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老师上课

法国老师上课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YOCSEF杭州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教授读高中的那段时间,正是中国“文革”的最后几年。直到现在,杨教授还保持着阅读这个习惯。直到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杨教授考上了大学,重新回到了校园。又是一番工夫下去,三个月后,杨教授很快就适应了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

杨建刚:腹有经纶气自华

杨建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计算、数据融合。1987年教育部公派留学法国,1991年获法国国立高等学校ENSAM博士学位。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YOCSEF杭州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席。曾获2001年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2部。

蓝色的衬衫,宽松的牛仔裤,微白的两鬓,儒雅的书生形象让你想不到他竟然是研究计算机控制方面的留法博士后,更不会有人将他与“一院之长”联系起来。当我们在办公室见到杨教授时,他正送走一拨客人。他告诉记者:“你们已经是我今天上午接待的第三拨客人了!”当我们坐下来进行采访时,发现杨教授的脖子上一直挂着手机耳塞,时不时地,有人在采访的中途打来电话,可见他的日常工作是多么繁忙。

杨教授读高中的那段时间,正是中国“文革”的最后几年。那时他所在高中的老师,很多都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一批优秀教师,文化底子都很厚实。渐渐的,这个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的喜爱,而且竟和其中的几个老师成了铁哥们。那时的饮食条件不是很好,每逢每周难得一次有肉吃时,杨教授就和这些老师们一起大快朵颐,一起分享难得的美味;有时,他们一起促膝长谈,到了深夜,就干脆在一张床上睡着了。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读书学习条件下,好学的杨教授没有浪费时光,总是虚心地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请教问题,从文学到数学,从历史人文自然科学。在这些老师的熏陶下,杨教授开始阅读各类书籍,由于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读书成了杨教授最大的爱好,他几乎把所有能借到、能买到的书都看了个遍。直到现在,杨教授还保持着阅读这个习惯。

1976年,杨教授从那所高中毕业。在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到过工厂当过修车工人,到农村耕过地、放过牛,插秧砍柴,干过各种各样的农活。至今,杨教授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那段“抓牛虱子来喂鸡”的日子。

直到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杨教授考上了大学,重新回到了校园。1987年,他获得了教育部公派留学法国的机会,远赴他乡,踏上了四年的异国求学路。虽然先前在国内培训了一年的法语,初到法国的日子,他仍自嘲为“开不了口”。又是一番工夫下去,三个月后,杨教授很快就适应了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

在法国,杨教授在体验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的同时,也发现了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虽然已经因为改革开放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法国人对中国还是知之甚少。一次,杨教授就因为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与他的老师争辩起来。还有一次,有个法国人邀请他去参加晚宴,当杨教授提及自己是中国人时,竟没人相信,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就应该是百科全书上描述的“矮个子,戴着瓜皮帽,留着长辫子”,而高个子、面貌清秀,操一口流利法语的杨教授根本不符合这些描述,这使这些法国人深感意外。法国,是个民族自尊心特别强烈的国家,很多人到了法国都不愿意甚至是不敢提起自己的祖国,而杨教授却从来不掩饰什么,因为,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他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赢得了法国友人的尊重和赞赏,平时,在遥远的那一方的祖国所发生的大事,他总是一直关注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