,两年学中文,充分发挥他文字功底好的优势,带领中文系的大学生锻炼采访。他所在的班级成为学校里的优秀班级,而他自己也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接着他又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和书记,既担任干部又担任教师,潜心研究广告学,在1994年,王老师运用多年积累的理论将广告学专业纳入新闻传播学类中,被称为浙江广告学的开拓者之一。
新闻系执行主任,广告学专业责任教授,原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现为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国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评委、人事部出国留学基金新闻传播专业评委、香港树仁学院新闻系客座教授等,国内著名的新闻学教授和广告学专家……一连串的头衔,使王老师不得不为事业而日夜奔走拼搏。对此,王老师表示家庭给予他很多的支持和感动,尤其是他的夫人。
王老师的夫人是他的大学同学,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成家后,为了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她很辛苦,牺牲很多。”王老师停顿了一小会儿,继续说,“在评了副编审后,她就选择放弃了。这我们都是心照不宣的。”几句简短的话,王老师脸上却忽而微笑,忽而若有所思。一份感动,一丝惭愧,若隐若现。
王老师对孩子很严,可王老师的儿子却常说,我爸是喜欢我的,只是放在心里而已。“儿子总喜欢和他妈聊天,电话里也能聊一个小时。工作上,有些大事就会和我商量。”王老师说。也许这就是那首歌里所唱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生活中,王老师喜欢喝点酒,几乎每天都会小品一回。年轻时还喜欢长跑,现在虽已上年纪,但也不忘每天散步。所以,别看他现在已过古稀,身体可好着呢。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去雁荡山旅游、喝酒,一时高兴,喝完已经是10点多了。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山中散步回到住处,要知道他们所处位置与所住位置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那时,王老师走在最前面,可精神了!”王老师的同事刘建民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说。
说起王老师的爱好,读报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王老师都坚持每天早上读报。王老师说,读报是他的职业习惯。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分析比较不同的报纸。思考同题材新闻的不同角度与观点。“这也是王老师对新闻研究事业的热爱,不论何时,他都能做到多读书读报,多学理论,多关注业界,与时俱进。”刘建民老师如是说。
王老师爱书之切,真正可以用“一辈子做学问,停不下来”来形容。王老师在美国休斯敦的儿子请他去享受天伦之乐。王老师可有要求在先了,其他的不重要,就是得有间单独的书房,并配置各类有关文学、历史、散文、诗歌等书籍。孝顺的儿子一听,乐坏了,马上就为父亲准备好了书房。这不,王老师前段时间去“考察”,自然是满意了。“反正晚年生活就是看书看报,绕着湖畔散散步吧!”王老师笑着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谷文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