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春天,我下放到海南岛外的西瑁洲岛。北国还是冰天雪地,海南却烈日炎炎。琼崖南端海角天涯外面,两个龟形的小岛,被称为东西瑁洲,又叫东西岛,一年四季,碧海环绕,青山翠绿,鸟语花香。
我在西岛守备队代职,代理副政治委员。代职者,下放锻炼之代名也。目的是改造思想,熟悉部队生活,以便写出反映守岛部队的作品。同时,负有工作责任。西岛守备队原已有正副政治委员,我上岛后接受三个任务:一是政治文化教育;二是军人俱乐部的文化娱乐;三是接待来访者。此外还要兼做一些岛上渔民的工作。
战争年代,我一直在部队工作,当过连政治指导员,对教育和文娱工作还不生疏。每星期上政治课、文化课和讲解国内外大事,帮助战士演出队编写排练小节目,还不算太难。第三项任务比较麻烦,东西岛是祖国的南大门,军事要地。岛上挖了一条条坑道,装备了八五重炮。岛南面大洋里经常出现美国军舰,一般人禁止上岛,来访者大多是党和国家领导。国家主席刘少奇、罗荣桓元帅、罗瑞卿大将、张爱萍上将、郭沫若副委员长……都到过东西岛参观,留下题词题诗。江青像只候鸟,冬季飞到海南岛避寒,住在鹿回头宾馆。东岛守备队放映员是个年青漂亮的战士,被江青看上当模特儿,让他摆各种姿势,拍了许多照片。西岛上还专门为她修了一幢现代化小楼。
东西瑁洲是我国除了南沙、西沙群岛以外,最南的两个小岛。岛上风光秀丽,海中有龙虾、豹斑贝和五颜六色的热带鱼。退潮后环岛海滨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岛上有个响当当的民兵连,有全国闻名的八姊妹炮班,她们操演八五重炮,熟练准确,海上打靶命中率超过部队炮兵。原因是部队战士几年一换,而她们却是十年一贯制,实弹演习的次数比炮兵多。每年冬季,到海南岛南端榆林港度假的高级首长,东西瑁洲成了“旅游景点”。八姊妹炮班实弹射击打海上游动靶,则是一个“保留节目”。
下放代职,目的很明显,要自觉锻炼,改造世界观。上岛以后,我的一切生活,都和战士一样,清晨五点吹起床号,赶快着装跑到操场,跟着战士一同跑步。白天上军事操课,跟着学习。晚上点名一次不落。练习实弹射击,随同打靶。演习抢占山头,跟着战士爬山。西岛山峰海拔两百米,冲到山顶,尽管喘着大气,汗流浃背,不太落后。当年我才四十多岁,身体结实。我常给伙房挑水,那两个装百多斤的大铁桶,从井边爬坡挑到火房,中途不用歇肩。最令我尴尬的是我肩上扛着三个星星的上校军衔(大队长和政委都是少校)。每早晨上操场,值勤排长都要叫部队“立正”!严肃地跑到我跟前敬礼报告,请我指示。头一天我不知如何回答,憋了一阵,憋出“按规定科目进行”。后来我向队长、政委提出,我是下放学习锻炼的,时间还长,不用这些礼节,才免了这一麻烦。
夏天,因战士演出的需要,我写了小歌剧《探亲假》。1981年刊登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剧本》月刊社的《小剧本》上。我将其收入《白刃文集》第5卷“剧本·唱词·诗歌”中。1981年《小剧本》刊登时,我还写了一篇“附记”。
《探亲假》附记
榆林港外有两个珊瑚岛,叫东、西瑁洲岛,是国防前线海岛的一双眼睛。岛上的军民联防搞得很好,女民兵“八姐妹炮班”知名全国。中央首长到鹿回头度假,喜欢坐上一小时半的船,到岛上看看。看八姐妹操纵巨大的八五炮,向海上的目标射击,也看战士演唱组的小节目。刘少奇、罗荣桓、罗瑞卿、陶铸和张爱萍等同志都到过西瑁洲岛。
一九六五年,我到西瑁洲岛守备队当了一年代理副政委,因为岛上的战士演唱组要演出,我得帮他们修改排练,不免要动手写一点东西。《探亲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海南岛的战士业余演出队,曾经利用《双推磨》的形式,创作了小歌剧《离队之前》,演出时很受欢迎。我写的《探亲假》是有意要续《离队之前》,因此剧中回忆老班长那一段和《离队之前》的情节能连接起来。续了戏,其实是想续我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十六年过去了,最近翻了旧稿,重读了这个小戏,觉得被林彪、江青一伙破坏殆尽的好传统和好作风,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恢复,需要续一续“家谱”。因此,我简单地改了改,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把它拿出来发表,也许可以给专业和业余剧团,提供一个新节目。
白刃
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