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近30岁左右开始学英语,40岁左右开始学法语,50岁左右学电脑,紧接着学开车。”肖文教授拂拂耳边的短发爽朗地笑道。
17岁的雨季,肖文教授开始了她的“知青上山下乡”生活。从富裕的城市走进偏远的山村,繁重的农活和单调的耕种生活并没有打击她强烈的学习欲望。“我们那代人是城里的人往城外走,城外的人往城里走,每个人都渴望学习的机会。”于是,在炎炎夏日里,她不畏蚊虫的盯扰,挑灯夜读;在面对恶劣环境时,她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比割稻子、种田更苦更难了”;于是,她“攻城略地”,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目标。
五年的农村生活后,肖文教授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说起选择成为教师的初衷,肖教授认为家庭给她带来的影响最大。家中上至父母,下至兄妹,几乎全视教师这个职业为不二选择。“当老师,你的心态永远都是年轻的。”她的座右铭中这样写道:“求知为乐,从教为荣。”因此,走上教师之路成为肖教授心中的唯一志愿,而这条路,她一走就是30多个春秋。
稳定的工作环境并没有使肖文教授放弃对学识的追求。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肖教授在余杭中学担任教师已有两年,但她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外语系。四年的大学生活,肖教授一直扮演着“大姐”的角色:“下乡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历,一方面使我更了解了社会,另一方面是对意志的磨砺。下乡后走上社会起点会不一样,别人会把你当成标杆,所以对自己要有所要求,读大学的时候要做出示范、表率的作用。”
1983年,肖教授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在生下女儿之后,她再次踏上求学之路,这一站,是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我们中国的经济在‘文革’后基本到了崩溃边缘,高考恢复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搞经济,国富则民强。”此后,肖文教授确定了自己在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和欧洲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并先后被派往英国、法国进修。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理事、浙江省国际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台湾研究会理事、杭州市妇女研究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法国普瓦堤高等商学院、荷兰自由大学等欧洲著名大学、研究院的客座教授;受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和包氏基金资助,分别在英国伦敦ABI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合作研究;2008年为日本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这一串串的足迹,显示着肖文教授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取得的不菲成绩。
肖教授说,她特别感谢自己的婆婆,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才使她可以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今,她的女儿也在“放养”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复旦大学到纽约大学,肖教授戏称“女儿在步妈妈的后尘”。
“传统而不失时尚,简约而崇尚多元。”关注女性成才就业问题的肖文教授在一场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报告会上曾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新时代职业女性形象,这句话也是对肖教授自身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