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海的少年时代生活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初中毕业后没有机会上高中,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做过学徒。那时的农村缺少图书资料,而生产队订的《浙江日报》,则成了他主要的阅读材料。
他原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持续一辈子,没想到1977年突然传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喜讯。但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只能借用弟弟使用过的书本在劳动之余看书。经过几个星期的艰苦拼搏,他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
1984年,他参加了教育部统一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研究生的录取比例非常低,勤奋又一次让他尝到了成功的果实。
“曾经受过的苦让我不再把现在的苦当成苦。”赵馆长是这么评价他的研究经历的。提起在研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最让他难忘的是在做硕士论文时研究遗传育种课题。在紧迫的研究期限里,遇到的困难很多。为了验证他发现的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广亲和性基因,他反复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试,分别两次去福建、两次去海南,每次都在田间呆一个多月。赵馆长告诉我们科研的结果需要充分的根据,这就需要耐心地反复研究,不怕困难,不畏辛劳。从中我们体会到赵馆长的研究精神:严谨、科学、坚韧!
1987年7月,他顺利完成了浙江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凭借他的专业背景、坚实的英语基础以及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他被留在学校图书馆,从事科技资料编译工作。
过去十多年,赵馆长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数字图书馆,发表了一大批论文,还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作访问研究。最近一些年,赵馆长主要从事数字化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把传统的印刷型图书通过扫描和文字识别,转变成数字图书或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领域,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实现快速、高质量的数字化转换,如何长期安全地保存和管理数字资源,如何提高信息检索的质量和效率,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